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AI時代的文科危機與應對
    來源:文藝報 | 劉永謀  2025年03月31日08:51

    最近,復旦大學宣布縮招文科,引發一波熱烈討論。自古中國人尚文,在學習或教育活動中相對忽略自然科學技術。西學東漸以來,此種情形有所改觀,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為世界上最為重視文科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從業人數、學生數量,還是經費投入、成果產出和學術活動,中國的文科毫無疑問在全球名列前茅。所以,縮招文科的想法和做法,在國內引發熱議自在情理之中。

    從全球范圍來看,文科縮招是大勢所趨,并非為中國所獨有。而且,此種趨勢出現已經有一段時間,已經為各國學者和教育管理部門所廣泛討論。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GAI)熱潮的涌起,只是進一步推動或加劇了這一趨勢。從根本上說,這是既有的文科教育不適應智能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實際上,AI沖擊的不僅是文科,而是對文理工管所有學科都產生顛覆性的沖擊。既有的學科劃分和知識生產方式,是在工業革命、電力革命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成熟的,與信息革命、智能革命并不相契。中國高校的學科設置更是精英教育時代的產物,很不適應今天大眾教育時代的具體情況。因此,縮招文科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包括文科在內的所有高校學科進行適應性調整,甚至是對學科設置、教學活動、學生培養等進行全方位的重新組織。

    AI的顛覆式沖擊

    目前,大模型已經開始大量生成各種文章、音頻、視頻、小說故事。可以預計,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產業化成熟之后,可能絕大部分網絡內容都將由人工智能自動生成或輔助生成。就文科教育而言,教師和學生正在步入AI輔助教育的環境中,由此對文科教育產生顛覆性影響,甚至徹底重塑文科教育。

    第一,沖擊從知識流通深入到知識生產領域。在ChatGPT之前,AI與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對教育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于教育資源傳播與共享的知識流通領域。GAI的創新,改變了人是知識唯一創造者的局面。人工智能的影響,從知識流通領域深入到知識生產領域,存儲、整合世界知識,理解、解決復雜問題,促成知識內容的涌現與生產效率的提升。

    第二,沖擊從學校教育深入到學生就業領域。可以預見,不僅文科教師要與人工智能競爭,文科畢業生很快就會生活在人工智能輔助勞動的社會中,工作中很多問題(如寫發言稿、總結材料、文案和策劃等),未來都將交于GAI工具協助處理,甚至完全交給人工智能完成。GAI的強勢崛起再一次證明:人工智能不僅可以取代人類的體力勞動,而且可以取代人類的腦力勞動,人類將生存于與AI競爭的勞動環境中。培養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務,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文科人才,給既有的文科教育體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三,沖擊將從教研環節深入文科教育的根本目標。從能力的角度看,教育活動可以訓練人的觀察、記憶、理解、總結、分析、推理、提問、想象、表達、批判以及動手等各種各樣的能力。國內盛行的應試教育則偏重于記憶、理解、總結和簡單運用等能力的培養。作為知識輔助生產工具,GAI工具在認知層面主要停留在網絡資料的學習、整理和歸納的水平上,完成不了創造性的高級知識活動,但它的記憶、理解、總結和簡單運用能力遠遠強于人類。顯然,以灌輸知識為特征的文科應試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與人工智能知識工具的技能相沖突(或者說相重復)。所以,GAI對教育的沖擊,不止于表面所見的現象,如學生用ChatGPT寫作業而教師則要改變考核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否定了應試教育的根本邏輯和根本目標。

    AI對整個教育沖擊力巨大,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未來的文科教育很快就將存在于AI輔助生存的環境中。可以預見,人類很快會生活在AI全面輔助勞動的社會中,工作中很多問題將由AI協助處理,甚至完全交給機器人完成。當GAI產業成熟之后,每一個文科老師、文科學生和文科教育的管理者、輔助者的教育工作,都離不開無處不在的GAI輔助工具。而文科畢業生都將身處GAI輔助工作的環境中,原本由人類生成的賽博空間內容,絕大部分將由GAI自動生成或輔助生成,人由此不得不與AI“競爭上崗”。按照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的術語,AI將成為“技術器官”,而不是簡單的工具。就像心血管病人離不開心臟支架,殘疾人離不開義肢,AI輔助生存環境中的人根本少不了AI。

    文科的不適應性

    顯然,整個文科教育系統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未來的AI輔助生存社會環境,而既有文科教育系統非常不適應。舉其大端,簡列如下:

