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馥蘭、張愛玲與《不了情》
《不了情》海報
文華舊片的香港上映
1951年5月底,桑弧導演、張愛玲編劇的影片《不了情》在香港國泰戲院獨家上映。這是該影院在影片《哀樂中年》放映“創(chuàng)空前紀錄”后的乘勝追擊,后者4月3日至31日在國泰戲院上映,“這一部三年前在舊上海攝成的國語片”尚未映完,就有捷報:“在港連映二十五天,觀眾六萬五千三百八十五人;在過去的二十三天中,票房總收入七萬五千一百七十元二角”,香港《大公報》即以“國產電影的光輝”為題做醒目表揚(子羽:《國產電影的光輝:〈哀樂中年〉創(chuàng)空前紀錄》,香港《大公報》1951年4月27日)。這則報道傳達與渲染出的興奮情緒,恰恰來源并映襯出此時“國產電影”在香港的彷徨低落處境。這里的國產電影,簡言之,是相對于西片,尤其是美國片而言的,西片院線在當時占有明顯優(yōu)勢,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場被荷里活電影壟斷”(許敦樂:《墾光拓影》,中國香港簡亦樂出版,2005年,20頁),“港九戲院在八大公司控制之下”(向邊度:《從〈火鳳凰〉頭輪賣座紀錄看香港國產片的前途》,香港《大公報》1951年1月31日)。值得補充的還有,粵語片與國語片的雙線并行是“二戰(zhàn)”后香港國產電影的特點,1949年前后從內地到香港的南下人群成為國語片的制作者與觀眾。
上海文華影片公司的老板吳性栽1948年底遷居香港,帶去了文華影片的拷貝,卻難以獲得影院上映的機會,相關報道描述說“《哀樂中年》運到香港,已被擱置了悠長的三年,不曾試過這一部片子的大戲院并沒有幾家,終于還是要經過國泰戲院的銀幕才能獻給千萬觀眾,才能造成國產影片在港九上映的光榮紀錄”(子羽:《國產電影的光輝》)。這里被突出的“國泰戲院”原先是灣仔區(qū)放映二、三輪西片的陳舊影院,后與香港南方影業(yè)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上映其獨家發(fā)行的蘇聯(lián)電影而大獲成功(許敦樂:《墾光拓影》,22頁),雖不明確表明立場,卻已然是較親社會主義陣營與新中國的愛國院線。
吳性栽是有電影理想與藝術眼光的企業(yè)家,1930年代左翼電影運動在上海蓬勃興起時,由他實際主持的“聯(lián)華”電影公司二廠,容納了一批進步電影人,拍攝出《三個摩登女性》《漁光曲》《神女》等優(yōu)秀影片;1946年他獨資創(chuàng)辦文華電影公司,麾下又產生了《不了情》《太太萬歲》《假鳳虛凰》《夜店》《小城之春》等有著獨特人文品格的影片。吳性栽對導演費穆極為欣賞,到香港之后全力支持費穆的電影事業(yè),二人亦曾在解放后應夏衍之邀北上(陳墨編:《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滄桑剪影 黃素影訪談錄》,中國電影出版社,2023年,36頁)。關于他們此次的北京之行存在不同說法,其中之一是為開辦電影公司到中央打招呼,中央再將相關意見傳達給黨領導下的“香港電影工作小組”,由負責人司馬文森做安排(王為一:《難忘的歲月:王為一自傳》,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1頁):1950年,在吳性栽出資、費穆主持之下,龍馬影業(yè)公司成立——總體而言,將該公司描述為“左派領導”是符合實情的(黃愛玲:《訪韋偉》,《詩人導演費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172頁)。與此同時,留在上海的“文華”主創(chuàng)人員繼續(xù)拍片,《思想問題》《太平春》《姊姊妹妹站起來》都緊密配合國內時勢需求,《我這一輩子》《腐蝕》還被《大眾電影》評選為最受觀眾喜歡的影片。吳性栽并非左派影人,但在上述一系列背景的交織下,文華公司舊片達成了“終于還是要經過國泰戲院的銀幕才能獻給千萬觀眾”的史實。
