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發展將對網絡視聽行業發揮重構性作用 ——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觀察
新技術與精品內容體驗展
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現場
3月27日至29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舉行。作為國內網絡音視頻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具有行業風向標的盛會,本屆大會舉辦了41場論壇、研討、交流活動,27場發布、簽約和產業推介活動,50余場市民互動活動,有30余家企業參展,近500名嘉賓進行了演講分享,展出170項前沿技術、視聽產品和精品作品。
為期3天的大會議程緊湊。電梯口矗立的會議日程展板前人頭攢動,參會者仔細挑選著感興趣的會議話題,AIGC、微短劇、視聽+體育產業、云技術、文旅融合、超高清、網絡直播等議題不一而足,僅3月27日開幕當天14:00-18:00時間段里,就有11場論壇同步舉行。不少與會者穿梭于不同會場,如同海綿吸水,希望在有效時間內獲取更多信息,在這里找到時代的風口與紅利。記者發現,AI賦能網絡視聽、微短劇等話題相關會議場場爆滿,技術發展對網絡視聽行業的重構性力量正在發生。
在“萬物皆可生”的時代,做善于提問的人。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近1/3網民使用AI制作圖片視頻,占比在半年內已從25.6%上升到31%。記者觀察到,年輕人對優質AI內容的需求也在快速提升,特別是有關新技術學習的內容。在B站,每月有超過8000萬用戶觀看AI相關內容。2024年,B站AI相關內容的播放量超過300億,AI相關內容投稿量翻倍,用戶中更是有超八成是“95后”。
AI不僅豐富了視聽內容生態,更加速了影視工業變革。在新技術與精品內容體驗展上,記者來到芒果TV展臺,依托于芒果大模型的AIGC內容創作平臺正現場演示AI從劇本到分鏡頭腳本到成片的全流程參與過程。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展區內一臺電視通過左右分屏展示了借助AI翻譯,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被翻譯為越南語版、電視劇《小巷人家》被翻譯為英語版,這一過程不僅實現了語言快速、精準的轉換,更實現了口型與口音的匹配,該技術的應用將加速中國文化出海的腳步。
當AI能夠瞬間解決千萬問題,人類不可替代的價值是什么,又該怎么做呢?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司長馮勝勇在“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上一語中的地指出:擁抱人工智能、駕馭人工智能將是網絡視聽行業的現實選擇。AI時代,誰提出的問題越高明,生成的答案就越優秀,誰提出的問題越有創意,生成的答案就越巧妙。馮勝勇認為,需以價值為錨,做有方向的提問者。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 AIGC應用發展,讓AIGC賦能主流價值傳播、推動先進文化發展,絕不做技術和算法的奴隸;需以創意為核,做有水平的提問者。AIGC可以提高效率、豐富表達,但無法取代人類形成獨特創意;需以安全為盾,做有底線的提問者。提問不僅關乎發展,更關乎底線。“AI是工具,人是創作的主體。優質內容,應該是內容人的信仰。”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在開幕式上的發言同樣展現出AI時代對人的主體性的再次確認。
記者發現,不少人在使用AI的過程中都曾遇到過“AI幻覺”的問題,基于統計關系的預測、訓練數據的局限性、過擬合問題等因素,AI會生成看似合理但實際錯誤的信息,就連人工審核都被AI自己認為是最后的防線,人類自身就更不能全然將文藝創作交付給AI來完成了。此外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互聯網上利用AIGC“換臉”“變聲”假冒名人、編造謠言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擾亂網絡空間生態秩序。對此,不久前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廣電總局聯合發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了相關服務主體的標識責任義務,為AIGC技術應用劃定了紅線,也為有效溯源和遏制虛假信息傳播提供了抓手。
免費模式占主流,微短劇向精品化之路快步邁進。過去一年,微短劇的商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免費微短劇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商業模式的改變也直接對微短劇內容創作方式產生影響。過去,付費微短劇總在“卡點”“爽點”上設置收費點,那么到了免費場域里,微短劇應該如何做才能留住用戶呢?在精品微短劇創作論壇上,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談到,早期付費場景下,微短劇著重突出一個“爽”字,不講究劇情和故事邏輯性。然而隨著免費模式的推廣,用戶觀看場景更加從容。精品微短劇已經摒棄簡單粗暴的“爽點”堆砌,開始構建合理劇情結構,注重故事邏輯性。百度百家號內容運營負責人于軻認為,微短劇應該在立意與創新方面下功夫。當下免費模式成為主流,微短劇精品化更要提升內容的延續價值。平臺要在精品化的道路上扮演好守門人和賦能者的角色。創新意識是微短劇內容精品化的先決條件。記者發現,微短劇內容的創新,正通過更多的“微短劇+”跨界融合來實現,微短劇+電商、微短劇+產業、微短劇+文旅、鄉村微短劇等領域皆煥發勃勃生機,微短劇正以其靈活的“小體量”連接起千行百業,在市場上發揮出“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