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中華詩詞的傳承與發展—— 破解難題,推動中華詩詞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從一代一代眾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實踐中,從中華民族傳誦千古的詩文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偉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會風尚以及那些治國理政的思想精華?!痹娫~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力量。新時代中華詩詞的發展要勇立時代潮頭,就必須深刻理解文化傳承創新的價值和意義,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具體要求。
3月25日,由《詩刊》社、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委、始興縣政府聯合舉辦,《中華辭賦》雜志社、始興縣委宣傳部、廣東粵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華詩詞復興座談會在京舉行。座談會上,如何梳理地方詩詞發展脈絡和經驗,推動中華詩詞的審美建設及創新轉化,探索面向未來的詩詞理論和制度改革,挖掘并彰顯新時代中華詩詞的強大內蘊與生命力,成為與會專家、學者們重點關注與討論的內容。本次座談會由《詩刊》社副主編、《中華辭賦》雜志社社長王冰主持。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詩經》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自信,再到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雄偉氣魄,中華詩詞隨著時代更迭不斷地變革創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在當下這個全新的時代,如何讓中華詩詞在傳承中穩健發展,在發展中走向繁榮,是我們亟待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任海泉看來,當下中華詩詞的傳承、發展與繁榮一要打破藩籬,構建自由詩與格律詩二元分類新格局;二要突破瓶頸,培育既懂自由詩又懂格律詩的全能型新人;三要擁抱時代,借助科技手段全方位提升詩詞水平,同時還要發揮優勢,推動當代中華詩詞入史、入獎、入課、入刊等重要舉措的落實。
“近年來,中華詩詞在互聯網傳播與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中煥發新生。從《中國詩詞大會》掀起的全民背誦熱,到短視頻平臺上年輕創作者的古風填詞,當代詩詞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景象。但在這股熱潮背后,一個根本性問題逐漸顯現:與書法、戲曲、民樂等傳統藝術門類相比,詩詞領域始終缺乏系統的學科支撐。這種結構性缺失,正制約著中華詩詞從‘網紅現象’向‘文化根基’的深層轉化。”中華詩詞研究院院長楊志新認為,中華詩詞的持久繁榮需要學科支撐?!霸谥醒胍魳穼W院的教學體系中,古琴演奏需要完成《琴律學》《打譜技法》等相關專業課程;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更是構建起從金石考據到墨法實驗的完整知識體系。這些學科建設不僅培養出大批專業人才,更形成了可傳承、可驗證、可創新的學術框架。反觀詩詞領域,即便在高校中文系,詩詞寫作仍停留在選修課層面,格律教學往往壓縮為文學史課程中的幾頁講義。”楊志新對此深表憂慮。
《中華辭賦》理事會理事長鄧輝認為,缺乏創新的詩詞,將逐漸喪失活力,與時代、生活和大眾漸行漸遠,最終被邊緣化。既然創新如此關鍵,那么我們該如何著手呢?鄧輝表示:“最為緊迫且相對容易實現的,是突破寫詩必須使用‘平水韻’、填詞使用《詞林正韻》的限制,我們應允許創作者運用古聲韻,即用平、上、去、入四聲進行詩詞創作。其次,是題材內容層面的創新,倘若中華詩詞的題材和內容依舊因循守舊,必然會散發出一股陳腐氣息。最后,中華詩詞的創新還體現在創作中的遣詞造句上”。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研究所原所長李曉曄將視點投射至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當下,詩詞如何創新發展的問題。李曉曄說,今年春節,他寫了一首《詠DeepSeek》,將它輸入DeepSeek,很快得到一首和詩,從AI寫的詩看,其意象之壯麗、用詞之典雅、境界之宏大、內容之充實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AI時代舊體詩詞的創新,核心仍在于詩人的創造力與情感表達,因為詩歌‘最終的詩意與美感仍需由人類的情感與智慧來賦予’。所以,盡管AI為詩詞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臺,但依然只能作為輔助工具來使用。”李曉曄說。
《中華詩詞》雜志主編高昌同樣關注到AI與詩詞發展的問題。他認為, AI創作的大多數詩詞格律圓熟、語句流暢,確實有精確的形式水準,也具備一定語言技巧。這不僅為傳統媒體的編輯工作提出了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嶄新課題,也為詩人的創作提出了更高一層要求。不過,DeepSeek“創作”的作品,與現實生活中當代詩人創作的一些同類路數與樣態的作品一樣,盡管格律工整、詞藻典雅,卻難掩內在的空洞與蒼白;雖筆法嫻熟、皮相艷麗,卻缺乏靈魂的震顫與生命的律動?!昂喲灾?,僅憑格律與詞藻的嫻熟運用,尚不足以撐起一首詩的真正生命力。詩之‘活’,在于其內在的情感張力與思想深度,而非外在的形式完美。這也是當下的詩人能夠超越AI的地方。”高昌說。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認為,隨著對中華詩詞文化的梳理和創新轉化,一大批優秀文化作品與優質出版資源合力聚力,形成文化產業長鏈條寬鏈條,不斷推動著新時代中華詩詞的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研究和完善關于中華詩詞傳承創新的地方經驗和實踐路徑,把握好兩者相互關聯、互為前提的關系,在大變局中通過“詩史互證”來實現情感的純粹與精神的自足,努力破解詩詞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推動和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