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申城將先后啟幕兩個陳逸飛大展 20年過去了,他以更遼闊的方式在場
亮相“致敬逸飛”展的陳逸飛《清晨》,是其1983年在紐約哈默畫廊舉辦的美國首次個人畫展時的珍品。
“盡管我哥哥已經離去20年,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值得細細開掘,以更遼闊的方式在場。”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致敬逸飛”展覽啟幕前夕,展覽總策劃、陳逸飛胞弟陳逸鳴告訴記者。
今天是海派藝術名家陳逸飛辭世整整20年的日子。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聯合50多位與陳逸飛生命軌跡深度交織的知名上海藝術家,將以“致敬逸飛”為主題舉辦展覽。4月26日起,浦東美術館則將迎來“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系統梳理陳逸飛藝術脈絡。這些回顧與致敬,不僅僅聚焦于陳逸飛的個人成就,更希望以跨時空對話激發海派藝術精神,讓它在嶄新的維度中繼續生長。
海派藝術群體的一場集體致敬
陳逸飛,從上海走向世界,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與精湛技藝,在當代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筆觸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裂隙間游走,并以“大美術”為旗幟,將繪畫、電影、時尚、城市設計融為一體,成為海派美學、視覺藝術和時代風潮的先行者。
在此次“致敬逸飛”展中,50多位上海知名藝術家與陳逸飛的藝術精神相遇。他們中有陳逸飛的同學、同事,也有一些與陳逸飛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總共呈現114組具有不同題材、風格、觀念的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幅跨越時空的精神圖譜。跨代際藝術家的集體參與,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陳逸飛在藝術史中的坐標。
記者在展覽預展中看到,領銜此次展覽的,正是陳逸飛的四幅作品,分別為創作于1983年的《清晨》《后花園》《悠悠小船》,創作于1984年的《寧靜的傍晚》。它們均為藝術家標志性的江南水鄉圖景,寫實中蘊含著浪漫情懷的畫面,宛如光影交織的江南夢,頗具感染力。彼時,陳逸飛已赴美國深造,這些畫作無疑寄寓著他濃濃的鄉愁,也標志著其繪畫風格的新突破。據陳逸鳴透露,1983年10月,陳逸飛在紐約哈默畫廊舉辦了在美國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所有作品在開幕第一周內便售罄,《后花園》和《清晨》便是其中的作品。
展覽現場,與陳逸飛四幅作品左右毗鄰的,是夏葆元、魏景山的作品。陳逸飛與夏葆元、魏景山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同屆畢業生,日后他們被譽為“上海油畫三劍客”,又先后進入上海油畫雕塑院工作。陳逸飛曾說“(當時)我們所有人其實都學夏葆元”,足見夏葆元的藝術功力。此次夏葆元帶來兩幅描繪西部少數民族的肖像畫,扎實的寫實功底之下可見深厚的人文情懷。魏景山曾與陳逸飛合作過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占領總統府》《開路先鋒》。此次魏景山帶來的作品中,有一幅是《地鐵里年輕人》,描繪的是新時代生活化的都市景觀,令人耳目一新。
四川路北京路交叉口的一幢紅磚大樓,在應小杰的《陳逸飛陳逸鳴舊居時光回眸》中得以聚焦。站在這幅畫前,陳逸鳴感慨萬分,指著畫面偏右的位置說,“小時候我們家就住在這幢大樓的四樓。這里層高很高,相當于別處的五六層樓高了,落地窗,帶百葉門,陽臺是朝西的。哥哥常常帶著我們趴在陽臺的窗前,看窗外的景色。他也曾多次透過這扇窗畫風景。”
他留下的藝術理念值得細細開掘
“陳逸飛注重藝術創新,他的藝術風格曾多次發生變化。假如這20年他仍在世,相信會給藝壇帶來更多的驚喜、更大的貢獻。”陳逸鳴感慨。在他看來,陳逸飛的很多藝術理念相當具有前瞻性,值得更多人了解、研究、發揚。
陳逸鳴特別提到,當年陳逸飛出國不僅僅遍訪博物館、美術館,飽覽那些自己熟悉的西方經典油畫,對歐美的時尚、設計發展,都非常在意,非常關注。“他曾激動地和我講起一戰后流行于歐洲的‘包豪斯’,如何用傳統的藝術、技藝,和更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結合起來,促進經濟發展,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他進而想到,自己能不能也在藝術創意方面做些事情。”陳逸鳴說,回到中國之后的陳逸飛,反復強調設計,提出“大美術”“大視覺”的概念,借鑒的其實就是包豪斯理念。
據悉,在“時代逸飛”展中,除了呈現陳逸飛不同階段的繪畫佳作,其貫通視覺藝術的超前理念也將得到聚焦。圍繞展覽,浦東美術館最近啟動了一系列預熱活動。例如,正在進行中的“逸飛·城市尋跡”藝術地圖打卡活動,邀請人們將藝術之旅延續至美術館之外,沉浸式感受陳逸飛對于城市美學的貢獻;本周六亮相新場古鎮的“旗袍與水鄉”活動,以陳逸飛“水鄉”系列為靈感,將帶來音樂與戲劇表演,并且邀請社會大眾化作畫中人,身著旗袍走進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