首先上映《哀樂中年》,而今已是公認的影史佳作,但在當時的香港,這樣一部描述上海市民生活的家庭倫理片,“沒有半個被硬捧得大紅大紫的所謂女明星,更沒有機關布景,沒有肉感大腿,沒有緊張槍戰(zhàn),更沒有不近人情的曲折離奇情節(jié)”,卻能夠“連映二十天,場場滿座”,足以讓放映方喜出望外,使電影人備受鼓舞了,它被視為理想的國產影片形態(tài),報章總結它的典范意義在于:將“健康的主題”有效地融入電影藝術中,“是全體工作人員嚴肅、謹慎、認真地工作的結晶,共同獻給觀眾們的一個平淡親切的故事”(子羽:《國產電影的光輝》);國泰又安排了“特別場”招待粵語影劇界人士“馬師曾、紅線女、張瑛、白燕、張活游”等人(《〈哀樂中年〉招待影劇界》,香港《大公報》1951年4月23日);另一家真光戲院,也在5月底獲權放映《哀樂中年》,此時廣告已直接地將該片稱為“本年度最賣座影片”了(電影《哀樂中年》廣告,香港《華僑日報》1951年5月30日)。事實上,彼時彼刻,這部影片的大受歡迎可能還有一個隱秘卻重大的緣由,恰在于它是“三年前在舊上海攝成的國語片”,對于影院里的南下觀眾來說,影片里舊境舊景、人生哀樂與浮世悲歡,都在召喚和觸動他們。
緊接著,情感的拉絲更細更密也更長的《不了情》在國泰戲院登場。電影海報上有對“健康的主題”宣告:“揭露舊式婚姻的病根!指出男女戀愛的正道!”(電影《不了情》廣告,香港《大公報》1951年5月21日);也有以導演之名趁熱打鐵的召集:“《哀樂中年》導演桑弧又一巨獻”“本院連滿一百一十場之《哀樂中年》大導演”(電影《不了情》廣告,香港《大公報》1951年5月24日);不過,比導演名更居視覺中心、字體也更大的是編劇“張愛玲”。此時的張愛玲,還在解放后的上海:她以筆名“梁京”在《亦報》上連載了長篇小說《十八春》,桑弧期待這是她“創(chuàng)作生活上的再出發(fā)”(叔紅[桑弧]:《推薦梁京的小說》,上海《亦報》1950年3月24日),她也以這個筆名為桑弧導演的新片《太平春》寫了影評;她還在夏衍的關注下,參加了“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因為《不了情》,她的名字出現(xiàn)在香港海報和報紙上的時候,《十八春》已在報上連載完,她可能為單行本的出版忙著修訂,也可能已經在著手寫中篇小說《小艾》,幾個月后它又將在《亦報》上連載。
《大公報》上的《不了情》廣告
影片《不了情》在國泰戲院的上映時間不長,從5月23日到31日,仍是“連日滿座”,似乎應和與印證著海報上的那句:“人孰無情,誰能遣此”?
上海女兒“姚馥蘭”
那些天里,獨自走進國泰戲院看《不了情》的,有一位張愛玲的讀者:
在看《不了情》(一九四七)之前,我對于它的編劇者和導演是有一些好感的。編劇者是女作家張愛玲,善于描寫女孩子的心理,我讀過她的小說集《傳奇》,覺得酸澀中頗有甘味。桑弧的導演以細膩見長,《哀樂中年》(一九四九)是一個即使在時間上說來也還不能淡忘的記憶。所以雖然叔叔約我去參加“派對”,我還是推卻了。我看悲傷的片子有時難受得會哭,怕朋友們會笑我感情還是那么脆弱,所以這次去看《不了情》,一個人也沒有約。
這樣的文字“顯然”出自一位年輕女性:愛讀書也愛看電影,知性而善感。她對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的評價雖只三言兩語,卻能讓讀過的人有所會意,沒讀過的增添了解。她叫“姚馥蘭”,在香港《新晚報》副刊“下午茶座”里寫影評專欄,5月8日剛開張——那是在《哀樂中年》在國泰映完后不久,她沒趕上為之寫點什么,直到《不了情》上映才有機會表示仍“不能淡忘”。她的“馥蘭影評”專欄以談論大仲馬原著改編影片《幾度山恩仇記》(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現(xiàn)譯為“基督山伯爵”)開場,這部首映于1934年的好萊塢影片,當時正在香港重映。到底是率真爛漫的女孩子,一篇影評就泄露了作者的性別、籍貫與周遭,她的形象和性情也躍然紙上。文章開頭即“叔叔”的問話與她的回溯,收尾則是她觀影回來,與“謨”的交流對話,寥寥幾句,卻情境感十足:
叔叔說,“這張片子在上海映的時候,你還拖著小辮子上小學,你不是曾為大仲馬這本小說著過迷嗎?”
