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組雕》背后的精神尋根與藝術突破
雕塑是在空間中建立的精神的實體,以其藝術感染力激勵、鼓舞人民。以組雕形式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立碑是我多年的愿望,而對于革命歷史,對于藝術傳統而言,不僅要通過藝術創作,表現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還要通過創作培養更多青年藝術工作者自覺地為紅色文化塑像。因此,作為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雕塑創研班導師、班主任,我當有此擔當。自2021年始,我與20多位青年學員重走長征路,感懷先輩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領悟其崇高理想追求,將無限崇敬之情熔鑄于創作中,終以作品《長征組雕》讓那永遠鐫刻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英雄形象,成為永恒的豐碑。
起初,我們創作團隊成員根據長征內容進行構思并創作,但絕大多數都是跨步、舉旗、吹號等概念化的造型。一個缺少精神生命體驗的創作團隊是做不出真實感人的作品的。因此,我們決定沿著紅軍走過的路,重溫長征精神。帶著對紅軍的崇敬,帶著對戰爭的想象,我們多次走進福建、貴州、四川等地區采風,同時走訪當地群眾,聆聽他們的回憶。這種收集口述史的方式,讓雕塑家們收獲了諸多鮮活、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第一手歷史文獻資料,聽到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們的熱情、感動,被靈感火花點燃,恍如置身于紅軍隊伍,在槍林彈雨中奮進;我們的思路打開,一幕幕攝人心魄的場面浮現腦海……
長征題材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雕塑創作不斷重塑和深化的主題。我們的創作團隊在這3年中,圍繞長征行進路線對十送紅軍、血戰湘江、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婁山關大捷、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吳起鎮會師、會寧會師等題材深入分析,在構圖、構思上力求寓真實于浪漫主義表現中,并以大構成的整體氣象抒寫恢宏的雕塑詩篇,化寫實于寫意之中的藝術手法,塑造整體與個體形象,形體凹凸隱顯,正暗合征程的跌宕崢嶸。其中,既有大氣磅礴的場景描繪,也有細節刻畫,旨在通過豐富的表現手段,深入挖掘長征精神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展現長征精神的歷史力量和美學魅力,激發廣大觀眾愛黨、愛人民軍隊、崇尚英雄的情感共鳴……
在資料收集中,我們深深為那些真實事跡所打動。它使我們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都傾注了真情。這組作品按時間順序呈現了事件發生的時間軸,用豐富的雕塑手法呈現不同情節,并通過獨特角度和真實細節講述事件發展。創作團隊、展示設計團隊就像導演調度畫面,并利用空間、造型、色彩、光影,利用多種手段處理各種關系,使時間、秩序與情節滿足創作要求,實現敘事宗旨。在《長征組雕》的展示現場,一座座雕塑有機地串聯起紅軍長征的基本路線。在整體上,組雕由一個具有精神性、象征性的場景和15個紅軍長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組成,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其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輕重疾徐的視覺節奏,猶如一首鏗鏘有力的進行曲。
《長征組雕》,是新時代弘揚革命傳統、抒發藝術情感的重要載體。今天,這組雕塑巡展于全國,讓觀眾重新追尋長征足跡,深度感悟長征精神。
(作者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