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侗寨半山聽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劉漢俊  2025年03月22日09:57

    《侗家山寨》(油畫)

    吳冠中繪

    時令已入春季,節氣剛過雨水。沿侗寨山坡的石徑,披一身春雨,拾級而上。推開半山上一幢木屋的門,一個背影似紋絲不動,手持畫筆輕描慢寫。畫筆下,是侗家山寨,一幅宛若電腦屏保的美圖。涂完最后一筆,背影轉過來,熱情地招呼客人,在堂中的火塘旁坐下,烤火,抽煙,喝茶,寒暄。畫家叫徐基茂,是木屋的主人、侗家的女婿。山的名字,叫“月亮山”。木屋的名字,叫“半山聽雨”,是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大利侗寨的一家客棧。

    客棧位處制高點,推窗便是山水油畫,遠眺就是世外桃源。青色的雨,青色的霧,罩著暮色中的山寨,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清晰與朦朧。雨潤萬物,草木萌動,何時潛入夜,如此細無聲。遠遠望去,隔雨相望冷,飄燈照人歸,適合今夜小樓聽春雨,明早深巷買山花。若配以古琴曲《半山聽雨》,當是絕妙的意境。

    俯瞰侗寨,青瓦層層疊疊,屋檐摞著屋檐,臺階接著臺階,覆壓整個山谷,如云陣霧列,幾乎不留飛白。晨起漫步,萬籟俱靜。獨自走在石板窄巷,只聽得自己的腳步聲,在噠噠作響。山里的曙色比城里稍晚一些,侗寨是被雞喚醒的。雨里雞鳴一兩聲,山中鳥唱三五句,此起彼伏,互相呼應。偶有家雀兒插個嘴兒,嘰嘰喳喳湊個熱鬧。寨子沉浸在黎明前的黑夜中,一處兩處燈光,三點四點一線,橫豎錯落參差,疏密均勻有致,向山巔攀爬,向天邊鋪展,鋪著鋪著就漸淡下來,把月亮山照亮了。看著把天都叫醒了,雞們不再吱聲,低頭滿地尋食去了。

    這里是一個收藏歷史文化的地方。榕江地處黔東南,是“黔省東南鎖鑰,苗疆第一要區”,縣域內有苗、侗、水、瑤、布依族等10多個世居少數民族,大多依水而棲,連片居住。侗族是古代百越部族的一支,從嶺南遷徙到云貴高原。這里是五帝時期的三苗蠻夷之地,夏商周時期的荊梁竹木之地。春秋歸楚,戰國置縣,秦漢時屬夜郎國,之后隸屬關系多次變更,但與云川、兩湖、兩廣一衣帶水,山水同脈,受巴蜀楚廣文化影響頗深;這里跨越長江、珠江水系,是黔桂水上樞紐、南下通商要道,自古有舟楫便利、地望優勢。山不轉水轉,路一通商通,南北商賈云集于此。千百年的農耕文明孕育了豐贍的榕江文化,也保育了獨特的大利侗寨文化。大約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大利村先祖避亂于此,落草結寨,休養生息,種下一草一木,壘起一石一瓦,過上封閉、自足、安逸的生活。侗寨的四周,生長著400多棵古楠木,其中有40多棵樹齡在500歲以上。侗寨百姓視古楠如長老,有“長老護村、古木佑寨”的觀念,有敬畏天地、善待山川、不違農時的傳統。村里建屋多用杉木,不用稀有樹種;誰家生了兒女,就種下若干杉樹,待兒女長大嫁娶時,杉樹正好可用來建屋造房。豐足靠天時,農事賴物候,順天應時,天人相生,四時輪回有致,不與外界爭春。整個山林沒有一片多余的綠葉,全部村寨沒有一根多余的木頭。植被茂密、生態完好,綠蓋如初,且古風浩蕩、處變不亂,寧靜如昔。

