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媒介與新大眾文藝的 多維發展 
    來源:《延河》 | 李思明 張均  2025年04月07日15:56

    一、新大眾文藝正發生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們強調“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可謂第一次真正將大眾帶入了文藝創作的領域。20世紀30到40年代,知識分子們更加關注文藝的大眾化問題,重新審視文藝創作與大眾的關系。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再次肯定了大眾和大眾生活之于文藝創作的重要性。事實上,盡管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未曾中斷過對大眾及其與文藝之關系的關注,但由于社會整體文化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長期以來,大眾多數情況下只能作為被書寫、被提高的對象,或是作為文藝的欣賞者,而難以真正成為文藝創作的主體。恰如魯迅在《文藝的大眾化》中所言,“現在是使大眾能鑒賞文藝的時代的準備,所以我想,只能如此。”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們不僅迎來了“大眾能鑒賞文藝的時代”,還迎來了大眾能創造文藝的時代。越來越多普通人能夠通過文藝創作發出自己的聲音,書寫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飛速發展的還有新生產技術,其中備受矚目的無疑是數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這兩項技術深刻影響了大眾參與文藝創作的面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新技術的出現,為文藝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可見,當前我們已經迎來了新的文藝大眾化時代,當前的大眾文藝創作也可稱為新大眾文藝。所謂“新”,不但指大眾在文藝創作中身份的“新”——普通人不僅是文藝的欣賞者、評價者和傳播者,也是文藝的創作者,而且指大眾創作、欣賞和傳播文藝作品時的途徑“新”——除了有傳統的紙媒、電臺、收音機和電視熒幕,還有網絡空間中的各種數字平臺。因此,新大眾文藝在當前的新創造和新發展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二、寫時代中的“我”:新大眾文學與文字數碼化

    新大眾文學是談論新大眾文藝時不可繞開的重要內容。過往人們討論大眾文學時,傾向于將“大眾”等同于“底層”,這種稍顯狹隘的界定在今天正面臨質疑。“大眾”是生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他們的寫作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的不一定是被“底層”一詞所預設好的圖式,而是多種生活的可能和多種對生活的感悟。近年,當代文學研究者嘗試采用“素人寫作”與過往的“底層文學”概念相抗衡,或許“素人寫作”更接近我們所要談論的新大眾文藝或新大眾文學的實際景象。

    不論是新大眾文學還是“素人寫作”,都共享了同一時代背景并且從中受益,那就是新媒介的誕生和發展。因為互聯網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國普通民眾也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深度參與數字空間的交流,在這期間,大眾的自我表達轉化為數碼化文字,在世界各地傳遞。一種因新媒介而發展起來的新文學創作模式和文學傳播模式誕生了。

    因新媒介而逐漸豐富的新大眾文學,其內核仍然延續了過往大眾文學創作的傳統,那就是自我書寫和自我表達。近年來,有不少從事各色職業的勞動者因為他們的文學作品而為人所知。其中有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保姆工作的范雨素,她的作品《我叫范雨素》曾轟動一時;也有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送快遞時所思所想的王計兵,他的《趕時間的人》中寫到“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這可視為與新技術深度連接的普通個人對社會和自我的反思;有將自己稱為打工者,換過十九份工作,在他的《我在北京送快遞》中記錄快遞員生活的胡安焉;還有已至暮年,但仍以文字記錄下自己和家人一生的楊本芬,她的《秋園》《浮木》和《我本芬芳》等作品細膩動人,被她自稱為“廚房里的寫作”。有意思的是,這些已然受到矚目的寫作者不約而同地將文學創作視為必需之事。恰如詩人陳年喜回顧自己仍是業余寫作者時的創作心境時所言,寫作是“因為我有話要說”。那些在生活的褶皺中被遺留下來的,或片段、或綿延的思索,最終化為大眾文學創作者們“我有話要說”的寫作沖動。

    近年來,非專業作家的作品相較于專業作家的作品有時更能引發關注與閱讀,這與對新媒介的運用密切相關。那些受到大眾關注并喜愛的非專業創作者,實際上是在新的文藝創作和傳播系統中嶄露頭角,并被文化工作者挖掘出來的。學者霍艷指出,“‘素人寫作’并非誕生于傳統文學生產機制,而是由非虛構平臺、出版品牌、視頻網站三股外部力量共同推動,具有紙本文學、新媒體文學、影像視頻的復合形態。”一方面,非專業作家書寫自己的實際生活,能夠引發更廣泛的普通讀者的共鳴;另一方面,新的傳播機制將這些文學作品推廣至過往紙媒所不能及之處,為作者與讀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交流空間。新媒介和新技術的出現,將“我有話要說”的私人表達轉化為“我們有話要說”的公共情感交流。

