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看花
近幾日,湖州鐵佛寺的兩株古梅開了,枝干空靈,花朵如浮在半空的粉云,映襯黃墻灰瓦,超然出塵。還有,臺州國清寺的隋梅,1400歲樹齡,難以想象它經(jīng)歷了多少個不凡的日月晨昏。現(xiàn)如今,它枝干盤結(jié)似老松,梅開白色,像是紛繁的雪,瑩透清朗,令才情匱乏的人失語。就這樣,我握著一部手機(jī),大拇指向上翻動,無聲地滑動,一兩小時便過去了。這是北方人在料峭的春寒里,艷羨和仰望著江南春。
梅樹是最經(jīng)得起時光磨礪的樹,愈老愈精神。仿佛梅樹剛剛種植,就已經(jīng)有許多人期待著看它變老的樣子。據(jù)說年輕的梅,枝條都是直矗地奮發(fā)向上,而上了年紀(jì)的梅,枝條便開始扭結(jié),旋轉(zhuǎn)含蓄地生長,這是時光賦予的城府。此類樹種,還有榕樹。一棵靜默不語的榕樹,只消敦實(shí)穩(wěn)健地站立,便可以令性情高傲的人自省和慚愧。可惜榕樹并不生在江南,因而少了士人才子的吟詠與寄情,人文氣度遠(yuǎn)不如梅花。
說起來有些遺憾,我從未參與過賞梅的雅事。我是膠東人,小時候見過身邊畫家畫梅,并非墨梅,而是紅梅,畫面很熱鬧,題詩大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之類勵志的詞句,并不能打動我。后來得知,很多北方畫家只見過紙上的梅,卻沒有賞梅體驗(yàn),一旦下筆,總感覺隔著什么。王國維說,“隔”如霧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鮮明,“不隔”如豁人耳目,語語盡在眼前。所以,想要畫好梅,先要與梅親近。
繪畫史上,梅花畫得好的,大多是文人畫家。比如南宋的揚(yáng)無咎,元代的吳鎮(zhèn)、王冕,清代的金農(nóng)……究其原因,宮廷畫家致力于鉆研造型技巧,擅長描繪繁復(fù)的樹種,至于梅與竹,可工可寫,小兒科,便留給文人肆意發(fā)揮。縱觀輝煌的兩宋小品,最令人銘記的梅畫,恐怕只有馬麟的《層疊冰綃圖》。綠萼梅,兩個虬枝從畫卷的右側(cè)探進(jìn)身來,一枝斜插向上,一枝俯身向下,仿佛并不相干,卻在留白的反襯下形成一種若即若離的呼應(yīng),很是動人。層疊的花瓣亦是點(diǎn)睛之筆,讓我記住了綠萼梅這一品種。顧名思義,它花萼呈綠色,視覺上比紅梅、粉梅更清透,“梅格已孤高,綠萼更幽絕”,很能撥動人的心弦。此外,據(jù)說杭州的孤山也植有綠萼梅,我一直在心里盤算著早春赴杭州賞綠萼梅。幾年過去了,仍舊未能成行。
揚(yáng)無咎單憑一幅《四梅圖》就名傳千古了。一長卷,畫瘦梅四枝,像是美人伸出的纖細(xì)白皙的胳膊。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種狀態(tài),用墨極節(jié)制,欲語還休,仿佛一生的清高、孤絕、不得已,都在梅花圖里寫盡了。
吳鎮(zhèn)自號梅花道人,該是對著一片梅園悟出了道的內(nèi)涵。他一生對梅癡迷,家室四周遍植梅樹,齋名“梅花庵”。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吳鎮(zhèn)的梅花圖傳世少,我只在某長卷中見到短短一截,一枝舒朗的墨梅,用筆輕盈隨性,枝干于不經(jīng)意中寫出,寥寥幾個花朵,宛若天成。