    這里是紅軍走過的地方。1930年4月底,紅七軍攻克榕江城,贏得了在貴州的第一場勝仗,在苗侗群眾幫助下開辟了游擊區域,鞏固了右江根據地;1934年12月12日,經歷了慘烈的湘江戰役之后,中央紅軍由湘西南向黔東南進行“通道轉兵”“西進入黔”,向黔西北遵義轉移,得到苗族侗族等各族民眾的支持。驀然回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苗鄉侗寨的山路上,留下紅色的足跡、長征的故事,也記載下苗侗人民對紅軍的深情厚誼。

    這里是新時代鄉村文化活力迸發的地方。在中國西南腹地、大山深處的榕江縣,108支主要由農民組成的足球隊熱火朝天、奮勇爭先,青年農民們腳不離土、身不離鄉,以和為美,快樂至上,把足球踢成了文化、踢出了生產力,蹚出了“農文體旅商網一體”的致富新路子、發展新模式。“村超”出圈跨界、越洋跨海,走向海外打比賽,吸引了法國、阿根廷、美國、巴西、阿爾及利亞等外國著名球隊和球星來榕江,贏得了潑天的流量。從“苗侗村超”“榕江村超”到“貴州村超”,再到“中國村超”,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呼喚和自強不息的吶喊,讓全中國聽到了農民的心聲,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農村的豐采。大利侗寨有了歷史上第一支“村超”足球隊,村民們湊了2萬多元,為自己的孩子們買球衣、置器材,去現場當啦啦隊、跳侗族舞。這是大利侗寨的臉面,“村超”之路把侗寨帶到了世界的面前。

    數百年前,侗族先祖開拓了月亮山坳這方凈土。世界是道路連通的,村寨是石板路結成的,密如蛛網的青石板編織了侗寨的悠長歲月。石板各不相同,長長短短,寬寬窄窄,連綴起來恰到好處,十分妥帖,讓你每一腳都踩在實處。八匡古道等多條通向山外的石板路,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南方茶馬古道的過村路段。路旁有青苔裹滿樹皮,或點綴在柴垛、石壁上,讓你如讀斑駁的村史。石路沒有一致風格,不是固定路徑,方向不斷變換,總能通達四方。古道是歷史的T臺,青石板是侗寨人的紅地毯。

    村里人抬腳出門,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負重前行是常態。低一腳是世道,高一腳是門道,外來客覺得是磕磕絆絆,侗寨人覺得是閑庭信步。重檐翹角下,有不知道起自哪里的石板路,長長短短寬寬窄窄七轉八彎地繞到你的跟前,等你下腳,又橫橫豎豎彎彎直直九曲回腸地不知道拐向哪里,帶你走出迷宮。并不寬大平整的石板,常在意外之處等你,提醒你人生之路難免虛虛實實磕磕碰碰,當步步小心。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板路上尋尋覓覓,以為走到了盡頭,一轉眼卻有通幽小徑;以為腳前沒路,森森壁立的卻是沒有閂的木門,一推就開。轉彎、反轉是道路的常態,上坡、下坡是人生的常事。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明。正東張西望、南下北上,忽聽得樓板的聲響,接著是人聲、雞犬聲、戶樞的吱扭聲依次響起。轉過身來,屋腳邊一雙眼睛正凝望著我,定定的、黑黑的眼神,溫順而淡雅,執著且深情,不卑不亢,不吭不吠的。對,是一只小黃毛狗。我上坡,它迎著我,轉身帶路;我下坡,它跟著我,一路伴行;我站定,它竟然繞在我的腳前,嗅嗅蹭蹭,讓我懷疑昨晚是否濯了足。見它搖頭擺尾乞憐的樣子,知道是表示友好了。