的確,我生命中曾有過一段時期充滿著對英雄的幻想,曾躲在房里整天讀大仲馬的歷史小說。
……
看戲回來,謨問我印象如何,我說“不差,就是結尾我不同意。原書幾度山了結恩仇之后,攜了美麗忠誠的海伊黛,遨遊海上,不知所終。有‘人似風中入江云,情如雨余黏地絮’之妙,令人無限低回,懷念不已,電影中卻使他和曼珊黛重修舊好。”
謨笑笑:“團圓總是好的。”(姚馥蘭:《幾度山恩仇記》,香港《新晚報》1951年5月8日)
中間部分的具體評論,顯示了作者不俗的文藝修養(yǎng)與品鑒能力,遣詞造句尤顯委婉柔和,也會忍不住說笑打趣,如同親切靈動的鄰家女孩在聊天。“馥蘭影評”差不多日日更新,這位當時稀有的“女性”影評人,有意識地營造起女性特質的限制視角,同時呈現(xiàn)“她”的日常生活:出現(xiàn)尤多的是在香港與之生活的叔叔一家,包括叔叔、嬸母、小表妹阿玲、表弟丁謨、胖子表哥等,他們錯落有致地現(xiàn)身,七嘴八舌地提供不同人群的觀影感受,這些構成了電影批評實質內容的前置語境,讓讀者覺得輕松自然、可信可親;在此基礎上,姚馥蘭又與普通鄰家女孩拉開距離,呈現(xiàn)沉穩(wěn)好學、知性善解的一面,傳達自己的電影觀點,引導讀者理解影片。
姚馥蘭的《不了情》評論刊載于5月27日,正是影片上映期間。她在文中介紹了影片故事,說到里面的情節(jié)有許多小說、電影都用過,但導演桑弧仍能不落窠臼地處理細節(jié)并巧用道具,“情感刻劃得非常細膩”;她不太滿意陳燕燕的表演,指出她“在片中說話膩膩的‘濃得化不開’,是我日常生活中從來沒聽見過的”,她并未像觀影前所擔心的“難受得會哭”,而是“看了之后,有一些‘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之感”——這些點到即止的評說可算敏銳,近三十年以后,張愛玲為《不了情》改編的小說《多少恨》撰寫“題記”,就說到陳燕燕身上“特有的一種甜味”,并將《多少恨》收入了名為“惘然記”的文集,文集序言里念叨與回蕩的也就是李商隱的這句詩(張愛玲:《〈多少恨〉前言》,收入《惘然記》,中國臺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
刊載“馥蘭影評”的《新晚報》是《大公報》的子報,屬于當時香港左派文化系統(tǒng),它是香港左派文藝界適應時勢需要,調整布局與策略的產物,辦刊方針靈活務實,是更為貼近市民生活的“面目不左的晚報”(羅孚:《當〈新晚報〉創(chuàng)刊時》,香港《文學研究》2006年9月第三期)。 “馥蘭影評”無疑是這隨和平易的“晚報風”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它仍葆有著左翼電影批評的傳統(tǒng):要求影評人是“一個進步的世界觀的所有者”(夏衍:《電影批評的機能》,《夏衍電影文集1》,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12頁),重視影片的啟蒙與教育功能。在這篇《不了情》影評的最后,姚馥蘭的態(tài)度由低徊轉為昂揚,表明她“很不同意”影片“灰暗的結局”與“這種完全沒有出路的絕望”,并對影片的人物塑造與意義揭示提出批評,“是不是要年青人都甘于做‘命運’的奴隸呢?為甚么把他們表現(xiàn)得那么懦弱,那么衰老呢?就說揭露病態(tài)的社會吧,也不夠深刻,只是在一些小事上進行諷刺,而不是作有力的批判”。