    事實上,仍有不少尚未被文化工作者挖掘出來,或尚未獲得普遍性關注的新大眾文學寫作在時刻發生著。楊本芬的《秋園》之后,不少與楊本芬女士同樣有豐富人生經歷的老人,也開始在互聯網平臺上記錄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一生。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既有老人以短篇文字形式為自己寫自傳,也有老人用文字加繪畫的形式回顧自己與身邊人的故事,這些數碼化的文學創作都獲得了不少喜愛和關注。

    青年人的創作則更加活躍和豐富。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各類社交平臺和一系列網絡文學網站,都成為青年人創作詩歌、非虛構文學和虛構文學的重要陣地。除了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對象的網絡文學外,仍有許多尚顯混雜的寫作分散于各類互聯網平臺上。這些平臺上的不少寫作潮流,甚至成為青年文化的表征之一。例如此前風靡一時的“鼠鼠文學”,就采用帶有反諷意味的虛構故事形式,來講述寫作者個人真實的生活經歷。借助“小鼠的故事”這樣一個看似溫馨、詼諧的外殼,寫作者嘗試將日常中難以言說的焦慮、辛酸乃至痛苦以輕松平淡的口吻說出,通過傾訴的方式對抗日常生活帶來的無力感或壓力,并借此在網絡空間中尋找對話者和共鳴者。可見,新媒介不僅為新大眾文學提供了新的創作平臺和新的傳播渠道,還促生了新的表達形式。也許這些表達不過是傳統文學形式的簡單變形,且稍顯混雜和缺乏系統性,甚至有時被歸為“亞文化”的表征,但它們的確是大眾在新時代中的新表達,是新時代的新大眾文藝中不可忽視的現象。

    不論是長篇運思,還是只言片語,大眾借助新媒介所創作的內容,無不訴說著他們獨特的生活體驗。其中有苦與樂、生存與存在、高蹈與落地,諸種模樣,恰如生活本身。在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到新大眾文學創作者身份的多樣性,這里有工人、保姆、教師、退休老人、農民、大學生和白領。我們也可以看到,新媒介還使更多處于社會邊緣、渴望發聲卻在現實中缺乏發聲渠道的人們,有機會在新空間中書寫自我并尋找交流者。新大眾文學以更寬容的姿態,容納了許多現實中難以言說、難以交流卻真切存在的情感。

    三、與無數人相遇:新大眾文藝的多平臺生產

    新大眾文藝除文學外,還包含了音樂、繪畫、戲劇和影視等多種文藝創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中國民眾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娛樂方式已經發生巨大改變。相較于文學作品,音樂、繪畫、戲劇和影視等可以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欣賞的文藝創作,似乎贏得了更廣泛的受眾。同樣異于文學的是,新技術和新媒介對這些文藝創作的影響,更加廣泛而深入地表現在官方文藝創作或民間專業文藝生產者的創作上,如各類電影或電視劇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正是得益于專業文藝生產者對新技術和新媒介的運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大眾文藝的生產因此偃旗息鼓。事實上,新大眾文藝因為新媒介的出現,打開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和傳播平臺,這反過來激勵著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到新大眾文藝的生產與傳播中。

    以音樂創作為例,當前,人人都可以成為音樂欣賞者和音樂創作者。早在二十一世紀初,互聯網對眾人仍然是新事物時,就有不少普通人將自己的音樂作品發表在網絡上,由此產生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果說在當時,這些歌曲的風格和受眾范圍仍然有限,那么在當下,普通人的音樂藝術創作則顯示出多樣性,不同群體的聽眾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這種變化離不開各類網絡平臺的聯通及其對大眾音樂創作的支持,如不少音樂平臺和專業電視制作者就為獨立音樂創作者提供了平臺和技術支持,使普通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音樂創作空間。其中不少優秀的創作者甚至可以借助多個平臺,如電視、電臺等,實現個人創作的破圈,近年來,就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音樂創作者,他們正成為新大眾文藝創作者的一分子。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戲劇影視創作的大眾化新變。2012年,南京大學學生溫方伊的畢業創作《蔣公的面子》在校內首演后收獲熱烈反響,此后,該話劇成為中國話劇的重要代表作,每年在全國各地巡演。這樣的素人戲劇創作獲得廣泛關注的例子并不多見,其中,戲劇表演的技術限制是重要影響因素。但如今,新媒介的發展為大眾戲劇創作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尤為關鍵的是攝影技術的普及和視頻網站的繁榮發展,后者為各類獨立戲劇創作者分享自己的戲劇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例如,蘭州大學戲劇社的成員將校內戲劇同好共同排演的作品上傳到視頻網站后,引發該網站用戶的廣泛關注。目前,他們的作品已經獲得超過一百六十萬的播放量。應當說,當前許多戲劇因技術、場地和費用的限制,本就難以成為人人皆可進入劇場欣賞的創作。而恰恰是新技術和新媒介的出現,使人人都有機會欣賞這種獨特的藝術,并且使所有戲劇創作者,尤其是那些尚未成為專業文藝創作者的戲劇愛好者們,都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呈現于世界各地的觀眾們的眼前。如今,不少高校戲劇社和各類戲劇愛好者組成的社團,都將他們的作品上傳至互聯網上。不僅戲劇如此,影視創作同樣如此,在視頻網站上,人們同樣可以看到形式多樣、議題廣泛的心理劇或微電影。新傳媒機制讓以戲劇影視為主的新大眾文藝獲得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文藝創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和創造性呈現,更讓人們看到了新大眾文藝的無限可能。

