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鑒》系列叢書第二部首發 為何一條黃浦江藏著半部上海史
《上海圖鑒·黃浦江》配以中英雙語對照文本,以國際化語態講述上海故事。(出版方供圖)
“一條黃浦江,半部上海史”。從申城最初的萌芽,到摩登都市的繁華,黃浦江是上海發展的忠實見證者。近日,《上海圖鑒·黃浦江》在位于北外灘的建投書局首發,通過河流脈絡展現上海巨變。
該書以海量權威方志、年鑒資料以及攝影師近40年城市影像記錄為基石梳理而成,總計50余萬字,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當代上海研究所、陸杰城市影像工作室聯合編著,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時間為經、空間為緯,全書通過“黃浦江的歷史淵源”“都市化中的黃浦江”“黃浦江的工業化進程”“黃浦江的蝶變與重生”四大章節,全景式呈現這條“上海母親河”的滄桑巨變與永恒魅力。
黃浦江孕育并造就了上海城市生長,也生成并凝聚了城市文脈,更見證了上海發展歷程。黃浦江的開放和包容,構成了城市海派風貌濃墨重彩的一筆,影響了上海獨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進。
“黃浦江的故事代代書寫,上海這座因水而興的城市始終進取、充滿活力。從黃浦江可以讀懂上海發展史,讀懂中國近代史,讀懂中國崛起史?!鄙虾_h東出版社社長曹建表示,黃浦江對于上海的崛起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書通過海量史鑒與500余幅圖片,展現了黃浦江視角下上海的興起、生長與蝶變的發展歷程。書中回溯歷史寫道,黃浦江畔何時開始人煙聚集已經很難考證,但應不晚于唐代。唐代詩人皮日休曾經寫過《龍華夜泊》——“今市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畫殘月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千年之后的今日,龍華塔仍矗立在黃浦江畔,周遭車水馬龍,每日游客如織。“可以想象早在唐代時,黃浦江上必然已經有船只往來,有類似皮日休這樣的行旅之人曾行經、曾駐足。”書中推測,上海聚落的形成,或許是宋代的故事了。上海的名稱除了代表上海老縣城這塊地理空間外,早先又有“上海浦”這條河流,大約今黃浦江外灘至龍華一段。
“明代黃浦江水系形成,推動上海江海漕運快速發展。以沙船業為中心,上海開辟多條沿海沿江航線。到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港躋身國內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鄙虾I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牟振宇談到,優良河道不僅帶來上海航運興盛,也推動著沿江產業蓬勃發展。黃浦江畔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發電廠——楊樹浦電廠、中國第一座自來水廠——楊樹浦水廠、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造船廠——江南造船廠等。進入新世紀,黃浦江兩岸由生產性岸線向公共開放空間轉型。自此之后,黃浦江成為人民之河,兩岸貫通,逐步成為世界級的濱水區域。在他看來,黃浦江是上海的海港主航道,蘇州河是內河主航道,一江一河,一外一內,構成了上海城市發展的主旋律。
在首發現場,城市紀實攝影家陸杰結合珍貴影像,以光影為媒介,從時間和空間上呈現黃浦江從“吳淞口”到“三泖”脈絡,講述其中的“變”與“不變”。
全書配以中英雙語對照文本,以國際化語態講述上海故事,今年3月曾亮相2025年倫敦書展。與該書配套的展覽《浦江奔流——歷史與煥新》,作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起的《奔流:從上海出發——全球城市人文對話》第二季倫敦場系列活動重要環節,將于6月在英國倫敦展出,彰顯中國方志的創新表達與全球視野。
作為《上海圖鑒》系列叢書第二部,該書與《上海圖鑒·蘇州河》共同記錄上?!耙唤缓印保沂境龀鞘形拿餮葸M中剛柔并濟的哲學,為上海建設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級濱水區提供歷史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