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學館成為新時代的新頂流 ——新時代文學館事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舉行
1985年1月5日,中國現代文學館在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宣告成立,3月26日,正式開館。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建館40周年之際,3月26日,新時代文學館事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新時代背景下,文學館不僅僅是文學作品和作家手稿的存放地,更承擔著文化傳播、學術研究、跨界合作等多重角色。在本次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文學館的未來發展,從地方化探索、展覽創新、學術人才培養等角度展開深入討論。
研討會現場
中國科技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郭哲,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張偉明,河北省作家協會一級巡視員張勇,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廣東文學館負責人劉春,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部主任秦素銀,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浙江文學院(浙江文學館)院(館)長程士慶,冰心文學館館長黃文明,山西文學院(山西文學博物館)副院(館)長王國偉,以及學者陳子善、陳平原、程光煒、孫郁、解志熙、楊揚等參加研討會。會議由全國文學館聯盟秘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主持,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宏偉參加。
王軍談到,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四十周年之際,圍繞“回顧與展望”主題舉辦了系列活動,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館藏珍貴文物圖錄》《欲書花葉》《推開文學之門》等圖書、文創;舉辦了建館四十年專題展覽,展出朱自清衣箱、唐弢書椅、老舍原聲錄音等珍貴實物,創新設置十位作家原聲電話互動環節;李象群捐贈第二尊魯迅雕塑,并計劃擴充文學大師雕塑至25尊;以及開設平行論壇探討手稿研究、新時代文學館發展路徑等議題。去年,中國現代文學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達到98萬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785件,這也對文學館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學術研究中心,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館藏研究小組,聯合專家學者推進館藏文獻整理與研究;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優先開展書稿、書信等核心文獻的數字化工作,目前館藏已實現10%的數字化轉化,其中作家手稿與書信為數字化重點對象。
一半是文學,一半是風土
陳平原談到,自己最喜歡各地的城市博物館,“一半是文學,一半是風土”。目前,各地陸續建立本土的文學博物館,挖掘本土文學資源。河北文學館是1999年落成使用的,以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形式展示了河北文學史上的174位重要作家及重大文學事件,系統再現了先秦至今3000多年的河北文學發展史。張勇也談到,近年來,河北文學館堅持正確方向,發揮專業優勢,挖掘文化內涵,創新形式,提供高質量文化服務,打造“河北人文精神文化地標”,展現燕趙文學傳統。
廣東文學館開館不到一年,是一座年輕的地方文學館,其特色之一是年輕化的互動展示方式,例如,館內采用流量明星的3D形象介紹文學館,并打造作家AI形象與游客互動。劉春強調,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性,推動國內外文學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文學創作生產研究,構建有區域特色的文學話語體系。
與地方博物館不同,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展覽與研究更加突出對作家的挖掘,其魯迅主題展覽歷經多次改版,幾次改版的策展方向引發了秦素銀的反思:如何在文物展示與文學表達間取得平衡?她認為應當強化文學元素如原文引用、創作場景還原,深化理論研究,突出“作家本位”特色,與政治、軍事類人物館形成差異化敘事,真正實現“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理念。
讓參觀文學館成為文化旅行新選項
文學館的展覽如何突破傳統?王躍工建議,文學館可以從文博界借鑒經驗,加強文物保護、數字化管理、文創開發等。今年100歲的故宮博物院除了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和學術研究外,也不斷推進創造性轉化,為公眾提供更多文化服務,通過高品質展覽、數字化展示和文博類節目,讓觀眾真正實現親近文物,走進歷史。
張偉明談到,國家博物館近年來圍繞文物管理、研究與活化利用,構建了系統化工作機制并取得顯著成效;“研究+文創”雙輪驅動,開發200余款文創產品,實現文化傳播與經濟效益雙贏;國博還增設智慧導覽等設施,推動博物館從參觀空間轉向教育空間。
?陳子善認為,文學館的發展應著力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突破“藏于深閨”現狀,要活用新媒體、公眾號打造云展廳,積極進行文創開發、館際聯動及宣傳推廣,讓文學遺產從專業圈層走向大眾,吸引年輕群體感知作家精神世界與創作歷程,讓參觀文學館成為文旅新選項。
長期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郭哲呼吁科學界與文學界“雙向奔赴”。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科學范式發起挑戰,隨著人工智能的生成式能力日益增強,文學創作中哪些方面仍是人類獨有的創造力,是不可回避的命題。科學是發展利器,文學滋養人心,兩者在大眾化過程中承擔著共同使命。尤其在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科學與文化的融合至關重要。
是過去時,也是將來時
文學館不僅是收藏文學遺產的空間,也應成為推動文學研究的學術機構。中國現代文學館最初在北京西郊萬壽寺西院辦公,上世紀80年代,陳平原就是從這里登上學術舞臺,他認為,文學館的學術職能應被進一步強化,推動研究出版和人才培養。以中國現代文學館為例,其評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年度優秀論文,建立客座研究員、特約研究員制度等舉措,以實踐證明了拓展文學館功能上存在的廣闊空間。
孫郁認為,文學館應與高校合作,設立長期研究項目,使館藏資源成為文學研究的核心數據?。大學的文學史課程與文學館的研究成果關系緊密,可以通過定向合作、資源共享等方式深化合作。文學館可借助高校的研究能力,讓更多沉睡的館藏資源被發掘和分享,從而形成更具特色的學術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