    另一類因新媒介而有了新發展的大眾文藝是繪畫。人們只需在任意社交平臺上搜索,就能找到無數由繪畫愛好者創作的作品,更不必說各類專為繪畫愛好者提供的作品創作和傳播平臺上,所能找到的內容是何等豐富了。而在這些作品中,最能夠引起關注的無疑是漫畫創作。近年,有不少獨立漫畫IP涌現并迅速流行,甚至從個人創作搖身一變為有巨大經濟價值的文化品牌。除了這些大熱的漫畫IP外,也有許多漫畫愛好者的作品在互聯網上收獲喜愛與支持。值得關注的是,不論是大熱的漫畫IP,還是各類受到喜愛的大眾漫畫創作,它們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是漫畫的內容本身能夠與同時代人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在中國互聯網上,不少備受喜愛的漫畫形象是可愛、幽默甚至帶有自我嘲弄意味的,它們被放置到與現實生活存在某種相互指涉關系的故事框架中,從而令觀眾有可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某種共情。這些漫畫常常是一系列短小但有趣、精致的作品,它們能夠在各類社交平臺快速傳播,甚至成為部分觀眾的代言者或自我指涉對象,表達或塑造著某種價值觀。創作這些漫畫的人,多為受過美術訓練的學生或美術愛好者,他們既有一定的美術修養,又與許多同時代人一樣,有對當下社會某些感覺結構、情感經驗的深刻體驗。可見,從大眾中來,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的新文藝作品,是能夠真正回到大眾中去,并展現其文化影響力的。

    從以上新大眾文藝的發展可以看出,新技術和新媒介為大眾文藝創作者打開了更加寬廣的視野,也幫助他們走向了更廣大的世界,讓他們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中都能與無數人相遇、相識和相知。此外,新媒介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對話的直接性,新大眾文藝的創作者們不僅可以借此找到同好,也可以收獲建議,在往來對話中完善和推進自己的創作。在新傳播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新大眾文藝有無限可能。

    四、觸摸遠與近的生活:新媒介中的文藝交融

    進入新時期,人們滿足精神生活的渠道日益豐富,而新媒介的出現與蓬勃發展,不僅豐富了大眾文藝的創作,更促進了文學、戲劇影視、繪畫和音樂等多種形式文藝創作的交流和融合。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專門性文藝創作平臺和流媒體平臺等新傳播媒介,為新大眾文藝提供新創作平臺和傳播渠道的同時,還為不同文藝形式的交融提供了新技術,并催生了新靈感。

    新媒介不僅提供了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而且讓創作者們有可能看到更遠處的生活。如今,網絡使用者逐年增長,甚至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網絡、新媒體、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因如此,許多人開始借助新媒介了解世界,并借助新媒介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這里既有網絡文學或非虛構文學創作者,也有獨立音樂或獨立影像創作者,他們中有人借文藝表達個人生活的細微情感,有人借文藝觀察社會,并希望通過網絡吸引更多人關注那些較少被人提及卻尤為重要的議題。

    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形式相互融合,為許多內容表達提供了更豐富的空間。其中文學與影音創作的融合尤其值得關注。當人們談論大眾文學時,非虛構寫作似乎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新媒介的出現為非虛構寫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非虛構的寫作有可能轉變為非虛構的文藝創作。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上,就有不少普通創作者參與到非虛構文藝創作中,其中有民間組織,如“遇真紀事”,也有身份多樣的個人創作者,如“這是個令人疑惑的星球”。與用文字記錄現實的非虛構文學不同,他們既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中國各地的人文風貌,又用文字的形式寫下行走中國期間的感悟、思考和期盼。

