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際的讀書,得失之間的持恒
作為“庚子五大臣”之一,袁昶自幼聰慧好學,飽讀詩書,中舉后履任要職,清廉正直、一心為國。1867年3月,袁昶開始寫日記,一寫就是三十余年,中間從無間斷。內容廣泛,涉及讀書、養生、醫學、佛學、道教等,現存洋洋灑灑六十五冊,二百多萬字,是研究晚清文史的重要典籍。
日記,映照的是袁昶的內心。他日日反省,如履薄冰。這一切,鑄就了他超人的理性思維,澄凈明澈的心境,凡事“反求諸己”,形成了“內向生發”的自由意志。這位桐廬老鄉的文思,讓作家陸春祥心生敬意,也萌發了解讀日記的念頭。于是,他重溫袁昶日記中的生活、讀書、修身、自省、交友等文字,吉光片羽,苦心甄采,在歷史的細部關照個人際遇,伸展開拓出人生智慧與義理。
袁昶在日記開篇序中說:“散人而有日記,散而不散也;日記而歸之散,人不散而散也。散者法道,道者運自然;不散者法仁與義,仁與義合而成德也。是謂術散智不散,形散神不散?!边@種“散”,是雜而不亂,疏而不漏,陸春祥在《昨非錄》也遵循了這種結構,舍去原本宏闊的政治博弈,專門擷取袁昶講述讀書和修身的篇目,旨在展現晚清士大夫理想品格的鍛造之路。對內,袁昶立志讀書,嚴格自律,特別是陸游的書,尤為珍愛,總是費心搜羅不同版本,并通過精讀區分差異,得出自己的研究結論。他還多在深夜讀書,因為只有這段時間,氣最清,心最靜,可以獨享?!拔崂鲜茸x書,萬事不掛眼。”袁昶化用偶像韓愈《贈張籍》的詩句,表達勤讀、多看的意愿。勤讀則新意日出,多看則萬理環生,若寫字就能做到言為心聲,若寫文便能厚積薄發。他還認為,專業要精熟,其余大致瀏覽即可。如此,觸類旁通,皆有所得;對外,袁昶接觸不少西學書籍,如閱“關慎齋《夷務事實》,將令鈔胥撮錄其要”。他還在日記中介紹《西人學制》,抄錄《華盛頓傳略》等,對西方的認知不斷加深,為其參加維新運動建構思想儲備。同時,他順應時代潮流,多與洋人打交道,形成了開放的觀念。袁昶深知,彼時彼刻的清王朝,更需立竿見影的各項實務,如數據管理、對外開放等,方能實現自強御敵的目標。因此,他極為關心同文館這類新生事物,并建議設天文算術館,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場地。如此看來,袁昶做事,忠心為國,件件落實。他身上既有儒家學派的仁愛之心,又不乏重視工作成效的職業素養,無怪乎能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節點,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昨非錄》以袁昶的人格淬煉為核心,牽涉出樁樁件件的歷史見聞。如何解析,對陸春祥來說并不陌生。多年來,他博覽歷代筆記,越讀越深,總能從細微處攫取新知,闡發灼見,彌漫出濃郁的煙火氣。袁昶在日記里懷疑自己煤氣中毒,決定用生蘿卜解毒。對于這則趣談,陸春祥可不滿足簡單的記錄,他繼續翻閱典籍,從《爾雅》注疏里尋到蘿卜的別稱,另從北宋蘇頌的《本草圖經》中查到蘿卜的解毒效用。此外,列舉鄭板橋的養生對聯“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提出了深度思索——與天地通同氣,與自然協調。有時,簡單就是最好。所以,挖掘式的閱讀,跳出了常規的模式,思想便隱蔽地跳躍著,穿梭于文獻史料間,剪裁編織,鉤織成一派熱鬧的市井圖像。
袁昶自省時,提到“一念放弛,即病乘之;一念自恕,即禍基之”。陸春祥深以為然,將其當作座右銘。特別是養病時,嚴格遵循“時時當養病”的哲理,身體果然康健。然而,病愈后,稍一放松,身體又時有狀況產生。陸春祥以筆記注筆記,率性自然,侃侃而談,積蓄想象,將現代思維訴諸虛構之筆,碰撞出亦莊亦諧的言語。如中國古代有不少治骨鯁喉的民間偏方,袁昶便記下了其中一則“患者連呼鸕鶿鸕鶿,痛止隨愈”。陸春祥看到這,非常感慨,設想眾人聚餐時魚骨卡喉的場景,想象大家七嘴八舌討論治病方案時的惶惑。想到這,陸春祥不禁奇怪,鸕鶿擅長捕魚,莫不是請它幫忙高喊幾聲,就能連魚骨也一并捕去了?這樣的反思在《昨非錄》中還有不少,如《孟子》出現的“折枝”一詞,究竟是“磐折腰肢”“解罷枝”還是“撰杖”?再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否指代“五斗米教”?這一切的要點,仍在于精讀。一番咬文嚼字后,抽絲剝繭,去偽存真,才能“有感而發”。如此溫故知新,讓本無交集的兩人,因“文學”匯合,令經典重續,漫出一種《莊子》式氣息,充滿巧思,又恢宏大氣。
陸春祥對偶像的追慕之旅,也是審視自我、重塑內心的修習過程。在他眼中,“昶”字是最深切的祝福。盡管袁昶只享受了54年的時光,就溘然長逝??伤浅种院愕娜沼洠茄阅懫?,以及生命精神,一直綿延不絕,如富春江、富春山一樣,長青長存。
(作者系書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