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媒體語境下,如何激活文藝批評的活力 ——評鄒贊《批評之維:文藝評論的想象力》
中國文藝評論(新疆大學)基地主任鄒贊教授的新著《批評之維:文藝評論的想象力》近期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細分五章,立足新時代語境,以“歷史-記憶-再現”為內在邏輯,通過追問“文藝何為”“文藝何以激發人文學科的想象力”等問題,結合經典文學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文藝批評與文化研究的價值和可能。
該書的特色是充分考慮數字人文和新媒介傳播的時代環境,凸顯人文研究的全球化視野,詳細追蹤當代文化理論前沿熱點議題。不論是對美國文學理論家、文化批評家斯皮瓦克《學科之死》的拓展延伸,還是對英國媒體理論家、文化研究批評家斯圖亞特·霍爾思想遺產的追問梳理,作者都注重從比較的視野著手,在相互闡釋中思考中國當下的文藝批評實踐。同時,專著通過精彩的文本個案分析,將理論運用與闡釋實踐相結合,使論述更加精細、全面。
作者在書中將“批評”一詞放進由諸多要素組成的復雜語義場,重新確認“批評”在當下的整合效力。很明顯,“批評之維”的現實效果,既需要文藝評論的審美力,也需要人文學的想象力。“批評”一詞若要實現其認知效果,同時又不將研究對象拆解為靜態化的抽象之物,所要憑借的就是批評者的想象力。實際上,當代學界珍視的人文學的想象力更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從所謂純粹的“文學研究”當中走出去或曰“向外轉”,獲取某種跨學科的、能介入當代社會討論的公共視野;二是把文學問題放置于一種新的批判視野當中,重新加以理論化,并與公共議題形成某種互動關聯。相比于以往學科固化的“文學研究”,當代批評憑借跨學科方法和跨文化視野、憑借虛構和非虛構的藝術方式多維度地介入社會轉型中的公共領域。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技術正在重構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思維方式與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會理念和治理模式,并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注入創新動能。數智時代的媒介環境意味著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處在同一媒介環境下,并且有著高速的媒介互聯互通。
新技術的發展對文藝評論產生著深遠影響,在技術的推動下,新媒體評論對于近些年的文藝創作繁榮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很多“破圈”和現象級的作品都有新媒體評論加持、賦能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去中心化”的特征非常明顯,流量也成為我們不得不考量的一個因素。這些都對傳統文學批評提出挑戰。
同時,數字虛擬時代全部身體感官共同參與的身體臨場感構成了“沉浸”式的審美經驗。欣賞者的感知結構被速度裹挾,既不能如手工制作時代的“靜觀”式審美經驗那樣穩定地觸摸、感知,也不同于機械復制時代的“震驚”式審美經驗。在海量信息和去中心化的環境中,文藝評論者要善于發現真問題,避免急于下定義;要保持誠實的態度,在誠實之上進行再發現;要強化專業性,提升審美素養、媒介素養和科學素養。在《批評之維》一書的“序言”中,鄒贊教授就此談論了新時代“文藝評論的五副面孔”,對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思索。
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各種奇聞異事層出不窮,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朋友圈里很多寫作的朋友,有人轉發這類新聞會說“比小說還離奇”“比小說還精彩”“比小說還好看”“比小說還小說”“小說都不敢這么寫”……在就涉及文藝批評如何在這個時代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數字時代,文學批評的“向外轉”與“向內求”》一文中,鄒贊認為,在數智時代,文藝評論需要從研究對象、視角方法等多個維度積極“向外轉”。需要揚棄固化的思維和趣味,不斷更新批評者自身的知識結構。當然也不能走向極端,完全拋開文本進行過度社會化的解讀。同時,更要警惕文藝評論過度技術化的傾向,警惕文藝評論蛻變為脫離藝術性、缺乏審美感受力的話語增殖。當代文藝評論不應該成為單一的理論操練場,而應是文本、作家和讀者相遇合的“對話性”空間,在這里,理論與經驗進行碰撞,文本的密碼得到拆解,審美的感受得到傳揚,批評者的闡釋經由藝術家和讀者的閱讀取得共鳴,進而在后者的文藝生活中發揮作用,新時代的文藝共同體由此聚沙成塔。
因此,在數智時代,我們更應該培養對文藝的敏銳感知能力。這種能力不只是理性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種感性體驗能力。在這里,批評者作為感受主體,與文本之間不再是外在的對象化關系,而是具有一種交互性,后者激活了前者麻木的感官,前者觸摸到作品內部的紋理。批評的功能是揭示文本如何成為自身,這需要打開文本的縫隙,發掘甚至連創作者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大問題。因此,注重批評者自身的審美感受、主觀體驗和認知理念,倡導有同理心、可共情、能包容的批評,這是數智時代讓批評更好抵達讀者的關鍵。
(傅守祥系新疆大學“天山學者”講座教授,林藝鳴系昌吉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