    路不積水,腳不沾泥,山寨的春雨把石路洗成了青色。侗鄉的路,跟桐鄉烏鎮高高低低卻平鋪延展的石板路不一樣,與赤壁羊樓洞古鎮寬寬碩碩一條道走到底的青石路不一樣,同貴陽青巖古鎮起起落落挨著城墻、貼著城門的巖石路也不一樣,而是一條窄路走上天,櫛風沐雨不知邊,讓你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空靈感覺。狹路相逢,相互禮讓,邂逅是緣分,路遇是福分,一個笑臉便完成了千年一遇的浪漫。侗寨人適應能力強,石路再窄,只需立足之地;坡道再陡,都能如履平地。一輛摩托車嵌在轉角逼仄處,不差一寸、不欠一分,讓你琢磨半天,它是怎么推上來的,能怎樣開出去,會不會是空降,一切只道是天成。道狹草木長,春雨沾我衣,回身鳥瞰,是滿眼的詩意,只等你繡口一吐、舌卷蓮花了。

    是的,侗寨是可以寫詩作畫的仙境,有一種古典的美。不入侗寨,難見其美,像王安石所說,“入之愈深”“而其見愈奇”。月亮山下風光旖旎,利侗溪畔風月無邊,腳跟路走,心隨腳移。村落廊橋依山臨水,梯田茶田風景優美,路旁有鮮活的細節,前路有生動的故事。你可攜古之名人名篇神游,有美文美詩陪伴,也可鼠標輕點,讓古樂古風《高山流水》作纏綿的繞梁。李白沒來過,但是他見聞了“門對鶴溪流水,云連雁宕仙家”的景美;杜牧沒來過,但是他感受過“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意美;蘇東坡在“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中喝過茶;陸游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里迷過路。最是徐霞客的黔游壯行,既有“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之寫意,又有“晴朗映徹,無片翳之滓”“夙雨霏霏”“夜聞風雨聲”之工筆。沒來,是他們的遺憾;你來,是你的運氣。移步換景,臨畫作詩,你是畫中人、詩中仙。誰把詩風畫雨揮灑在這里,誰把詩箋畫卷遺落在這里,讓大利侗寨之美如此令人心醉、讓人牽掛,美得讓人想哭。

    隨意走進一戶侗族人家,你會受到禮遇,可以淌著口水點上一桌侗家菜,嘗嘗牛癟火鍋酸湯魚、糖糍粑粑糯米飯的美味。侗家人“食不離酸”,酸魚酸肉腌百菜,讓你味酸心里美。做客侗家,主人會以酒為禮,敬上自釀的烤米酒。端的很爽快,喝的很暢快,越喝越嗨,豪情萬丈,終于“扁當”一聲醉倒在地,所以這米酒俗稱“扁當酒”。

    比人更歡快的,是清澈的河水。利侗河縱貫大利侗寨,河上有6座長廊式的木制風雨橋。“下步橋”是風雨橋,也是過河入村的寨門。侗鄉溝壑多雨水多,所以村村有木制的風雨橋。千山簇擁一水,萬徑歸于一橋,橋上風雨過,橋下水揚波。出行過橋,此岸是現實,彼岸是仙界,風雨橋是兩個世界的聯結,通向福地的過渡。遮風擋雨千百年,含辛茹苦一輩子,侗寨的老人們會來風雨橋上聚坐,聊天憶舊說豐年。鼓樓底下議正事,風雨橋上談戀愛,會唱歌的人兒懂情愛,侗家人不缺熱烈與浪漫。英俊的珠郎與漂亮的娘美在風雨橋上約會,親愛的羞澀泛起古老的清波。在風雨橋上,我買了一條蠟染圍巾,侗族大媽的眼神和言語,比面料還柔和,比炭火還溫暖。這方侗錦侗染,是侗家人用智慧和汗水凝成的,他們把自然的精華、人間的智慧凝成一方侗染,呈獻給你,你沒有拒絕的理由。溪河里有溜光滾圓的鵝卵石,兩旁是參差枕河人家,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河邊看風雨橋,宛如一幅山水動圖。風雨橋旁的石路邊上,矗立著幾棵粗壯的古樹。樹根下有一只大石碗,碗里有泉水叮咚,妙若梵音。石碗邊掛著一兩只竹勺,供路人暢飲甘泉。清冽穿腸過,圣潔心中留。世間之美,既在眼里,更在心里。

