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流轉》改稿會在京舉行
3月24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流轉》改稿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副主席梁鴻鷹,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北京作協副主席張莉,中國現代文學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作為專家出席。本書作者王清平,責編田一秀以及作家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孫吉民,編輯原文竹、胡博遠等參加會議。會議由作家出版社總經理王松主持。
王清平于2019年開始創作《流轉》,2021年完成,當年被列為江蘇省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2022年在《鐘山》長篇小說專號發表,并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全書共計13章,約25萬字。小說以牛毛山下兩代農民的現實生活為背景,真實再現第二代農民馬大成和牛艷紅等人在城鄉之間流轉創業的曲折經歷,集中展現他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分別作出的不同艱難選擇。通過他們在土地與財富、城與鄉、尊嚴與生存、恩與怨、愛與仇之間的激烈斗爭,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農民思想的嬗變。
梁鴻鷹從主題深化、情節架構、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四個方面對作品提出了修改建議。他指出,小說主要情節圍繞著土地流轉和城鎮化進程當中發生的變化展開,可以進一步挖掘在這種條件下,這些變化對人物的價值觀和性格以及思想深處的影響。同時還可以深入探討人物角色在面對城市繁華和鄉村困境的時候,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這種選擇如何體現他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守和對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思考,讓主題更集中”。 在情節設置上,一些前后因果關系過于簡單,重要和關鍵之處略顯突兀,可以考慮增加鋪墊與伏筆,使故事完整豐滿。主要人物馬大成的塑造應當增強人物感情的復雜性,面對城鄉抉擇當中的心理變化也要考慮再細化。
張莉談到,《流轉》不僅僅是土地的流轉,還是人的流轉、情感的流轉、觀念的流轉,在這樣的題目之下,在山鄉巨變的背景之下,變動中的人和事是關注的重點。“需要呈現并討論的問題是為什么變、怎么變、變了沒有?小說目前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張莉建議,要多一些筆墨放在書寫鄉村的變化,以及農民工個體命運與鄉土之間的關系。小說整體已經非常飽滿,很多事件情節需注意盡量不要有堆疊之感,讓文本扁平化,以人物刻畫帶動故事發展是可供選擇的言說模式。
從小說結構上,李蔚超進行了進一步調整建議。她認為第一章可以采用倒序的時間順序。后面章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敘述視角,比如交叉人物敘事,使文本相對豐滿,角度多元開闊。同時她提到,小說中一些重要情節可以更深入地加大筆墨書寫,細小事件簡要帶過,使整體達到平衡有序的理想狀態。
王松在總結發言中說到,感謝專家對《流轉》這部作品做出的認真細致的審閱和評析,并且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提出了極具價值的修改建議,不僅幫助我們發現了作品當中的問題,也指明了作品進一步改善的方向。
聆聽了改稿會上專家們的審讀建議,王清平倍受鼓舞,對作品的后續修改有了很大啟發。他表示一定嚴格按照專家們的每一條意見和建議認真對照修改,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讓《流轉》經得起讀者和時間的檢驗,“同時我也將以此為新的起點,自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做人民的好學生,力爭創作出更滿意、更優秀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