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喬:在評論中構建文學的生命對話
北喬, 作家、評論家、詩人。出版文學評論專著《約會小說》《詩山》《貼著地面的飛翔》、長篇小說《新兵》、小說集《尖叫的河》、散文集《遠道而來》、詩集《臨潭的潭》等。曾獲第十屆解放軍文藝大獎、第十一屆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第九屆長征文藝獎、第八屆黃河文學獎等。
“我總是堅持文學評論是一種創作。如果說作家的素材是生命的體驗與積累,那么文本則是作家現實生活與想象世界的結合體,評論家的評論就是以文本作為素材的創作。”
2025年出版的文學評論集《南人書話》,匯集了北喬的140余篇文學評論。帶著溫度和感性進入文本,以靈性的觸覺探尋作品的肌理,同時又“難掩本人的性情”,這便是北喬文學評論獨有的生命力。
隨緣書話,觸摸作品的溫度
相比于此前出版的評論集,北喬更愿意將《南人書話》看作一部“散裝”書評集,收錄標準很樸素:沒有收入其他集子里、不是太長的,且是針對一本書的評論。書中涉及小說、散文、詩歌、非虛構作品、文學史著作等評論,“雖說有些雜,但好處是視野也開闊。當然,這也讓我有機會為我的讀書留下了一點印記”。
對于北喬而言,寫評論是純粹的愛好,也是閱讀的副產品,“書,總不會過時。那么對這些書的評論,自然也可以隨書而保鮮”。他將自己的閱讀依照題材分為3類,一類是出于工作需要,一類是計劃之中要讀的書,“這類書比較雜,但以自然、文化、社會和哲學等為主”。再有一類則是隨緣而讀,“大都是遇見了什么書,但凡有機會,就會翻翻,覺得投緣的,我便會細讀”。
《南人書話》中收錄的書評,大多便是“隨緣”而生。其中涉及的作家領域廣泛、年齡跨度大,不少人與北喬至今未曾謀面,但他絲毫不認為這會影響自己對作品本身的認識。在他看來,一部作品,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可以與作家密切相關,也可以獨立存在,而他個人偏愛就作品說作品。“就像我去公園,可以有各種欣賞和思考,但完全可以不考慮公園是誰設計和建造的。就像我們品美食,不知大師傅,一點關系沒有,當然,知道了大師傅,那也會是一種有意思。”
不過,他也提到兩種例外情況,“一是作家所帶有的地域文化,會讓我多關注他是如何將其進行文學表達的;二是對業余作家,尤其是基層業余作家,我總懷著尊重之心和敬畏之念。他們身上擁有與眾不同的溫暖,因而我的評論也會帶有暖意”。
與此同時,北喬也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網絡文學領域。傳統文學之外,書中還收錄了10余篇網絡小說評論,其中包括“準00后”網絡文學作家。北喬坦言,之所以收入這些評論,最樸素的想法是讓網絡文學與純文學產生對話,“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文學形態,如果缺席,文學大生態就不可能完整”。
北喬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青春性的寫作”,一切有關青春的心態、情緒、表達方式,與世界相處的方法等,均在其中。這些作品呈現出“年輕態”的氣質和品相,是當下年輕人實時的呼吸和行走。而閱讀時,他也總是試圖消弭代際,盡可能回到年輕人的生活場,“感受他們的直率和勇敢,體味他們的活力和獨特”。
他非常欣賞年輕創作者的活力,而他的創作,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活力。“文學是年輕的事業。這里的‘年輕’既是年齡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說,作家要葆有一顆童心;我們也會說,寫作是一種沖動。”
好評論是感性與理性的互動
多年來,北喬的創作一直在散文、小說、詩歌、評論中來回穿梭,這四類文體也應合了他不同狀態的思考和表達:小說,是把想說的話隱于故事里;散文,隨性而語;詩歌講究瞬時的沖擊力和一定的意味深長;評論,則雜糅了以上的狀態,“更為重要的是,評論可以將感性和理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共時狀態式’的話語”。
北喬將評論看作自己業余創作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他的評論總能夠跳出框架的限制,向著自由的方向漫步。“因為業余,我不受學術成果所限,可以不考慮學術規范,可以自由寫作。因為業余,我們沒有闡釋理論的使命,也沒有創造‘觀點’的負擔。”
“借著作品,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是北喬最喜歡的評論方式。在他看來,小說、散文和詩歌,個性化表達的色彩和痕跡比較重,評論則完全不同,“明明是我所思所想,是我要表達的,是我的觀點和態度,但卻假借從作品讀到的。這樣的方式,其實挺有意思的”。
先創作小說和散文,然后才開始寫文學評論,這似乎注定了北喬評論作品時總會帶著“寫作者”這一身份意識。不見傳統評論文章的理性批評,北喬更希望自己的評論擁有對作品的一種在場性共情,“文學作品是作家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作家生命的外溢。因而,作品是有生命的,底層的本質是感性”。
在北喬看來,評論家遭遇一部作品的歷程,其實和作家相似,都是從感性抵達理性。評論家的理性思維十分關鍵,能夠豐富和發現作品的文學品質,研究和總結作品的敘事,進而完成理論上的構建。不過,在作家為讀者營建的文本世界下,評論可以高度理性,也應有作品的體溫,“好的評論當是感性與理性的互動,良好的互動,自然便能形成張力”。他提到,自己更喜歡“中醫式”的評論,即“把作品視為生命的整體,而非各種特質性的組合”。
基于此,北喬也向年輕寫作者提供了一條自己的創作路徑:“寫評論,先要盡可能地進入作家的創作通道,然后再抽身而出,正如謂進山看山,再在山外看山。”他進一步解釋,就是要先把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理論丟掉,用心感受作品,如同體味生活一般。而文本細讀,首先要激發自己的靈性和悟性,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個部分或某個點,就是自己的視角和觀點。
談及本書能為青年帶來何種啟發,北喬說:“對讀者,我期待的是他們讀到《南人書話》后,能覺得文學是美妙的,是可以讀到許多東西的。書的價值,在于書本身,也在于‘我的閱讀’。至于寫作者,那真不好說,畢竟,寫作是靠‘悟’而非‘教’。然而,《南人書話》可能的優點是我本身是寫作者,那么我的評論中會有些因為他者創作而來的寫作經驗,或者以我的寫作經驗去體悟作品的敘述。但這還得靠大家去讀,去悟。畢竟,這世上有太多的事只可意會無法言明。寫作之事,似乎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