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煙火與民族大義的融合 《蘸火記》研討會舉辦
以中國抗日游擊隊、獨立大隊、獨立旅及其蘊含的鐵匠文化為核心,生動展現戰火紛飛年代里年輕人的成長歷程與崇高情懷,作家牛余和長嶺山系列寫作中的關鍵之作《蘸火記》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的研討會日前于中國作協舉辦。
在《蘸火記》中,尚邨英、何葦杭所在的抗日游擊隊,梁鐵峰、夏侯雪所帶領的獨立大隊,盧毓奎率領的獨立旅,三支抗日武裝力量在殘酷戰爭中不斷磨礪,恰似鍛件蘸火,歷經浴火重生,最終集剛強與柔韌于一體,為生命鑄入精魂。當日研討會上,專家們各抒己見,從地域文化呈現、人物塑造、結構設計、主題挖掘、語言風格等多個維度對這部作品進行了深入剖析。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吳義勤在致辭中表示,《蘸火記》呼應重大時代主題,以文學方式重述歷史,弘揚了偉大抗戰精神,傳承和創新了山東抗戰題材小說譜系;作品具有鮮明地域性,構建了章丘獨特的地域文化空間;情節跌宕起伏,具有強烈傳奇性;成功塑造了典型人物群像,呈現出崇高美學風格。
山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東代表山東省作家協會致辭,他認為牛余和深耕齊魯文化,小說以章丘長嶺山為背景,將鐵匠傳奇與抗日史詩融合,以“蘸火”比喻戰爭對生命的淬煉,賦予獨特象征意義,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是抗戰題材文學新收獲。
《人民文學》原主編施戰軍認為,作者用民間性格與生活情狀適配的語韻,在敘事與內涵上實現突破,在《蘸火記》中呈現了一幅鮮活的抗戰生活畫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表示,這部作品自帶鄉土性,注重故事性,具有傳奇性。小說既寫出了山東抗戰時期的艱苦性、復雜性、特殊性,也寫出了抗戰力量的聯合性、統戰性以及整體抗戰的人民性。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監事長賀紹俊說,小說以章丘鐵匠“蘸火”為喻,賦予戰爭敘事哲學深度,既是三支抗日隊伍在殘酷戰爭中如鍛件蘸火,實現了浴火重生,也是戰爭對青春與愛情的淬火,別具特色。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劉大先分析稱,小說在革命歷史敘事領域實現了創新突破,生動呈現出全民抗戰的宏大場面。作品巧妙融合多種小說類型,增強了可讀性。其中對章丘打鐵等場面的描寫細膩入微,使小說具有文學性。以民間化、世俗化的歷史認知具前瞻性,為中國革命敘事增添了新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