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叛逆》責編手記:文學的溫度——葉淺韻與她的讀者
葉淺韻發微信給我說:“‘作家說’視頻后面的留言好讓我感動,還有人說我胖了點兒,太可愛了。”這種輕松幽默的互動讓她倍感親切,仿佛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被悄然拉近。隨后,她同我分享了一連串關于她作品《舌尖叛逆》的評論。從她的語氣中,我能感受到她對讀者深深的感激以及內心深處由衷的喜悅。短信里的那些文字仿佛帶著溫度,讓我似乎能看見她就在身邊,正滿懷情感地傾訴著,字里行間流露出她對讀者的珍視和對創作的熱愛。
在文學的世界里,讀者、作者與編輯之間的情感紐帶珍貴而獨特。葉淺韻的微信消息就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文字背后的人性與情感。她對讀者留言的感動,那些或贊美、或調侃的話語,都會成為她創作的動力源泉。而讀者們,他們不僅僅是文字的接受者,更是作品的靈魂伴侶,用真誠的反饋為作者搭建起一座心靈的橋梁。而我們編輯則像是這場情感交流的守護者,精心打磨文字,讓作品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給讀者。
葉淺韻的散文《舌尖叛逆》是一篇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豐富情感表達的作品。折耳根作為一種在故鄉被廣泛食用的植物,在江南小村卻被視為“臭草”,這種差異引發了作者對鄉愁的深刻思考。鄉愁不僅體現在對家鄉食物的懷念,更是一種對文化歸屬感的追尋。它通過折耳根這一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人性的多樣性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意義。散文以鄉愁為情感主線,通過對折耳根的描寫,將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家鄉味道的眷戀表現得淋漓盡致。
折耳根不僅是作者家鄉的特色食材,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象征著家鄉的味道和記憶。讓讀者也能深切感受到那種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故土的深情。這種情感的表達真摯而細膩,能夠打動每一個有過思鄉之情的讀者,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有讀者就在“作家說”下面評論道:“宣威作家葉淺韻老師筆下的折耳根,勾起了多少游子對故鄉的懷念……”這種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不僅為作品增添了溫度,也讓創作的過程變得更加意義深遠。
作者指出,味覺的千差萬別反映了思想的多樣性,這種觀點不僅適用于食物,也適用于文化和社會現象。通過對折耳根的描寫,作者讓讀者意識到,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值得我們去尊重和理解。這種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得《舌尖叛逆》不僅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思想價值的作品。作品中融入了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如“心和則舌能知五味”這一觀點,將味覺與心靈的和諧聯系起來,體現出作者對生活哲學的思考。同時,通過美食帶來的幸福感,作者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情感的治愈。
此外,文章中還穿插了大量的方言、俗語和順口溜,這些語言元素不僅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也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去閱讀。
盡管《舌尖叛逆》在情感和文化表達上具有獨特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可以進一步提升的地方。例如在觀點論證等方面就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通過增強論證的嚴謹性以及明確對讀者的引導,作品將更具連貫性、說服力和可讀性。作品中提到折耳根被一些人視為“反人類”的食材,甚至有“致癌”等負面說法,但作者主要從個人情感和西南地區的文化角度進行回應,對這些負面觀點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缺乏更全面的分析。可以適當引入一些科學觀點和研究,避免給人以“偏袒”或“片面”的印象。同時,也可以探討這種爭議背后的文化差異和認知誤區,使作品更具思辨性。
讀過、編輯過葉淺韻的幾部作品,又看了“作家說”里讀者對作品、作者的評論,真是感觸良多。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以及編輯在其中所發揮的橋梁作用,是文學創作與傳播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互動關系愈發受到關注,未來作家、編輯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朝著更加緊密、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我們編輯未來可以做的是,對讀者的反饋進行篩選和整理,將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提供給作家,還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和市場需求,為作家提供創作方向的建議。
作者、讀者、編輯三者真誠溝通、真情實感的聯系,就像一場靈魂的對話,讓文字不再只是紙上的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承載著創作者的喜怒哀樂,傳遞著讀者的共鳴與期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成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編織出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文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