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氍毹上寫傳奇 ——追念京劇趙派藝術創始人趙燕俠
趙燕俠 資料圖片
著名京劇藝術大師,京劇趙派藝術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原北京京劇團副團長、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趙燕俠因病于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消息一出,戲曲界陷入無盡追思。戲迷把她的演出剪輯成短視頻上傳網絡以作懷念:阿慶嫂(《沙家浜》)、春蘭(《花田八錯》)、白素貞(《白蛇傳》)……無數個角色經由趙燕俠的演繹,在戲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視頻里的趙燕俠嗓音清脆洪亮、念白鏗鏘。
趙燕俠的女兒、京劇名家張雛燕曾在文章中談起:“母親從6歲開始演藝生涯,可以說,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京劇事業。”
2003年獲中國唱片社頒發的金唱片獎;2006年獲中國文聯頒發的表演藝術成就獎;2023年獲中國文聯、中國劇協頒發的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戲劇)……趙燕俠的一生獲得榮譽無數,她是當年北京京劇團“五大頭牌”中唯一的女性,另外四位是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在繼承京劇荀派的基礎上,趙燕俠自創京劇趙派,成為京劇領域首位女性創派人。
因緣際會中,本報幾位記者曾多次采訪趙燕俠,并刊發報道。如今,我們仍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她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對觀眾、對舞臺的赤誠:
“《沙家浜》的唱腔是李慕良設計的,但現在不提他,一說起唱段,只提演員,這是不對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唱腔設計是很重要的。”“當年我演的時候,光阿慶嫂甩抹布就練了不知多少次。演現代戲沒什么程式,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演員一定要下功夫,才能演好人物,才能去創新。”——她直言不諱,為戲曲創作提出建議。
“演戲一定要認真,不能胡演,要對得起觀眾,我這輩子最大的收獲是有觀眾。”“有一次演出,效果不錯,觀眾也很歡迎。可我剛下臺就看到父親拿著一把刀劈子等著我,上來就一通抽,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大伙也傻了,問他演出這么好為什么還打?父親說,‘我不是打她,我是讓她記住,唱得還不錯,以后就這樣唱,別出錯’。”——她娓娓道來,對后輩卻似諄諄教誨:藝無止境,不能有須臾懈怠。
趙燕俠1928年生于天津武清,出身京劇世家,父親趙筱樓是武戲演員。年幼時,她隨父母輾轉各地謀生,童年飽經戰亂流離,在困頓中仍堅持學藝。14歲赴京后拜荀慧生為師,再加上父親近乎嚴苛的訓練,練成“不鬧嗓子”的氍毹傳奇。1943年,15歲的趙燕俠主演《十三妹》一鳴驚人,隨后組建“燕鳴社”,成為當時罕見的私營劇團領銜主演。
趙燕俠在繼承荀慧生靈動風格的基礎上,大膽突破程式束縛,首創“真假嗓結合”唱法,嗓音甜亮如清泉,念白清晰似珠玉,“令最后一排觀眾亦能字字入耳”。她主張“從人物出發”,塑造的角色既具傳統旦角的婉約,又飽含生活化的真實感,由此開創的“趙派”藝術為當時的京劇帶來一時新風。她曾致力于推動京劇語言的現代化,認為“京劇若想活,必先讓人聽懂”,她大膽摒棄晦澀的韻白,在《白毛女》《沙家浜》等現代戲中采用京音普通話;在《白蛇傳》中,她為白素貞設計“小乖乖”唱段,以徽調二黃中三眼板式表現深沉母愛,成就經典唱段。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如今,當熟悉的京劇《沙家浜》“智斗刁德一”唱段響起,人們仍能憶起趙燕俠演活了的那個機敏有膽識的阿慶嫂。
女兒張雛燕在講述中曾提及,在趙燕俠年老時,記憶已不甚清晰,但有時候她會突然說一句:“明天有演出,我得背戲詞。”也許,她并沒有離去,她只是去天堂背戲詞了,因為“明天還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