作為一位來自上海的、在香港投親的年輕女性,姚馥蘭的“雙城”初始設定竟有些像張愛玲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里的葛薇龍;但除此之外,再說不上什么相同。姚馥蘭看《不了情》之前說自己“感情脆弱”,但讀完她這篇七百多字影評文字,尤其是結尾處,讀者會覺得她對此要么夸張要么謙虛。她是非常有主見的,專欄寫作也格外有形式上的自覺。過了幾天,5月31日,她宣布要將專欄名做一字之改,由“影評”變?yōu)椤坝霸挕保坝性S多人覺得我寫的與一般的‘影評’不同,既然來信中十分之九的人都覺得這種方式很有興趣,我以為還是可以如此繼續(xù)下去的”,她自稱是“閑談式影評”,強調自己年輕女性的身份與日常情境化的影評書寫,“一來,自己常覺得不好意思,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子,有甚么資格對人家長期辛勤工作的成果妄下斷語呢?二來,我常不自禁把自己日常瑣事拉扯進去……所以從今天起,決定把‘影評’改稱為‘影話’”(姚馥蘭:《答讀者》,香港《新晚報》1951年5月31日)。
“馥蘭影話”
“馥蘭影話”就這樣寫了一年多,除了電影相關的討論,姚馥蘭的性情喜好、往來親朋與日常環(huán)境,亦在這“閑談式影評”中漸次顯露并勾勒清晰:她的叔叔大約是一位心向祖國的知識分子,訂閱著“大陸權威報紙”(姚馥蘭:《雪姑七友傳》,《新晚報》1952年8月4日),家庭氣氛歡樂和諧,“我們家里大家天天笑得一塌糊涂”(姚馥蘭:《全身的和諧》,《新晚報》1951年8月28日),嬸母賢惠、表妹阿玲爛漫、表弟丁謨陪她看電影最多,討論也最多,可他要去廣州繼續(xù)求學的話,姚馥蘭就沒了伴,哦,還有一個胖子表哥天天要打太極拳;也許是寫影話的緣故,姚馥蘭與電影界人士交好,她常去攝影場,覺得導演李萍倩和朱石麟最是可親可敬,女演員韋偉是她相當熟的朋友,也是她口中的“阿姊”……
這個專欄可說是很成功的,值得一提的證明是姚馥蘭受邀為《長城畫報》撰寫每月的刊首“特稿”一事。《長城畫報》是以“長城”電影公司為主的香港左派電影宣傳月刊,她的特稿首次見刊時,“編者引言”做了如下介紹:“讀者對本文作者姚馥蘭的名字總不會太陌生吧,姚小姐是香港《新晚報》‘馥蘭影話’專欄作者,所撰影評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姚馥蘭:《談看電影》,《長城畫報》,1952年3月第十四期)刊物的“特稿”不同于報上的“影話”,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子”褪去了小女兒情態(tài),不再拉扯家常,將那些更具綜合視野的電影話題有條不紊地說來,更見沉穩(wěn)篤定,讀者大概會有些見證她成長成熟的感覺。
1952年8月16日,姚馥蘭在《新晚報》上忽然告知讀者:
這可能是我在《新晚報》寫的最后一篇“影話”了,一年多來不斷和親愛的讀者們談論電影的事,也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突然要離開這地方,不免很是傷感。昨天收到媽媽來信,說爸爸生了病。
我有兩年不見他了,必須回到上海去看看他。回去之后,大概短期內是不回來了。
值得安慰的是,我最后寫的一篇“影話”談的是一張很好的片子。如果讀者們覺得我的意見還有值得參考的地方,我希望你們去看看這部電影。
