顧隨的腳痛病
顧隨是大學者,他不到60歲,就深受腳痛病的侵擾。他在給周汝昌的信中(見《顧隨致周汝昌書信集》中華書局2021年12月版),屢次談到自己的腳痛病。
1952年10月15日,顧隨在給周汝昌的信中寫下兩首口占詩,其一:“昨日星期二,今朝禮拜三。霜風一蕭索,吃睡不香甘。腳痛舊毛襪,腰酸破布衫。會了從頭會,參時澈底參。貪翁新活計,死活不離貪。”其二:“中秋已分餅,九日近題糕。腳痛舊毛襪,腰酸敗絮袍。禪關徒漫與,世網不思逃。秋勢逐天遠,晴空加倍高。”
因為腳痛,不能去學校上課,顧隨就在家里讀楊萬里(字誠齋)的《誠齋集》。在讀到《足痛無聊塊坐》時,不禁失笑,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他信手寫下一首《腳疼篇》,詩云:
病后兩腳軟如綿,行來乍卻復乍前。人言翁腳雙好在,翁口不說心自憐,自憐腳在有無間。昨夜北風寒流渡,寒透重衾難回護。早晨披衣下床來,直覺腳骨如著醋,欹仄傾斜兒學步。燈下偶翻誠齋詩,斯疾斯人亦有之。乃云不借雙高掛,又說毋追一任欹,山翁尚不至于斯。誠齋學力乘縱橫,四海千秋但目送。不知腳痛始退休,為復退休始腳痛,乃至塊坐不能動。誠齋眼中不著人,嘲戲文公語尖新。臨老也復痛不澈,拾扇檢書成苦辛,上下千峰公外大有人。
這里引用《詩人玉屑》里《柳溪呂炎近錄》的典故。廬陵丞劉約之來看楊萬里,兩人談及朱熹(字晦庵)有腳痛病,臨走,楊萬里寫詩約朱熹來一起登山,還夸耀:“晦庵若問誠齋叟,上下千峰不用扶。”朱熹看后哈哈大笑,說:“我的病在腳上,而誠齋的病在口上啊。”其實,別說爬山,楊萬里連走路都困難,需要拄著杖,看他此后寫的詩《病中復腳痛終日倦坐遣悶》:
滿眼生花雪滿顛,古稀又過四雙年。誰知病腳妨行步,只見端居道坐禪。隨扇幾旁猶懶拾,撿書窗下更能前。世人總羨飛仙侶,我羨行人便是仙。
接連幾日,顧隨都在家看《誠齋集》,越看越有同感,就寫下《腳痛篇之二》,詩云:
誠齋古稀始病足,今我腳痛才望六。誠齋宦游飽看山,老我生小住山曲。玉殿擘窠書誠齋,而我抱殘守白屋。東園種得千種花,竹庵小窗正對兩竿竹。我同誠齋只退休,竟中蕭騷兩鬢秋。
他回想起抗戰期間老師沈尹默講誠齋詩的時候,“會到淺之又淺處,始是誠齋最誠時”,又寫下《腳痛篇之三》:
近來腳痛理舊編,千峰頂上重相見。模山范水意態真,批風抹月杼軸新。拈起太白老杜筆,出盡畏谷玉溪神。亂頭粗服直出去,搔首踟跦時回顧。當日粉澤盡無光,千載凌波失故步。……腳痛淋疾老相尋,依舊橫眉事苦吟。補瘡愚子徒剜肉,嚙掌小熊果何心。九原有靈勿罪過,壁壘森嚴七字長城陣。我攻破葛藤樁子輕輕握,虛空一片紛紛墮。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深受腳痛病折磨。南宋人車若水,就因為患有腳氣,作書自娛,命名其考據筆記為《腳氣集》。蘇東坡在《東坡志林》有一則“記道人問真”,就記載了歐陽修患腳痛病,醫生皆不能治,而有一個道士竟“以土為藥”,治好了歐陽修的腳痛病。蘇東坡記下了這個偏方,在被貶黃州時用此方治好了黃州縣令的腳疾。后來,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儋州,此地燥熱且缺醫少藥,他腳部腫脹,但苦于“土無重膇藥”。東坡想了個法子——“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弄一個深及膝部的瓦甕,燒上熱水,用熱水濯足泡腳,才使腳疾緩解。
曾與楊萬里相約一起爬山的朱熹,因為有腳痛病,某天一位道士為他做了針灸,他感覺好多了。他寫下一首詩感謝道士:“幾載相扶藉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從前勃窣翁。”“瘦筇”指手杖,“勃窣”是跛行。有朱熹的詩做背書,可證道士醫術高超。可不幾天,朱熹的腳疾又犯了,比上次還痛。他趕忙讓人去尋找那個道士,下人說早就不知到哪里了啊。朱熹嘆息道:“找他并非想怪罪他,而是想把那詩要回來,恐怕他拿著那詩耽誤其他人啊。”
(作者:曹亞瑟,系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