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文學評論如何激活核心價值
DeepSeek發展至今,其應用范圍已遠遠超出人們想象。就文學創作而言,用AI輔助寫作不再是新鮮事,業內關注的重點也從試驗層面轉移到如何更好與AI協作、如何辨別AI與人類創作等話題。相較于文學創作,文學評論遭遇AI后帶來的挑戰似乎更加直接和嚴峻——當用戶要求AI分析某篇作品時,得到的答復已經具備優秀評論的基本特質:文從字順、邏輯清晰,對意象和細節的捕捉準確而全面,甚至會有一些溢出常規思維的表述和結論。AI的廣泛應用,將給文學評論帶來哪些影響?理論評論的門檻是否會因此降低?評論者又該如何彰顯寫作的獨特性?
“最優秀的文章一定是人完成的”
“AI技術的成熟,確實為寫作者提供了便利。但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創造性的,帶著寫作主體的獨特發現和思考,攜帶著獨特氣息和溫度。”《當代作家評論》主編韓春燕表示,一些人可以借助AI來完成一篇中規中矩的文章,而文學期刊、出版機構甚至高校碩博論文檢測,目前對AI寫作和人機協作完成的文章還無法判定,也缺乏學術倫理評判依據。由此來看,文學理論評論的門檻確實存在降低的可能。“AI不斷追攆著我們,讓所有從事文學理論評論的人不得不在創新的路上狂奔。既然AI能寫出一般甚至不錯的文章,專業的從業者就必須拿出能證明自己的真本事。”
“用AI來輔助寫作,必定會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我本人對科技的力量其實有些擔憂。”韓春燕談到,AI或許會在很多領域取代人類,但文學評論跟文學創作一樣,屬于創造性勞動。“沒有獨創性的成果注定是平庸的,最優秀的文章一定是人完成的。直面AI挑戰,評論家們需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貢獻AI無法抵達的真知灼見。”
《小說評論》主編楊輝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經歷。他曾請朋友指令DeepSeek生成一篇文章,要求以某教授的口吻評論一部長篇小說,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與所要求的風格相去甚遠;但他又看到,一位古典詩學專家借助AI生成的李商隱風格的詩作,幾乎可以亂真。“所以我覺得,不必急于下判斷,AI的迅猛發展超乎想象,其對文學創作和評論的影響究竟如何,現在定論還為時尚早。”
在楊輝看來,AI生成的評論文章雖然未必是上乘之作,但質量并不差,甚至比平日讀到的一些文章還要更勝一籌。照此發展下去,一般的評論寫作可能確實會被AI替代。從目前的情況看,用AI輔助評論寫作可能是大勢所趨,如果善加利用,AI強大的信息搜索和處理能力可以輔助寫作者做一些前期資料的搜集,甚至初步處理工作。“但真正有價值的文學評論,并不止于對文本信息的總結和處理,其中必然包含寫作者獨有的生命體驗和獨特的精神創造,以及有質感和個性的文字表達。這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感發,是AI目前尚不能及的人類獨有的東西。”
“我們面對的是人自身的挑戰”
談及如何看待使用AI輔助寫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李蔚超表示,文學評論的文體介于論文和美文之間,有時寫文章的人會放飛才情,忽略邏輯,而AI在“邏輯嚴謹”這一點上,的確比放松這根弦的人類勝出不少。然而,“文學評論是一種文學創作樣態,語言表達是其身體發膚,如果我用AI潤色修改了,那就不是‘美顏’的問題了,是脫胎換骨,是替作者表達了,甚至挪移了文章的觀點。讀評論文章,最能吸引我們的,往往是那些閃亮的金句、漂亮的段落,如果這些都靠AI生成,那么我們對文學評論的評價標準也要發生改變。所以,要真正追求文學的自我超越,就必須忍住使用AI給自己‘整容’的誘惑”。
對此,有評論家表達了更為犀利的看法。《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認為,文學評論的門檻高低和AI關系并不大,“平庸的評論并不少見,其他寫作類型或行業也是如此。AI作為工具,也不太可能推動文學理論評論創新,我們不能指望用它來創新文學”。
