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2025年第3期 | 榮榮:大青海里的小點滴
榮榮,本名褚佩榮,生于1964年,出版過多部詩集及散文隨筆集,參加過《詩刊》社第十屆青春詩會,曾獲《詩刊》《詩歌月刊》《人民文學》《北京文學》等刊物年度詩歌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首屆徐志摩青年詩人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劉章詩歌獎、十月文學獎、全國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等。
在我眼里,青海稱得上幅員遼闊了,每次去幾天只能走上一個角落。這次發心來青海避暑,在西寧待了一天后,又往海東這條線走了走,每個點隨手作了點小筆記,集而束之,也算是獻給我喜愛之地的一束文字素花。
宏覺寺
佛教寺院同名的很多,要達到名與寺符的,也就那么些詞用來用去感覺妥貼些,普濟啊、廣濟啊、靈隱啊、云林啊……。宏覺這個名稱算是與眾不同的吧。但國內也有同名的一座,在南京,也是一座名寺,是明正統年間改名為宏覺的。而西寧的宏覺寺被命名的時間更早了二三十年,估計是當時的皇帝覺得前任取的這寺名有學問,便又給當時的南京佛窟寺賜名宏覺寺。
走近西寧宏覺寺,這座古老的寺院金頂紅墻的,感覺特別亮眼,有著新生般的力量。在殿內我聽到幾聲海螺被吹響的聲音,初初感覺很奇特,后來才知海螺分左旋右旋,在寺里是法器,吹響時代表著教義的傳播與對眾生利益的關懷。
宏覺寺其實全名叫宗喀大慈宏覺寺。“宗喀”特指湟水河谷地區,河湟地區的中心城市就是西寧市,作為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南來北往的,歷來是交通與戰略要地。所以,要說到宏覺寺的特點,它除了首先是一座漢藏融合的寺院外,還是漢藏高僧大德共同的弘法道場、班禪駐錫地,也是歷代中央政府與青藏地區聯系的橋梁紐帶;所以,它又被認定為一處見證各民族團結的珍貴歷史遺產。
寺院的小廣場上插著五星紅旗,寺內殿宇壯麗,林園幽靜。現在有十五位僧人駐寺。
曼 唐
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館見識了一種畫成圖冊的醫書,叫曼唐。“曼”在藏語里意為醫藥;“唐”則是唐卡的簡稱——唐卡就是通過繪畫的形式,將經文、佛像、教義等宗教元素精準而神圣地呈現出來。
初見曼唐覺得很奇特,但一想到唐卡能將深奧的佛學形象地展示出來,那么將醫書分解成一幅幅畫,又生動,又直觀,又好看,成為世上少有的形象化的醫學掛圖,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是想到那些藏家大醫者,醫著醫著,要留傳下自己的從醫經驗時,一不小心又成畫家了,也算是能者多修了。
參觀下來,感覺藏醫與中醫也有很多相通的理念,萬事萬物都可能入藥,千因萬果都能成病因。只是曼卡用圖形象地描繪出來,僅此一點就讓人覺得更有趣些:比如將人的五臟六腑畫成與之對應的一棵大樹的各部分;比如說婦女病的起因,吵架啊、生氣啊、妒忌啊、勞累啊都被畫了出來;說到熱癥,就畫一個渾身著火的男子,似在受著地獄煎熬。反正我這個外行看著非常熱鬧好玩,又覺得很深奧在理。
當然,如果光光用畫來呈現醫書,雖然新奇但至少也單一了,隨便想想也知道藏醫學還會有其他質地如絹質、紙質的書,用來學習與傳播。在同一個博物館里我便看到了疊成一座小山般的石刻醫書,給人的感覺同樣的神奇。據說用來刻書的白色質軟的石頭是專門從一座神山上采下來的,然后涂成鮮紅色,再刻錄醫文。
曼唐與石刻醫書承載著一樣的東西,但石刻醫書是純文字的,與曼唐的純畫面截然相反。
世界上第一碗拉面
青海海東籍群眾在國內外開辦拉面店總數為2.77萬家,從業人員占全市勞務輸出人數的一半,由此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助推了鄉村振興,因此拉面在當地因此被稱為“幸福面”“致富面”“團結面”。
喜歡吃拉面的人都知道拉面行業素有青海拉面與蘭州拉面之爭。正宗的拉面究竟在哪里?如果要追根溯源,那就要說到2002年的一項考古發現了。考古學家在青海海東民和縣喇家遺址中發現了一個倒扣陶碗里的面條狀遺存,距今有四千年歷史,面條狀遺存還被認定為是小米面條。
當時是什么樣的工藝能將小米做成如此細長的面條?看到的人止不住都會發問,但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千年前老祖宗們就吃上拉面了,知道了這個事實,會讓在外開拉面店的海東人平添多少拉面的文化自信!