    第一,僅僅強調死記硬背的文科觀念完全不合時宜。中國傳統文人以博聞強記為榮,喜歡掉書袋。隨著AIGC的大量涌入,AI時代的問題不是知識太少,而是各種知識生產得太多,以至于它帶來的好處與麻煩開始持平,甚至制造的麻煩更多。我稱之為“知識的銀屑病”,搜索引擎、DeepSeek便是為了應對知識冗余而出現的。因此,不管是歷史、文學還是哲學,僅僅強調死記很多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不能造福社會的文科專業必然萎縮。20世紀是科學時代,21世紀是技術時代,技術合理性成為社會合理性的重要基礎。隨著學科分化不斷深入推進,各式各樣的新學科不斷產生,一種學科如果不能證明自身的技術目標和社會價值將無法生存。社會資源有限,文科不能靠宣稱自己追求真理,就能得到人財物的支持。國內文科還是精英教育時代的產物,是典型的象牙塔學問,師生與現實社會脫節嚴重。經過20多年的擴招,現在每年大學畢業生超過千萬,大學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大眾教育機構,大學生定位已經轉為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普通勞動者。

    第三,缺乏深度和創新的文科被機器取代。首先,簡單歸納的研究,今后全部要被AI取代,一點價值沒有了。有學生告訴我,老師布置作業總結黑格爾自然觀,自己搞了一周,不如DeepSeek幾十秒生成的內容。她突然明白,文本闡釋研究根本搞不下去了。其次,淺表寫作,隨便議論議論,絕大部分人完全不如AI那樣又快又好。非常遺憾,人類世界絕大多數文字工作都很淺表,現在的AI已經夠用了。什么策劃文案、宣傳文案、領導發言、工作總結、未來規劃……為什么要讓人而不是AI來寫呢?現在網上很多哲學短視頻,很多介紹哲學家思想、生平,很多都是AI生成的,質量也還可以。

    以上是文科學術對AI的不適應性,涉及人文學科知識生產范式的革新。除此之外,文科教學和文科生就業也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性。

    如果文科老師知道的不如AI多,學生往往不愿意聽老師講,或者懷疑老師的權威。就我所在的哲學領域來說,很多哲學老師連電腦裝機都困難,怎么應對AI的沖擊呢?要記要背的東西AI可以講,老師究竟要給學生講什么呢?現在哲學專業課的主干是各種哲學史,主要就是讀古人的書,讓學生記住。顯然,以后老師不能講得這么淺,得示范哲學反思精深的地方。

    AI對文科生的就業沖擊很大。從技能上說,文科生主要技能是能寫、能說、會外語。AI翻譯來了,會外語不那么管用了,手機直接可以翻譯。而寫和說的技能,如果寫得不如DeepSeek好,說得不如DeepSeek好,用人單位為什么要用你而不用AI呢?我認為,文科專業必然要走精品路線,壓縮人數,提高水平。

    對AI的哲學反思

    在理想狀態下,高校學科調整和改革應該通盤考慮,文科調整和改革只是其中有機組成部分。傳統的文理工管的學科設置已經不適應智能社會的發展,未來學科應該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圍繞問題組織起來,能隨著新科技的發展靈活調整,帶有較強的彈性、靈活性和流動性。由于哲學反思的總體性、深刻性、前瞻性和創新性,高校學科尤其是文科在AI時代的調整和改革,哲學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可以通過反思AI,提出文科應對AI沖擊的戰略。

    在很多哲學家看來,我所稱的“AI覺醒”相關的系列問題才是純粹的AI哲學問題。比如,AI是不是主體,AI有沒有意識,AI有沒有情感,AI會不會推理,AI有沒有道德?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些傳統思路下的老問題,聚焦于認識AI。此類問題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問題是:AI時代人的歷史境遇,尤其是AI時代人對自身的定位和理解出現諸多困惑。

    AI是不是主體?AI是主體,或者泛主體、擬主體、智能體(Agent),又如何呢?有意思的是,為什么這么多人要給AI、給機器一個特殊的位置,著急讓它和人平起平坐呢?AI主體化意味著人被拉低到機器的同一高度,使得越來越多人相信:人只是智能機器的一種。再發展下去,AI登上神壇,智人頂禮膜拜。

    AI有沒有情感?AI有情感又如何呢?更重要的是,為什么人會覺得AI有情感、覺得寵物有情感,甚至覺得山川河流萬事萬物都有情感?AI時代是一個無情的時代,還是一個濫情時代?

