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作家新書首發:文學如何承載社會溫度?
3月27日,杭州富陽花開嶺尋子驛站迎來一場特別的新書發布會。三門縣作家楊國強的處女作《姐姐等在天堂》在此首發,這部歷時三年完成的紀實文學作品,成為觀察浙江基層文學如何介入社會議題的鮮活樣本。當個人記憶與公益敘事在文學場域相遇,浙東小城三門的文學土壤正生長出別樣的文化果實。
花開嶺尋子驛站(謝亦凌 攝)
文學土壤里的“接力棒”
三門縣作協名譽主席鄭仲馗在發布會上提到,從《三門灣》文學社到“漁家記憶”口述史工程,這片土地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敏銳觸角。“我們每年組織‘方言寫作坊’,讓基層作者用母語記錄時代溫度。”鄭仲馗說,楊國強正是在這樣的生態中,從企業職工轉型為用文字記錄公益的作家。
《姐姐等在天堂》以家族故事為切口,記錄了全國11個尋親家庭的生存樣本。書中既有“尋親地圖”的可視化呈現,也有“失散家庭口述史”的檔案式整理。
《姐姐等在天堂》(謝亦凌 攝)
值得一提的是,楊國強將部分新書捐贈給花開嶺尋子驛站,用于支持基層作者創作民生議題作品。
基層文學的“破圈實驗”
在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背景下,三門縣以文學為切口探索精神共富路徑。從“漁家書屋”工程到“海絲文學節”,這座小城正構建起全鏈條文學生態。《姐姐等在天堂》的破圈,正是文學“軟實力”轉化為社會“共情力”的生動案例。
文學交匯處的“共情共振”
此次新書選擇在郁達夫故里富陽發布,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富春江畔,郁達夫筆下“一江活水”的文脈延續至今,當代作家麥家更以《解密》《人生海海》等作品,將家鄉的山水氣韻轉化為世界性的文學表達。當三門的基層敘事與富陽的文學傳統相遇,恰如郁達夫所言:“文學是生活外的橋”。
當三門的“方言寫作”與富陽的“山水文學”在此交匯,文學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表達,而成為連接地域、跨越代際的文化紐帶。這種“以文會友”的發布形式,也為浙江基層文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觀察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