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自家超市開書苑 村里人信得過
李翠利在“微光書苑”開展文化活動 受訪者供圖
“我有兩句話……”一聽到這兒,李翠利就格外留心,尤其當很多人對同一件事想說兩句時。村里人愿意來聊聊天、說說煩惱,她都放在心上,心里盤算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馬上鄉李石村,從普通村民到全國人大代表、李石村婦聯主席,5年間,李翠利多了不少頭銜,唯一不變的是微光書苑創始人這個身份。17年來,李翠利在自家超市辟出的這方小天地,是村里人最信賴的閱讀空間。很多村民愿意在這里敞開心扉、道出所愿,除了熟人圈帶來的安全感,還因為李翠利對大家是真關心。
這幾年,受到網購沖擊和客群改變等諸多因素影響,實體超市的生意不好做,但還過得去,微光書苑的運轉相對順暢。李翠利敏銳捕捉到留守婦女和老人的需求,漸漸將服務方向轉到家庭閱讀和文化養老。
“很多村民搬去城鎮,白天回村干活,晚上返城居住。村子漸漸從生活居所變為工作場地。”李翠利覺得,村里常住人口數量確實變少了一些,但還有很多人一直在。這些人的需求應該得到更多關注。
李翠利曾做過調研,了解到許多地區實行“群眾點單”,有的地區培養“文化特派員”下鄉,還有的地區綜合群眾意愿和大數據制定需求清單。但實踐結果一再證明,將這些方法原樣復制到村里,不一定見效。
比如,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下,一鍵發放電子問卷原本是便利之舉。然而,大量農村老人不太會用智能手機,也不擅長表達需求;習慣用手機的年輕人也對填寫問卷有諸多猶豫。
“俺也說不好”“我下回再參加吧”,即便面對面詢問需求,很多村民的反饋也不算積極。
怎樣才能讓婦女和老人說出心里話,收集到文化需求呢?經過長時間觀察和實踐,李翠利先將村民對文化需求調研的態度分成三類:積極表達、觀望與等待、拒絕與漠視。
對于積極表達需求的村民,李翠利會第一時間邀請他們來微光書苑參與文化活動,并分享自己的感受。“這些村民的好評會帶動持觀望態度的村民,進而逐步影響拒絕表達需求或不愿參與文化活動的村民。”經過努力,情況有些好轉,李翠利便將大家的感受整理出來,從中尋找共同點。
“在村里做文化服務,切口要小,要便于參與。”為了增加村民對文化事業的關注度,李翠利專門研究溝通方法。她發現,如果直接請村民來做文化志愿者,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但若改為請他們來自己辦的活動上“幫幫忙”“提提建議”,大多數村民都樂意為之。
本質上,大家通過表達意愿的方式參與了公共文化服務。李翠利覺得,有時,情感聯結比正式征詢更有用,“大家說說話,彼此了解心意,關系融洽了,溝通輕松了,文化生活也就有滋味了。”
近期,微光書苑有三件大事:開設親子教育座談會、組織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組建老年鼓隊。李翠利告訴記者,站在村民的角度,會明白鄉村文化需求絕不是“想要這類書”“想看那部戲”“想參加這樣的培訓”那樣簡單。每一項需求背后可能都連著實實在在的人生境遇。它與鄉村教育、老年社交、代際溝通相關,也與探尋、希望和憧憬有關。
借著接受采訪之機,李翠利也表達了自己作為村民的樸素需求: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希望更多“文化熱心人”能得到支持,踏踏實實扎根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