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唱讓外國歌劇“聽得懂”
1956年,改編自法國小仲馬同名小說的歌劇《茶花女》被搬上中國舞臺,這是新中國上演的第一部西洋歌劇。與今天很多演員用原文演唱西洋歌劇不同,那次演出演員們唱的是翻譯后的中文版。從那時起,我一直提倡并推動把西洋歌劇翻譯成中文再演唱給中國觀眾聽,也就是“洋戲中唱”。
一直以來,都有一些人不贊成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劇,他們認為中文譯唱“發音拗口”“不是原汁原味”。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要引進西洋歌劇。歌劇被稱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它融合了音樂、戲劇、詩歌、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力。《茶花女》等西洋經典歌劇,已風靡世界100多年,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中國人當然有權利欣賞它、享受它。
歌劇不僅創作演出難度大,欣賞起來也有一定的門檻。不同于單純的音樂作品,歌劇雖然是唱的,但是有劇情,只有明白劇情,才能聽懂歌劇,才可能被其打動。要明白劇情,就要先過語言關。西洋歌劇誕生于意大利,經典作品多以意大利語演唱。無論20世紀50年代還是今天,懂意大利語的中國觀眾都很少,如果用意大利語演唱西洋歌劇,絕大多數中國觀眾會一句也聽不懂,更別說欣賞或被作品感動。這就是為什么當年我們要把《茶花女》翻譯成中文再搬上舞臺。
從1956年到1966年,中文版《茶花女》演了100余場。1979年,中央歌劇院復排中文版《茶花女》,在有2000多個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館更是創下了連演39場且場場爆滿的紀錄。這說明中國觀眾對“洋戲中唱”是接受的。《茶花女》之后,我國藝術家通過中文譯配演出的外國歌劇有《蝴蝶夫人》《葉甫蓋尼·奧涅金》《青年近衛軍》《小牛》《貨郎與小姐》《蝙蝠》《卡門》《費加羅的婚禮》《丑角》《詹尼·斯奇基》《馴悍記》等,這些作品的原文涉及意、法、俄、德、英等語言,如果都讓演員唱原文,對觀眾而言得是多大的負擔?
有的人說,我喜歡聽原文的西洋歌劇。這是個人的選擇,我們尊重。可是,我們的藝術事業是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的,所以歌劇還不能只滿足于少部分人的需求,而應為更多觀眾服務。從這個角度看,“洋戲”很有必要“中唱”。
歌劇是舶來品,從音樂風格到演唱方式,再到表演方式,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這些年,我們在大力發展民族歌劇。發展民族歌劇,一方面要立足本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學習借鑒西洋經典歌劇的經驗,以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科學技術上我們曾這樣做過,藝術上一樣可以這樣做,也應該這樣做。
學習人家的藝術方法,就得真正懂人家的作品。比如,歌劇演員不僅要明白唱的內容是什么,還要明白為什么要在這種情況下唱這個內容;學習作曲的人,應當學習在特定的戲劇要求下,人家是怎么用音樂表達的。如果不進行“洋戲中唱”,我們的歌劇從業者面對的是一個陌生化的文本,很難深入作品內部進行學習研究。現實中就有很多歌劇演員,通過模仿西洋歌劇唱詞的發音,也能把作品唱出來,但你問他(她)歌詞是什么意思,他(她)卻搖搖頭。這樣顯然很難把作品唱好演好,更無法很好地學習作品的經驗。也有一些歌劇演員去國外學習歌劇表演,但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習外國語言上,歌劇創作內在的東西沒學多少。他(她)回來后,可能會較好地服務一小部分懂外語的觀眾,但對民族歌劇的發展則難以直接使上力。我們提倡“洋戲中唱”,也是希望中國歌劇人能夠在母語的語境中去理解、學習、研究西洋經典歌劇作品,進而將西洋歌劇的成功經驗應用到民族歌劇的創作中,實現“洋為中用”。
創作演出中文版西洋歌劇,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好的中文譯配,二是要不斷探索用美聲唱好中文歌劇的辦法。
譯配是一個很專業的工作,譯配者既要有深厚的音樂素養,又要有相當的文學功底,還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譯配時要確保譯文能夠準確表達原文的內涵,還要讓譯文與音樂旋律保持統一。一部好的中文版作品,往往需要經過譯配者、導演、演員的反復打磨修改才能完成。比如,1982年中法兩國藝術家合作推出的中文版《卡門》,所有唱段譯配了三遍,搜集了2000多條意見,才投入排練。
這幾年,我參與譯配或修配的幾部西洋經典歌劇都登上了舞臺,也得到業界和觀眾的認可。我總結出關于譯配的七個原則:
1.在調整原文倒裝句或做必要的意譯時,盡量符合原文語境;
2.追求配歌語句的口語化以便通俗易懂,文學性成語的使用放在第二位;
3.歌詞譯文的句讀、氣口要與原文的一致;
4.譯文的字數要盡量與原文的音節數目一致,這樣才能保持音樂原有的律動;
5.中文語句詞組的自然重音和邏輯重音要與音樂律動及其旋律走向的高點一致;
6.中文四聲的發音要盡可能與旋律的走向一致,避免倒字,因此有時在宣敘調里,也可參考歐洲演唱習慣,修改一些音符,把中文的詞組放在合理的節奏中;
7.盡量做到部分中文詩句能夠押韻。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排演過程中,以開放的心態虛心聽取演唱者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每一個字詞,使之既易于歌唱,又能準確表達原作意思。
歌劇主要采用美聲唱法,而美聲唱法來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語只有五個元音,被認為是最適合用美聲演唱的語言。中文由于發音特點,在用美聲演唱歌劇時存在一定的難度,但這不代表“用美聲唱不好中文歌劇”。用美聲唱好中文歌劇需要我們繼續探索,我相信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夠找到科學、有效的唱法。我們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
(作者:鄭小瑛,系指揮家、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