對于AI的沖擊,何同彬表示,自己并沒有太過焦慮,“借用一位學者的觀點,目前的AI還是‘屬人’的,‘屬AI’的AI還遠未到來”。實際上,早在AI誕生之前,學術界和評論界就存在不少問題,這種局面本質上并不是AI造成的,比起討論AI,怎樣改變這種局面更值得關注。“我不認為我們是在面對AI的挑戰,我們面對的是人自身的挑戰,是我們自身(或者說是文學自身的‘核心價值’‘核心功能’)的衰退。我在一個討論DeepSeek的會議上說過:狼來了,狼早就來過了,在狼來之前,大象和獅子都來過了。幾十年前,學者們就在討論‘文學的終結’,也沒有像現在討論‘文學的替代’那么焦慮。”在他看來,文學關注AI這類的這些新現象是必要的,但過多討論和“信任”這些話題,會影響我們的語言能力和審美感受力。文學不需要過多地去介入科技,重新找回文學的核心價值才是更重要的。
《上海文化》副主編張定浩敏銳地察覺到AI的工具屬性。他談到,AI實際上是一個服務型產品,它回答的內容和傾向完全取決于用戶的提問方式,會通過解讀提問來揣摩用戶的想法。“很多人要求AI‘銳評’文學名家,再要求AI‘分析’一下自己的某某作品,然后會覺得,還是AI更懂文學啊……他們擁有的幻覺能力,不亞于生成式AI。”在“評論的門檻”這一話題上,張定浩與何同彬的看法相近似:“門檻一直很低,AI不過像《皇帝的新裝》里的小孩子,戳破了這個真相而已。但小孩子能推動時裝創新嗎?不能。”——說到底,文學評論的創新創造還是需要依靠大家共同努力,革除不良風氣,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保證學術研究科學嚴謹的態度
面對AI來襲,如何維護文學理論評論的學術規范?對此,韓春燕表示,可能還得寄希望于科技本身,開發出檢測AI的新產品,進而分辨出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同時也要制定學界規則,不允許采用AI技術生成的理論評論文章大行其道。
“AI生成的文章,如果被以‘人’的名義投給理論刊物,責任編輯應當如何辨識并判定其價值,的確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難題。因此,新的學術規范的創制尤為必要,也迫在眉睫,但具體如何實施,還需要慢慢摸索。”楊輝表示,在此情形下,人類所能做的就是持續提升個人感通天地萬物、自然萬象以及接續和創化多元傳統的能力,以跳脫的自我推進、精神的獨特創造,抵達觀念和藝術的新境界。
“DeepSeek問世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的編輯們立即展開了討論,話題就是如何建立AI下的學術規范,畢竟傳統查重軟件是查人抄人的,對于生成型語言模型來說并不管用。這樣的討論在今后一段時間必然也是要延續和深入的。”李蔚超談到,AI輔助文字生成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學術研究是以原創性為旨歸的,刊物不能用AI來“以饗學界”。因此,“一方面,編輯工作的價值會受到質疑,AI宣告了人類文字創作權的不唯一,那么原有的文字生產機制是否還具有適配性?另一方面,編輯變得更加重要,文章內容到底是真實的還是AI杜撰,編輯必須倍加認真地核查校對”。她也談到,保證學術規范,僅靠編輯的力量是不夠的,這是一個事關全行業的倫理問題,學術從業者都應該嚴肅思考、認真對待,保證學術研究科學嚴謹的態度。
“保證學術規范的前提,是你得有學術。而評論界現有的大量文章,都談不上學術,最多是有點技術;所謂的學術規范,比如注釋、提要、關鍵詞,只能叫‘不學無術’規范。所以,當AI用一種惟妙惟肖的模仿,彰顯和放大了這種現象時,我反而覺得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在張定浩的描述中,AI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評論界的諸多問題。李蔚超同樣認為,AI給了人類一個反身檢視自我的機會。“何謂人,何謂人的話,人的文章?在這種反思下,人的感情、人的感動,人在文學中所體會到的‘真’情‘實’感,也就顯得格外珍貴了。”
在這場關于AI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AI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暴露了當下文學評論存在的短板,迫使我們重新去尋找和確認文學評論的核心價值。文學評論究竟該以何種姿態面對數字時代的浪潮?技術的沖擊提醒我們,唯有回歸文學批評的本質,在彰顯自主性、獨創性的分析批評和反思中堅守人文底色,才有可能在人機共生的新紀元里,重新激發文學評論的創新創造活力,找到文學評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