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歷史音韻學的集大成之作
《漢語歷史音韻學手冊》是一部集大成的學術著作,匯聚了漢語歷史音韻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共同探討了該學科的諸多關鍵議題。本書共三十章,由26位中外專家傾情撰寫,以其獨特的體例結構和豐富的內容,展現了漢語歷史音韻學的博大精深。
《手冊》的著述形式不同于傳統的知識點匯編或教材式學理講述,而是采用了以人成篇、以篇成章的方式。這種體例的最大優勢在于,每位專家都能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內發揮所長,提供前沿的研究成果。這些長文形式的篇目,不僅容納了更豐富的內容與更嚴密的論證,還合在一個專題(章節)之下,保持了內容的相關性,形成了一個系統而完整的學術體系。這種結構既避免了辭書詞條形式的碎片化,也克服了論文集主題分散的缺點,使得《手冊》在學術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從作者群來看,《手冊》兼收并蓄,老中青三代專家齊聚一堂,展現了漢語歷史音韻學界的多元與活力。老一輩學者如馮蒸、施向東、麥耘等,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學術積累,為全書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他們的文章不僅梳理了學科的歷史發展脈絡,還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和觀點,為后輩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中青年專家則在某領域深耕多年,都有重要成果面世,中亦不乏深思妙想。此外,《手冊》還邀請了海外背景學人加入。他們的加入,不僅豐富了作者群的學術背景,還為學界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啟示。要之,《手冊》之諸章節依托科學、合理的作者結構,結合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對漢語歷史音韻學的傳統議題進行了新的解讀和探討,為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手冊》的內容涵蓋了漢語歷史音韻學的各個方面,從上古音到近代音,從音韻理論到音韻實踐,都有詳盡的論述和探討。在章節構成上,《手冊》也展現出了新意。一些新且重要的議題單獨成章,體現了編者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和深入探討的決心。而那些相對次要或已被廣泛討論的問題,則被刪減或合并到其他章節中,以避免冗余和重復。這種章節設置方式不僅使得全書結構更加緊湊和清晰,還提高了讀者的閱讀效率和體驗。
總之,《漢語歷史音韻學手冊》是一部為初學開示學習門法,向學界提供新的理論刺激的佳作,無論是對于學者還是對于學生來說,都值得重視。
(作者為南開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