海東政府部門支持拉面產業,當地文藝家們也為拉面產業助力,與拉面行業相關的,有拉面作家、歌唱家、剪紙藝術家、畫家等。那些作品只要想一想,就覺得特別接地氣接味蕾。
我在當地有名的一家連鎖店,即開遍全國的青譜牦牛拉面直營店里吃了一碗面, 也算是實地體驗。沒有吃出四千年的感覺,全是當下的——一個字:鮮;兩個字:好吃;七個字:便宜好吃又營養。
彩 陶
海東市柳灣有個彩陶博物館,館藏最多的就是各種陶罐子。那是對柳灣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的墓葬進行發掘后特意開辦的一個展館。
陶罐子的彩飾大多很漂亮,雖然它們歷經時光沖洗,已不再鮮艷了。作為陪葬品,可以推想出,那些器物在當時生活中的重要性。博物館里有還原的墓坑展示,陪葬品少的有二三件,多的有近百件,但大多是四件。講解員說,陪四個陶罐子的,一般處于母系社會前中期,那時財富平均,死后一人陪四個,算是標配。
陶罐子上的彩飾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喜好、信仰,或者純粹當作標記,其中浪濤和圓圈居多,也有神秘的圈啊叉啊什么的,顏色以紅黑為主。這里展示的彩陶品種也不少,那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已需要不同的器物才導致了大小高低形狀不同。這么多豐富的展品,基本可以讓我們還原出這些先人當時豐富的生活起居場景,也撐起了彩陶博物館的一個“博”字。
后來又走了當地幾家私人博物館,發現這些精美的彩陶罐子,也是作為他們的一種館藏品收藏并展示著。估計在今天,這些陶罐子也會有具體的價格吧。我想說的是,先民的實用品,在今天,只有古董的價值。今天我們看重的很多東西,在未來,又會被如何估價呢?
《古蘭經》解讀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
洪水泉清真寺,最讓我驚嘆的是它的宗教意味滿滿的磚雕和木雕。陪同的講解員肯定是有研究的,光光進門處建在照壁頂上的一個三十厘米見方的石佛龕,從中間正門關兩邊門敞著的含意,再說到具體的飾紋,然后說到佛家與清真寺的區別和在此的交融,就足足花了五分鐘。
盯著邊上石墻上大小均勻地雕著幾種差不多的圓形圖案的紋飾,我伸手想撫上去。青海太大了,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車程基本在一個小時以上,剛剛在車上我無聊時還玩了一會兒棋牌消消樂。收回手的我止不住暗笑:幸虧墻上的圖消不掉。
四處轉時,我看到了宣傳欄中的內容,那是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伊斯蘭教式的解讀,覺得特別有意思。比如“自由”,詞條下注著“《古蘭經》說:‘安拉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責成。’”比如“愛國”,下面注著“穆圣說:‘你們應當鳥兒眷戀自己的窩巢一樣熱愛祖國。’”比如“敬業”,注著“《古蘭經》說:‘你必定勉力工作,直到會見你的主,你將看到你的勞。’”這條下還有“穆圣說:‘今世是后世的播種場。’”比如“公道”,詞條下面也是“《古蘭經》說:‘你們當公道,公道是最近于敬畏的。’”
平安驛
平安驛坐落于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鎮,公元前60年置,是歷史上唐蕃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今天的平安驛就建在老驛站上,古驛站,新氣象。
驛站就是接待、安置南來北往的行商、旅者、官人的,現在改成帶著濃濃民俗文化味道的景點,接待的是純游客。改得成功不成功,就要看有沒有人氣。熱鬧才是硬道理。
我習慣性地在游人如織的平安驛,尋找它的特別之處。它帶著河湟文化特色的傳統建筑風格,還有藏式仿古建筑,大茶樓里的器具、沖茶表演與各種青海特產,尤其是玉店里讓眼睛看不過來的青海昆侖玉制品等,都讓我感覺好看又別致。后來我覺得腳下的石板路也挺特別的,主要是感覺石板的來源有些年代也有些復雜,有些石板上的字,明顯來自于一些碑刻。
正是中午飯點,我的眼睛更多地往各種吃食上瞄。青海人民愛吃也會吃啊,各種吃食各種吃法,帶著西北的風味兒,對我這位純南方人有一種陌生的吸引力。有家店里的一種小吃名叫旋風薯塔,就是將一整個青海大土豆,刻成螺旋狀,過油,灑香辣粉,拿竹簽插了,妖妖嬈嬈地舉到你面前,看得人止不住想嘗一嘗。
只是因為在別處已安排了桌餐——我終究只是一個過客而不是食客。
班彥村
一些很熟悉的詞,細究起來其實我們并不了解或并不全部了解它所包含的內容。比如脫貧這個詞。以前只是想著脫貧,簡單地以為就是貧困戶能掙到一定數量的錢,達標了,就算脫貧了。
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我才真正知道了脫貧的含義,那就是“兩不愁三保障”,具體是吃不愁、穿不愁,醫療、教育、住房有保障。
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這個獎牌上下兩排金色邊紋上,細看之下會發現分別刻著五個圖案:上排兩個,一個是飯碗,一個是衣服;下排三個,分別是一本書,一個紅十字,一間房。這說的就是兩不愁三保障的意思。
這個2015年被確定為重點貧困村,實行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村莊,現在有了長足的改變和發展,更獲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榮譽。除了上面提到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外,還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示范農家書屋”“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等。
村民們的笑臉上了墻,他們的安居樂業在這片土地上實實在在地呈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