    AI會不會取代人類?顯然,AI如果取代人類,那是人讓AI取代自己的。為什么企業主讓AI取代自己的員工?因為減少人力成本。可是員工都失業了,沒人消費,企業主生產的東西銷路何在?顯然,這是人類自己的制度安排有問題,讓賺錢邏輯支配一切,結果就是AI取代人類。歸根結底,這是治理問題,不是哲學問題。

    總之,AI對哲學反思最大的沖擊,在于人的自我理解之革新,而非AI是否“成人”及其對人的取代。AI對人類最大的挑戰,是讓智人退化、失去靈性、失去進取心、失去自信,甚至失去自我。

    比如,既然擔心超級AI潛藏巨大風險,為什么現在還在研發超級AI呢?這違反常識。最常見的回答是:各種復雜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人類解決不了,有了超級AI就能解決了。第一,真的是這樣嗎?這些問題本質上是計算問題嗎?第二,人類怎么就解決不了,這是不是人自己把自己看扁了呢?

    從漫長的人類演化史看,智人是進取的物種,失去進取心之后還是智人嗎?所以,未來智能社會最大的問題不是AI變成人,而是人變成機器。對于AI哲學反思來說,最重要的是在與AI的關系中、與AI的對比中重新發現人,重新理解人,并且以同情同理而非所謂“宇宙視角”“上帝視角”去審視AI時代人的歷史境遇。

    從根本上說,人的問題是包括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最核心的問題。文科審視AI,應對AI沖擊,不能離開人文,而文科的調整與改革亦是如此。

    文科教育的精品化路線

    要積極深化文科教育變革,使AI與中國教育情境更好地融合,走出一條漸進性、持續性、可控性的中國特色文科教育數字化轉型之路。

    第一,從記憶轉向慎思。教育的重心要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創新能力,意味著對舊傳統、舊觀點的批判與反思,以及對新視野、新思想的發現與建構。目前,炫耀博學的舊文人習氣已經過時。文科教育工作者要向蘇格拉底學習,放棄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引導和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創造性地學習。

    第二,從專學轉向通學。目前,文理隔閡廣受批評,而實際上如今的文科內部也是有不少隔膜的。一些人“領地”意識過強,畫地為牢,相互輕視。“分科之學”現在已成為大問題:知識越分越細、越分越窄,專業之外一無所知。文科本就應是通學、問題學,學著自然科學成為“分科之學”,恰恰丟掉了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第三,關注科技發展。生活在技術時代,缺乏對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識都談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尋更高的意義世界?文科工作者努力學習科技知識,了解新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和沖擊,才能面向真實世界進行思考。固守于舊書堆中,講的東西也難以讓他人信服。AI對教育的沖擊,再一次證明了一點:科技與人文的全面融合,才是實現優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之策。

    第四,學習技術新工具。未來社會將是人工智能輔助人類生產生活的社會。能夠在人工智能輔助下學習、工作和研究,是教育活動參與者的必要技能。文科工作者需要進行“自我革命”,才能適應新情況。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努力運用新的技術工具。尤其是大數據技術,正在“數字人文”的方向上給文科注入新的內容。文科生應學習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方法,反過來理工科工作者也應努力學習人文知識和方法。

    第五,專業的文科教育,需要精品化。為了應對GAI的挑戰,文科教育可以考慮走適度的精品化路線。這是AI時代對所有文科生的倒逼。特別是文藝創作領域,一般般的水準,那AI就能達到。可是要實現真正的“創作”,抵達“藝術”的層面,則需要精英、天才,需要想象力、創造力。要想真正在教育中融合科技與人文,也需要推動專業文科教育往少而精的方向發展。而與專業文科教育相對,非專業的素質文科教育以超越性熏陶為方向,走的是普及性的大眾化教育路線,與國人共同富裕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相適應。

    最后,“意義”扎根于“交往”。在智能社會中,未來的文科教育必須強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話、溝通和合作能力。這是因為,人際交往能力將成為機器無法取代的最重要人類技能之一。而且,意義的獲取,離不開交往。避免人的異化和退化,離不開交往。從本質上說,人的機器化是人的原子化、齊一化、單調化,是對人的社會性、豐富性和多元性的壓抑。相比于理工科教育,文科教育在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習慣方面有先天優勢,必須自覺地加強這方面優勢的發掘和利用。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 欧洲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影院|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538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情侣视频精品免费的国产|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香蕉视频|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看| 2021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一区|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