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科幻大會觀察:共繪中國科幻的嶄新藍圖
“很多人問:在這個科技爆炸的時代,科幻是否會失去預言的力量?我認為,真正的科幻恰恰剛剛開始。因為科幻從來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而是照亮未知的火把——它讓我們在AI覺醒前夜保持警醒,在基因密碼破譯時代守住敬畏,在邁向星辰大海時銘記‘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的初心。讓我們以開放的胸懷擁抱變革,同時以清醒的頭腦守護人性的光輝。愿我們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能為人類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點亮一盞燈。”
2025中國科幻大會開幕式現場
3月29日上午,2025第八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暨學術論壇在北京首鋼園一高爐舉行。活動現場,科幻作家劉慈欣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向大家描繪了科幻行業的美好愿景,有力回應了2025中國科幻大會的主題——“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
3月28日至31日,包括本場論壇在內,2025中國科幻大會共舉辦了30余場主題活動,從創作推動到人才培養,從成果發布到產業融資,千余名行業代表齊聚盛會,共繪中國科幻的嶄新藍圖。
中國科幻已成為全球科幻版圖中的重要增長極
在3月28日的大會開幕式上,《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內容涵蓋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核心產業,重點研析了中國科幻產業年度發展特征與未來動向。
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089.6億元,科幻閱讀、科幻衍生品與科幻文旅板塊原創能力凸顯。閱讀產業總營收35.1億元,同比增長10.7%,2017至2024年連續保持增長態勢,新書碼洋貢獻率明顯提升,數字閱讀和有聲閱讀進入發展快車道;影視產業總營收67.1億元,科幻微短劇與中短視頻發展勢頭強勁,科幻電影節規模與影響力穩步提升;游戲產業總營收718.1億元,同比增長10.2%,科幻游戲制作水平顯著提升;衍生品產業總營收25.3億元,同比增長11.0%,市場呈現回暖趨勢,國內原創IP逐步成為主導力量;文旅產業總營收244億元,本土主題公園科幻游樂項目較去年營收占比提升,科幻舞臺劇和科幻劇本娛樂逐步邁向內容精品化與運營高端化階段。總體來看,中國科幻產業正在步入業態融合與創新驅動的關鍵階段,已成為全球科幻版圖中的重要增長極。
在3月29日舉行的2025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果發布會上,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進一步解讀了這份產業報告。他談到,科幻產業當前整體趨勢向好,技術創新不斷豐富產業形態。除已較成熟的領域外,舞臺劇、劇本殺、衍生品市場等新興板塊也在快速成長,展現出巨大潛力,有可資拓展的巨大空間。
活動現場還發布了《2025中國科幻產業消費市場報告》《中國科幻海外新興市場傳播報告(2022—2024年)》《2025中國科幻技術裝備產業報告》。報告提到,當前消費者對中國科幻作品在內容質量、表現力與原創性等方面均高度認可,特別是在時空想象、未來城市等元素上,反映出公眾對作品思想深度與藝術表現的高度期待。中國科幻海外新興市場整體熱度飛速攀升,科幻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其中游戲表現最為搶眼。2024年,國內科幻技術裝備產業的營收總額達275.07億元,特效制作和云技術成為核心技術驅動力。2024年是中國科幻產業從“內容爆發”邁向“技術驅動”的關鍵節點,科幻技術裝備領域未來的貢獻率有望增長,細分領域如腦機接口交互設備、量子計算輔助內容生成或將迎來爆發點,重塑科幻體驗邊界。
共同書寫屬于中國科幻的史詩
“作為文學工作者,我們深知文學是文明的基因,科幻則是這基因中最具突變潛力的序列。科幻文學以科學的邏輯為錨點,以想象力為風帆,駛向未被定義的時空,既承載著人類對未知的永恒追問,也孕育著突破邊界的創新可能。”
作為2025中國科幻大會的重點活動之一,3月29日,由中國作協社聯部、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科技創新與科幻文學創作論壇在首鋼園一高爐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并致辭。在他看來,未來的科幻創作必將走向更深層的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在敘事上打破“硬科技”與“軟人文”的割裂,在載體上超越紙質書的局限。希望廣大科幻行業工作者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既要做“望遠鏡”,發掘那些尚未被主流關注的青年創作者;也要做“實驗室”,鼓勵跨界實驗,讓科幻文學與戲劇、音樂、虛擬現實進一步碰撞;更要做“時光機”,將今天的科幻文本淬煉成未來的文化遺產。
“在算力統治一切的時代,詩歌與愛情是否仍是文明的必需品?當肉體可以被改造、記憶能夠被編輯,‘我’究竟何以成為‘我’?倘若宇宙終將熱寂,我們今日創造的意義又將歸于何處?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持續探索,讓科幻文學始終站在人類精神的最前沿。”邱華棟表示,文學的偉大,正在于它永遠在追問“人何以為人”,科幻則在技術的狂想曲中,為這一追問賦予新的和弦。讓我們以今日之成果為起點,共同書寫屬于中國科幻的史詩。
