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孫中山在滬期間來電輯釋》全五冊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500余通珍稀函電首次系統整理出版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500余通珍稀函電首次系統整理出版。《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孫中山在滬期間來電輯釋》全五冊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昨天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首發。
孫中山1922年8月14日抵達上海,1923年2月15日離開上海,實際在滬時間正好半年。“這批文獻就產生在這半年當中。將信息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加以清晰注解,對于研究孫中山的政治實踐與精神貢獻,可以佐史之證,揭史之秘,補史之缺,糾史之偏,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表示。
“書中所收514通函電均為宋慶齡生前親自保存,現收藏于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本書編輯委員會主任倪一飛介紹,這套書的整理出版,是文管委組織整理研究孫中山、宋慶齡檔案資料的階段性成果,不同于之前簡單影印,而是采用圖文并舉,先列原函電高清圖,其次為辨識出的函電原文,最后為考釋。
《來電輯釋》青年整理者介紹各卷概況。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文物保管部文博館員符朋指出,“福建來電卷”全篇計有15萬余字,分上下兩冊,收錄電報173通,近90通系首次披露。“考釋過程充滿驚喜,往往一篇新發現的史料讓人豁然開朗。考釋過程亦留有遺憾,雖通過調研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仍有少許人名未考證出來,有待繼續查證。”
“北京來電卷”“其他省市來電卷”“海外來電卷”三卷共計109通,首次刊布電報約74通。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文物保管部助理館員陳鈺彬介紹,海外來電多涉及海外籌款等,反映了華僑對革命事業的深切關注與貢獻,彰顯了孫中山在海內外影響力和國際視野。
“香港來電卷”和“廣東來電卷”收錄電報共計232通,首次刊布電報約156通。“六卷整理過程中,團隊采用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古籍文獻整理方法,對電報文字、來電時間、人名地名和歷史事件等進行考證釋義。因電報言簡意賅,考釋實則以電文內容為珠玉,通過大量文獻織連起1922年8月至1923年2月間歷史圖卷。”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文物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館員王寧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