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獎記》創作談:崩潰與神往
這篇小說的內設重點,本是父女之斗。期望和失落,對峙與和解,是當下許多家庭的生活場景。扒開這些場景的深處,能見出平常日子里的家庭暗傷。不過寫著寫著,小說重點挪位了,不可阻擋地來到父親的身上。這是因為,隨著故事講述的推進,一位中學同學悄然出現在了我的跟前。
這位中學同學已在三年前患病去世,點評其一生,有光亮也有暗黑。說有光亮,是指他從山上的放牛娃,通過讀書和高考改變了人生軌道,先在杭州高校上學,又在杭州工作從政,一路似乎攜著風光。而他的暗黑,則來自于兒子的生命變故。這種重力打擊,沉到心底,成了永遠的痛,最后損壞了他的軀體。他去世那天晚上,遺體運回家中暫留。我靜坐在他的身旁,腦子無思無想,只聽著哀樂在房廳里徘徊。
哀樂很快散去,但懷念留在了時間里。幾年之后,這部小說成為一個機會,讓我對這位同學的生命之路進行了回望和思考。我覺得他一輩子與生活纏斗,與自我周旋,想成為一個成功登陸城市的人,但他的身子上去了,精神卻擱淺了,終未抵達向往中的自由之地。顯然,這里所言的登陸城市,不僅是指生活軀體的進入,更是指生命意識的融入。
當然了,這部小說里的父親不是我這位同學一個人的簡單呈現。父親是特別的,又是不特別的——他的崩潰,他的神往,有著這個年代的某種群體特征。是的,我們這一代的許多人,都是從小鎮的高考出發,一路辛苦地踏進城市,在高樓人群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在城市扎根的同時,又惦記著故鄉,時常在心里跟小鎮眉來眼去。如果說我們下一代已天然生成了現代意識和城市病,那我們這一代的身上還殘留著小鎮意識和樸素向往,于是雙方對抗在不少時候是難以避免的。我相信,這是中國近幾十年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景象,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精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景象。
這話兒像是說大了,說點兒小的吧。寫作是一件情緒流浪的事兒,少不了遇到焦慮或愉快時刻。這個小說進入后半部分時,我的狀態有些緊,表現為思想活躍而睡眠不足。我勸自己閑淡一些,有的是時間,著什么急呀,可越勸越心焦,好像被什么趕著走似的。到了最后幾天,雖然一到晚上就按時躺到床上,但好的睡眠根本無法拿到。事后想想,這或許是小說中人物對我的催促與逼迫,也可能是焦慮的城市病在寫作中的投射。
而愉快上身,是因為我做了一小時的詩人。我一直坦言,自己是寫小說的,不太懂詩。這不是謙語,而是實情。不過成不了詩人,心則向往之,譬如在小說中逮住機會就客串一把。在這個作品里,因為情節的需要,我替男主寫了一首八十年代校園初戀詩:……我低頭想在地上拾到一本書/讓它啟發我怎樣去親吻你/不了吧/我還是向夜色的天空開槍/讓自己狂暴的激情馬上起跑/奔向你溫暖的懷里!呵呵,寫著這樣的詩句,我覺得自己擁有了樸素的快活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