王冕發(fā)明了一樹繁花。唯其如此,方能傾吐他被時代遮蔽的才情。
金農(nóng)其人,性情內(nèi)斂且極度聰敏。金農(nóng)畫梅,絕不因循古人,而是對著一樹梅花寫照,別開生面。有人總結(jié)金農(nóng)“將梅花畫得死去活來”,意思是精妙到了極致。金農(nóng)有題畫詩曰“梅花開候不開門”,該是對著一樹梅花禪修,以虔誠之心俘獲了梅的靈魂。試著想象,清晨,在揚(yáng)州的西方寺,金農(nóng)一面口呵凍著的手,一面將毛筆伸向結(jié)了薄冰的古硯,掭筆畫梅,于紙上,雕琢一顆文心。
又想起來,八大山人曾畫《古梅圖》,令人震撼。畫中古梅樹根裸露,樹心中空,粗壯的老干像是被雷電摧折,殘余的半邊刺向天空,濃墨醒目,凝結(jié)了濃郁的情緒。八大山人詩文通常幽澀難解,此畫題詩三首,先是提到梅花道人,其次提到了鄭思肖。鄭是宋末詩人、畫家,宋亡后改名思肖,也即思念前朝的意思。鄭思肖擅長畫無根的墨蘭,寓意南宋失去國土根基。畫《古梅圖》的時候,八大山人五十七歲,國破家亡,復(fù)國無望,他視三百多年前的鄭思肖為同道,只將一腔憤懣幽怨寄托在畫里。
如此,紙上賞梅,讀的,不僅是梅,更是畫家畫梅時的心境與時代印痕。
現(xiàn)實(shí)中,江南春,以梅打頭,接續(xù)熱鬧起來了。其后,便該有玉蘭、櫻花、瓊花、紫藤……逐一登場。提到玉蘭,京城西郊的大覺寺,有古玉蘭樹,相傳是清代迦陵禪師手植,樹齡逾三百年,有“玉雪香脂”之美譽(yù)。春天到大覺寺喝茶賞玉蘭,是京城文人的風(fēng)雅事。
春日京城,值得企盼的還有海棠。我見過最美的海棠,在后海沿岸的宋慶齡故居。兩株西府海棠樹齡近三百歲,四月上旬,一經(jīng)開放,偌大的庭院被它點(diǎn)亮。又想起濟(jì)南趵突泉的萬竹園,現(xiàn)為李苦禪紀(jì)念館,庭院種植四株石榴樹,虬枝盤曲,花開時節(jié),也能驚艷世人。如果說海棠開花嬌艷有詩情,那么石榴開花,便是明媚有畫意。古人的詩情畫意,多從賞花中來。
回到京城,春天,法源寺的丁香頗值得期待。丁香盛放之際,像是于空中搭建了白色花棚,游人只在枝干中穿梭,呼吸吐納,全是香氣。但遺憾,丁香花形細(xì)碎,不適宜入畫。與此類似的還有桂花。歷代花鳥畫中,我只見過明代沈周畫桂花,尺幅很小,樹葉用青綠,明黃色小米點(diǎn)繪出桂花。沈周筆下,還有純水墨的《折桂圖》,寫生一枝桂花,清雅稚拙,寓意“蟾宮折桂”。
京城紫竹院的紫藤是一絕。記得公園東南角種植紫藤的長廊,常有管弦樂隊(duì)排練。紫藤花開的時候,燦若云霞,空中像是彌漫了紫色煙霧,如夢似幻。若逢周末,熙熙攘攘的賞花人圍著一群演奏者,不知是在看花還是聽曲。
吳昌碩完全將藤與花抽象化了,筆下有千鈞的力量,精氣神兒很足,“苦鐵畫氣不畫形”是對其最恰當(dāng)?shù)馁澝馈}R白石畫紫藤,比吳昌碩多了幾分俏皮,筆墨清疏健朗,透著人間煙火的溫情。
這個春天,于京城,值得期待的,還有玉淵潭的櫻花、中山公園的郁金香、北塢公園的油菜花、景山公園的芍藥……從江南一路寫到了京城,顯然是一種不服輸?shù)男睦碜魉睢N冶仨毘姓J(rèn),整個春天,江南是彌漫在我心頭的輕霧。江南花開,有水氣;于紙上,氤氳著多情士子的筆墨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