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包宏烈談到,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巨大提升,為出版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2022年,中國作協與中國科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4年進一步推出《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計劃》,中國作協社聯部作為具體落實部門,組織舉辦一系列相關文學活動,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希望作家朋友們以科技為筆,以人文為墨,讓科幻真正成為科技與人文雙向奔赴的橋梁,讓科技火花與人文情懷交織碰撞,不斷鑄就中國式現代化的山海藍圖。
“今天的中國科幻,正在以獨特的東方視角重塑全球科幻格局,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參與定義人類的未來。”科幻作家王晉康說,科幻不僅是對科技的預言,更是文明對自身命運的思辨,年輕一代創作者們應當敬畏科學的秩序之美,扎根本土文化、折射文明本質,站在科學的基石上放飛想象。
活動現場舉行了兩場圓桌對話活動,劉慈欣、何弘、陳廷勇、陳學雷、王威廉、徐揚科、陸昀、胡感華、姚鵬博、超俠、付國豐等專家學者共話“DeepSeek驅動下科幻文學的破局與發展”以及“科幻動畫與VR的未來發展”。大家談到,優秀的科幻作品不僅需要科學想象力,更需要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洞察,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真正打動人心的科幻永遠離不開人類獨有的想象力、同理心和思想性。人類作家的生命體驗、文化積淀和創造性思維,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從創作生態來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個產業鏈,一系列新變化的出現,要求科幻行業從業者提升專業素養,在擁抱技術創新的同時堅守內容品質。
“寫作最大的樂趣,就在于我們獨立的個人創造,而不是說去借助人工智能,把寫作變成某種有外部力量參與的工匠式的一個過程,否則創作的樂趣就喪失了很多。”劉慈欣說。同時他提醒,人類和人工智能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或許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寫作者需要去認真思考作家和文學存在的意義。
培養面向未來的科學素養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學科教育應該如何轉型?人工智能對科幻創作有哪些深刻影響?張廣清、王峰、楊平在主旨演講中談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們的思維方式,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既要改革課程體系,建立跨學科的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理工科與創意學科的深度融合,又要重視科技倫理教育,警惕算法對思維模式的潛在影響。科幻文學作為探索未來的重要媒介,要及時關注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新型社會關系,為技術發展提供人文思考的維度,在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保持對技術異化的清醒認知。
談及人工智能時代的文科發展,王威廉表示,文科在今天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當前的學科領域劃分越來越精細,從積極的意義上看,人工智能把這些割裂的學科重新聚合到了一起,提供了一種建設新型跨專業學科的可能性。在這種新的視野之下,科幻教育尤其是科幻寫作尤為重要,它提供了一種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和想象力的生成方式,有助于幫助大家跨越不同專業間的縫隙,更好理解人類文明、理解人類自身,找到表達自己生命思考的有效途徑,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在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暨學術論壇的現場,江波、彭緒洛、劉芳芳、楊辰宇、彭柳蓉、阿缺、索何夫、楊楓、張海龍等也就科幻教育及科幻創作的相關話題展開了對談。大家談到,今天我們需要提倡一種面向未來的科學素養,這種素養包括基礎的科學認知能力、對新興技術的理解與評估能力,以及跨學科的整合思維和判斷能力。在推進科學素養培養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讓更多人理解科幻教育的價值,并通過創作教學、話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實踐轉化,讓抽象的科學素養變得具體可感。
此外,作為2025中國科幻大會的核心活動之一,2025北京科幻之夜暨科幻星球盛典3月30日晚于首鋼園四高爐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第三屆科幻星球大賽三大參賽單元的9個冠軍項目、27個優勝獎項目以及5個“科幻新星扶持計劃”項目,李易謙的《維度》、于鯤(分形橙子)的《來自深淵》、王侃瑜的《島與人》獲科幻文學單元冠軍。科幻星球大賽是中國自主打造的國際性綜合科幻賽事,第三屆科幻星球大賽于今年1月啟動征集,共收到來自海外10個國家以及國內26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的747個參賽項目。
正如邱華棟所說,科幻作為科技與人文的交匯點,不僅是對未來世界的想象與探索,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考。中國科幻作家和研究者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從科學前沿汲取靈感、從歷史中尋找線索、從人性深處挖掘故事,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加創新的思維,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科幻作品,為推動中國科幻事業繁榮發展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