    不同身份的創作者,所關注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如“遇真紀事”這樣的民間組織,有一定資金支持,能夠將足跡遍布中國各地。他們尤其關注到南方村鎮的經濟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情況和教育發展狀況,多切合當下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而“這是個令人疑惑的星球”等個人創作者,則將目光聚焦于自己的家鄉,如河南等北方地區。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家鄉的農事勞作,用自己的腳步重新丈量中國的土地,用自己的行動理解家鄉的運轉方式,并用視頻和文字記錄下這一切,個人性的記錄更加流露出某種詩意的情感。

    這種創作方式有類于田野調查、文學與紀錄片的結合。創作者們以視頻和文字記錄實地調查的過程,宛如人類學家邁步于中國土地上,而文藝本身的能量,又無時不喚起創作者的情感,令他們以身心理解中國,并通過文藝創作調動觀眾的情感。因為新媒介的支持,許多人得以在各類平臺上了解到同一土地上其他人的生活。這些文藝創作,以真切、樸實的文字和鏡頭,去探尋那些仍然無言的人們經營生活的故事。在此過程中,它們既完成了直觀的故事講述,又實現了情感的傳遞,并且生發出抵抗蔓延于網絡世界的消費主義及其所構成的虛假景象的能量,是思想與感性并存的作品。

    新媒介迅疾發展的背景下,各類文化生產主體都力圖借助新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新時代文藝的跨媒介生產已然成為當前中國文藝環境的重要特征,各類影視劇改編、動畫改編和游戲改編百花齊放,且多有精品。與官方文化生產和民間資本文化生產相比,普通民眾自覺運用并融合多種新媒介以表達自我的創作,反而能更直接地反映大眾的喜好和關注點。

    近年來,不少文藝熱點都是首先從民眾中生長起來的,如當下仍然在持續的縣城文化熱。當鄉土在中國逐漸遠去時,與新技術一起成長起來的人們,也開始回望自己的來處。在跨媒介的新大眾文藝創作中,既有深描、打撈鄉土生活者,也有書寫自己的另一種故鄉者。近年來應聲者眾的縣城文藝,就道出了新時代以來許多縣城青年的既異于鄉土世界,又異于城市世界的故鄉生活。有意味的是,關于縣城的文藝創作構成了喧嘩的文藝現場,其中許多內容尚未形成可以被直接言說或把握的內容,更多時候以碎片式的形態存在。一方面,相關大眾文藝創作包括短視頻、攝影作品、獨立音樂制作和文學創作,另一方面,這些大眾文藝創作對縣城的體認也分為“灰塵撲撲的”和“安閑舒適的”兩種。新大眾文藝試圖重新確認縣城的位置,或者說重新確認創作者們自身的位置:縣城既可能是五條人歌中“農村不像農村,城市不像城市”或賈樟柯作品中那有灰塵的存在,也可能是許多普通人堅持認為的,某種異于單一現代化想象的、可以安放自我的存在。在各種文藝創作的勾勒下,我們可以看到復雜而充滿生機的縣城,以及中國社會的豐富面貌。

    可見,新時代的新大眾文藝創作,能反映那些尚未形成系統,卻普遍存在于民眾情感經驗中的內容,這些內容常常是一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狀態和人民精神世界的縮影,有可能催生出新的文藝熱點。

    五、新大眾文藝與新期待

    新傳媒時代催生了新大眾文藝的多重面貌,在其中,我們可以更為清晰地看見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可以更直接地感受一個時代的心跳。除了那些已經成名的新大眾文藝創作者,仍有許多值得被看見、被欣賞的創作者等待被發掘。當前,不少專業文化生產者正在積極建立新大眾文藝的打撈機制,打造新大眾文藝的傳播平臺。在將來,應當會有更多優秀的文藝創作走進人們的視野,并為人們所喜愛。

    但是,新大眾文藝也有其不足,那就是創作內容有時較為蕪雜,甚至難以擺脫消費主義和奇觀傾向的影響,創作者的表達有時會陷入虛假景觀的制造中,甚至有扭曲個人主體意識的危險。因此,新大眾文藝不僅需要被挖掘和欣賞,還需要被認真關注和反思。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對待文藝作品,實際上是嚴肅地對待生活。

    總體而言,新大眾文藝所共同構成的整體面貌,觸摸著中國社會各群體和各時空的精神世界,它們更加直接而熱烈地容納進遠或近、舊或新的生活,并期望在此過程中創造美好的未來。期間的聲音或許混雜,或許不乏沖突,卻格外彰顯著中國人民當前的生活面貌及他們所期盼的生活。新大眾文藝的繁榮令人期待。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免费观看|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中文字幕九七精品乱码|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 99爱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免费尤物|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99精品众筹模特自拍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玖玖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免费看 |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电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9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