    石板路的那頭,是4根大圓木柱。木柱上方,是侗寨人家。吊腳屋依山傍水,因地制屋,以形造型,圓木起石坡,磚石壘木板,木頭橫平豎直,梁柱相互支撐,榫卯結構緊密,不著一個鐵釘。屋檐翹兩頭,各有紋飾,中間有瓦片組成的花形,簡樸而莊重。吊腳樓下或空余地上,有方形池蓄水,可養魚,可消防。每幢木屋各有特色,外密而內疏,互相避讓、各不遮擋,一家有風,全村涼爽。最老的木屋是有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四合樓”,其三樓的“走馬轉閣樓”景致尤其華麗壯觀,三面風光,全景視野;斗拱緊湊,梁柱緊致,堪稱侗寨建筑中的經典、極品。清一色的干欄式青瓦吊腳樓林林總總擠擠密密,沿河展風檐,依山擺豐姿,是世界上最密集也是最通達的建筑群。猶如天上宮闕降人間,復制在大山深處。

    矗立在村中央的鼓樓,是侗寨的亮點、侗族建筑的精品。鼓樓呈六邊造型,飛閣重檐翼然,形似寶塔,既莊嚴巍峨、氣勢雄偉,又精巧雅致、端莊秀美。鼓樓有六柱六邊,村里還有古井6個、風雨橋6座,寓意是大利村發軔時有六大家族。村村寨寨建鼓樓,條條道路通鼓樓,家家開門見鼓樓,鼓樓是侗寨的中心,是侗族人的核心。有侗寨就有鼓樓,有鼓樓就有薩壇,而且是先有薩壇、后有村寨。鼓樓前石壘的薩壇,是用來祭祀“薩歲”的。侗族傳說中的“薩歲”,是創世女神、始祖英雄,她率領民眾抗擊外敵、護佑侗寨,才有侗家人的世代繁盛。薩壇與鼓樓之間,是集會的中心、跳舞的廣場,侗族人逢年過節在這里祭祖祭薩。鼓樓內的上方有懸鼓置頂,鼓聲一響,家家戶戶管事的人來到鼓樓里,圍坐在火塘旁。寨佬居中坐,后生依次排。火在烈烈地燃,話在切切地說,所有的議題、難題,一切的公事、私事,都在暖融融的熱烤中成熟。

    比話題更熱烈的,是侗族大歌。侗族女孩會說話就會唱歌、學走路就會跳舞,天生好嗓子,聲音似裂帛,純凈如天籟;侗族男人個個能歌會唱,力量能搬山,氣勢像倒海,深情好似利侗河上的柔波。鼓樓下,歌聲寬寬地響起,和聲排場地呼應,時而低沉,時而高亢,聽不懂詞卻聽得出美。比侗族大歌更熱鬧的,是侗族歌舞。男女老少,八方來客,載歌載舞手拉手,圍著火塘轉圈圈,跳起歡快的蘆笙舞、多耶舞。侗家女兒身穿飾有龍鳳水草的無領大襟衣、百褶裙,頭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侗家男子以青布包頭,穿立領對襟上衣,外加無紐扣短坎肩。歌舞翩翩起,銀光閃閃亮,加入歡樂的海洋,你可以縱情地歡歌,豪放地歡笑。千山萬水是最好的音樂廳,滿目蒼翠是癡迷的觀眾,天上的飛鳥作你的音符,利侗河水為你唱副歌,侗寨姑娘閃閃的銀飾為你打擊歡快的節奏。

