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教子之道 從《梁啟超家書》說開去
人生在世,誰不希望家庭和睦,事業(yè)興旺?為人父母,誰不希望子女德才兼?zhèn)?,有所作為?盡管“此事古難全”,并非沒有范例可供參考,比如梁啟超。梁啟超有十個子女,除一人早夭外,竟出了三個院士,其余六人也各有所成。近讀《梁啟超家書》,頗得教益。
要興家,先自強;要教子,先正己。生逢清末民初的梁啟超十六歲中舉,十七歲拜康有為為師,二十二歲進京參加會試,協(xié)助恩師發(fā)起“公車上書”,二十四歲出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宣傳變法思想,二十五歲返京參加“百日維新”。1898年7月,梁啟超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這期間先后創(chuàng)辦了《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大量介紹西方社會的政治學說。1913年,袁世凱稱帝野心暴露,梁啟超堅決反對,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袁世凱死后,他出任段褀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1917年退離政壇,次年旅歐巡訪,歸來即投身于教育事業(yè)和學術研究。1922年起,他到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被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史學、文學上的燦爛成果自不待言,單是胸襟和公心,就尤可稱道——晚年因患腎結核便血,協(xié)和醫(yī)院決定給梁啟超行腎切除術,不幸的是值班護士標錯了位置,致使主刀醫(yī)生將健康的右腎切除,留下患病的左腎;人命關天,這樣嚴重的醫(yī)療事故發(fā)生在如此德高望重的人身上,北京的媒體自然是持續(xù)抨擊,以《現代評論》和《社會日報》最為激烈??闪簡⒊瑓s在幾天后,于《晨報》副刊發(fā)表一篇短文,意在維護協(xié)和醫(yī)院的聲譽,維護引進未久、人們尚持懷疑態(tài)度的西醫(yī),稱他們的錯誤決非有意為之。以世所罕見的寬大胸懷對待西醫(yī)的引進、旁人的失誤和自己的生命,北京的媒體只好適可而止,不再多言。這等胸襟和公心,梁啟超自然希望影響到自己的子女,給他們的成長道路以正向的影響。
盡管忙于著書講學,身體狀況也不甚理想,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引導和關愛,卻未曾懈怠。因子女們大多與他不在一處,平素交流只能依靠書信,他一生寫給子女的信竟多達四百余封。尤其是1924年至1928年,七個年齡大些的子女在美國、加拿大或工作,或留學,書信往來更為頻繁。對自己的子女,無論大小,他一律稱“寶貝”,并且給每個人都取了外號;特別是對小兒子梁思禮,他借用英文“Baby”的發(fā)音,稱其“老白鼻”……在“父為子綱”“嚴父慈母”天經地義的時代,梁啟超卻極力倡導自由平等、釋放天性的家庭氛圍,這為子女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和成長創(chuàng)設了無限的空間。可見,若想使子女成才,父母要先做好觀念準備、心理準備、德行準備、才情準備;你可以沒有梁啟超的淵博才學,但不能沒有起碼的道德修為。
在這四百余封信中,梁啟超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最多。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她在梁啟超膝前的時間最久,從小梁啟超就教她讀書,兩人的心性最為相近;二是因為她與做外交官的丈夫周希哲常駐加拿大,距離在美國、加拿大留學的弟弟妹妹最近,加之母親久居北京、病重早逝,她順理成章有了“長姐如母”的責任與擔當。梁啟超不但將幾個子女的學費、生活費一并匯給她,由她量情分發(fā),還將給其他子女的書信統(tǒng)寫于她,這使得她能準確領會父親的心意,并且助益于自身的成長。最感人的是,梁啟超在寫給她的最后一封信中說:“我平常想你還自可,每到病發(fā)時便特別想得厲害,覺得象是若順兒在旁邊,我向她撒一撒嬌,苦痛便減少許多?!贝肿x,或許以為這不太像父親跟女兒說的話;細想,卻是切膚之言。為人——無論父輩、子輩——誰不希求愛和哄?人老了,往往重生童心,渴望有人去愛、去哄,何況他已預感到大限將至,再難相見,怎能不吐出心底的話?這才是真性情的流露。
對長子梁思成,梁啟超是“慈中有嚴”。1923年5月8日,他在給梁思順的信中詳述了梁思成、梁思永遭遇車禍一事,稱十一時許,“思成、思永同坐菲律賓帶來的小汽車出門,正出南長街口,被一大汽車橫撞過來,兩個都碰倒在地”“思永滿面流血”,約二十分鐘后,“思成漸漸回轉過來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的手,他使勁握著我不放,抱著親我的臉,說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順兒子,爹爹媽媽還沒有完全把這身體交給我,我便把他毀壞了,你別要想我罷?!薄拔夷菚r候心真碎了”……梁思成死里逃生,此后一直拖著一條殘疾的腿,但他首先想到的并非自己的痛,而是對不起父母,痛悔自己沒保護好父母給他的身體……面對這般知恩、感恩的兒子,梁啟超怎能不心碎!其實在梁思成的成長過程中,梁啟超更多是以“嚴”的形象出現的,比如他在1912年給梁思順的一封信中說:“然思成所得《四書》乃最貴之品也??闪钇涫煺b,明年侍我時,必須能背誦?!痹?916年給梁思成、梁思永的一封信中嚴厲批評道:“新遭祖父之喪,來稟無哀痛語,殊非知禮?!碧峒八麄儌z的學習成績時,強調“若能竭吾才,則于心無愧,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佳子弟矣”。以至于梁思成因車禍住院時,梁啟超都希望他“在院兩月中取《論語》《孟子》,溫習闇誦,務能略舉其辭,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次則將《左傳》《戰(zhàn)國策》全部瀏覽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讀《荀子》則益善”。
對子女的靈魂放飛,他給予絕對的自由;對子女禮儀道德的缺失和求學求知的怠惰,他秉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至于子女專業(yè)、婚姻的選擇及至游學考察路線和工作的安排,他以尊重為主,不忘從旁引導和建議。梁思成在就大學所修專業(yè)征詢他的意見時,他說:“試問唐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fā)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梁思成選擇建筑學后,他又致信叮囑:“所學太專向了,我愿意你趁畢業(yè)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薄拔遗履阋蛩鶎W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毕氲浇ㄖ囆g之美博大精深,欲達所成,必須開闊眼界,融東西方之美于一身,梁啟超建議已成婚的長子,偕他喜收的“另一女兒”林徽因巡訪歐洲,連路線都規(guī)劃好了:“到英國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劉子楷在那里當公使,招待極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點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從此可以看出,梁思成成為世所矚目的建筑學家的原因和經過。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身上,梁啟超也很難擺脫這一定律。不過與尋常家庭不同的是,他愛心公允,且基于每個子女的年齡、性情施教。如對次女梁思莊,因她“性情太枯寂”,容易被忽略,所以梁啟超對她的專業(yè)選擇尤其在意:“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為主科,因為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而且為哲學社會學之主要基礎,極有趣而不須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極為合宜?!薄爸袊舆€沒有人學這門,你來做一個先登者不好嗎?”梁思莊聽從父親的建議,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生物學,但她對生物學實在提不起興趣,梁啟超聽聞此事后趕忙去信:“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么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思想發(fā)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用姐姐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后來,梁思莊更換專業(yè),終成一代圖書館學家,料想梁啟超若泉下有知,也會笑出聲來。
梁啟超用他的學養(yǎng)才情與深沉父愛引導、教育九個子女,幫助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雖然時過境遷,他的教育觀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營養(yǎng),培養(yǎng)具備良好素質和健全人格的人,為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