    過風雨橋,渡利侗河,從此岸到彼岸,上月亮山,走石板路,從這屋到那屋,只消半分鐘、幾分鐘;從“半山聽雨”走到溪邊,走走停停半根煙工夫。摩托車駛出寨門,沿盤山公路開到榕江縣城,不過半小時。時光荏苒,古道悠長,從清朝乾隆52年算起,大利侗寨行走在山谷間的這條石板路上,已有230多年了。但是侗寨先民從古老的年代、遙遠的山林遷入這片山谷,則走過了漫漫長路,祖祖輩輩無窮已,生生死死幾千年。時間刻度,標識著歷史的厚度。六十七條江河水或急或緩、或分或合地布滿榕江全境。不光有江河,還有榕樹,所以取名“榕江”。滿城的古榕樹,是現今的生態特色、自然風景。悠悠江河水,耿耿千古情,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活化石。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那是心靈的歸宿。到榕江走走,來侗寨一憩,古老的榕樹為你撐巨傘,清亮的溪流為你洗風塵,可以教煩躁歇下腳步,讓漂泊放下行囊,把繁重的包袱解開。在這里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找回圣心佛性禪意,有一種回到人生原點的感覺。若嫌孤獨,你可以仰望星空,雨后的天幕繁星點點,每一粒都晶瑩剔透,近在眼前。星夜里的大利侗寨夜幄沉沉,燈火點點,是天上銀河撒在山間的一把星子。

    大利侗寨的日子安靜、悠閑、漫漶,像遺落了指針的鐘表,只有時光歲月,無須時間概念,是都市人艷羨的慢生活。村里有300多戶人家,1300多人,八成村民姓楊。“半山聽雨”客棧里的畫家、主人徐基茂的身份,是職業學校的老師。周末回到侗寨,招待來客并作畫。水墨畫村寨,濃淡皆妙筆,沒有人比他更懂侗寨之美了。坡上一幢木屋,“吱呀”一聲開門的,是在收拾雞飼料的老婦人,姓盧。她告訴我,是外村嫁過來的,老伴兒姓李,是大利侗寨的少數姓氏。她家的雞在山坡散養,每天去山上送食,在草叢中尋回雞蛋。言談中滿心的自足,也有淡淡的隱憂,那是山頂的老鷹太厲害,昨天又叼走了她家兩只雞。她招呼我說,家里有好吃的侗家菜,歡迎隨時來吃。大利村村委會副主任叫楊再祥,一位踏實能干的青壯侗族漢子。他外出務工又返鄉創業,與村“兩委”班子一起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自家辦起了民宿、畫室供外來畫家、學生作畫、寫生,為古老的侗寨增添了文化的元素。在鼓樓旁偶遇一位英國小伙子,他慕名來到榕江,獨自從縣城騎車來到大利侗寨,對這里的神奇之美驚嘆不已。一位名叫阿貴的小伙子,從深圳回到家鄉黔東南凱里,把大利侗寨作為再創業的起點,這位年輕的景觀設計師辦起了“月亮山居”文旅研學項目,把北京、貴州、深圳的資源引入侗寨。一道古色古香、典雅淳樸的風景,正被他旺旺的爐火烤成型、鍍上色,成為月亮山下的高光。

    全景看侗寨,忽然覺得桃花源不在東晉,不在別處,就在你的眼前、你的心底。劉勰說,“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你可以來這里找靈感、抒性靈。舒展的慢生活,清新的綠色風,可以修心洗腦、治愈養生,給心靈放個假,給塵心洗個澡,為人生涂些新綠,替世界添一分寧靜。大利侗寨,是自然饋贈人類的一件寶物、一方凈土。

    半山聽雨聲,滴滴皆鄉愁。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99|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小草|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蜜芽| 99热在线精品观看| 精品国内片67194|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精品.com| 日本精品www色|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jizzjizz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最新露脸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99久国产麻精品66| 91www永久在线精品果冻传媒|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久久r热这里有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