她最后推介的影片是龍馬公司的費穆遺作《江湖兒女》,由朱石麟、齊聞韶完成。在文中,她談到該片因港英政府的審查遭到刪減,“以致有些地方顯得不連貫,尤其一個非常精彩的結尾突然之間消失了。原來的電影中是說這一群人都要回國去,過一種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張片子現(xiàn)在正在北京、上海上映,如果趕得及,我想到上海去再看一遍完整的”(姚馥蘭:《江湖兒女》,《新晚報》1952年8月16日)。
幾天后,《新晚報》的副刊編者談到姚馥蘭臨走前給他的信,“要我把這件事告訴讀者,那件事又告訴讀者,說了很多”,他索性刪去了信中的私人相關部分,將這封“姚馥蘭小姐的信”刊發(fā)了出來。她戀戀不舍于她的讀者們,感謝他們的來信,說有的“把我的‘影話’每一篇都剪下來貼起了”,有的“愿意來給我送火車背行李”,更感激“一位讀者在病中給我寫了信,他最后問候我爸爸的病”;她信中更關鍵的信息是“影話”將由她的同學好友林子暢繼續(xù):“我從前寫的‘影話’中,有叔叔的意見,有小表妹的意見,有胖子表哥的意見,有你與子暢以及其他許多朋友的意見。大概我們三人長期在一起念書,受同一的老師指導,所以看法最能統(tǒng)一。”她談到了林子暢的性格、可能的寫作風格,還希望他仍能帶上小表妹阿玲去看電影,“《新晚報》的‘影話’、請她看電影、吃雪糕這三種東西是三位一體的”(姚馥蘭:《姚馥蘭小姐的信》,《新晚報》1952年8月21日)。
在這極為負責妥當?shù)母鎰e之后,在第一則影話里就表明自己“上海女兒”身份的“姚馥蘭”回家了,穿過“竹幕”,回到新中國。在她回上海的前一個月,《傳奇》的作者、《不了情》的編劇張愛玲以繼續(xù)大學學業(yè)為由,抵達香港。
金庸與張愛玲,關于電影的一點交錯
從電影觀點到日常生活、從“影話”到“特稿”、從上海到香港再回到上海,影評人姚馥蘭的個人故事似乎過于完整且別有意蘊:她是左派報紙的影評人,在香港曇花一現(xiàn)似地寫作活潑平易的影評,然后像她推崇的電影《江湖兒女》的主人公們,以“回到祖國”作為光明的尾巴,申明了她的立場,完成了她的形式。多年以后,主管《新晚報》副刊的羅孚回憶說,“查良鏞當時主編‘下午茶座’副刊,他那時還沒有進入武俠時期的金庸,只是對電影有興趣,他在他主持的‘下午茶座’,設了一個影話專欄,以‘姚馥蘭’為筆名,‘姚馥蘭’者,Your Friend是也。可以誤會為女士,但你的朋友就顯示了充分的親切。這影話的形式,后來也為許多報紙所采用”(羅孚:《當〈新晚報〉創(chuàng)刊時》,香港《文學研究》2006年9月第三期)。
“姚馥蘭”竟然是時任《大公報》《新晚報》編輯的查良鏞的筆名,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是“金庸”,武俠小說家金庸。這其中最出人意表處,應是他寫作中貫穿的性別表演:文藝批評當然可以有各類修辭,但查良鏞操縱了一種文字展演,如塑造小說人物一般,塑造了作為“作者”的“姚馥蘭”及其語境;他虛構了這個女性人物及其日常生活,并將之作為前置敘事,與其電影批評的實質內容做有效的互動,直至在收尾的《江湖兒女》影評中,他的前置敘事與電影內容共同指向了“回到祖國”,達成了交融與強化;一年多的時間,“姚馥蘭”宛若女俠般在他筆下長成,她對后繼者“林子暢”言之諄諄:要堅持寫影話,“要設法使我們的‘影話’是不偏不倚最最公正的”,要多與讀者通信,“他們熱誠地愛我們,我們也要熱誠地愛他們”(姚馥蘭:《姚馥蘭小姐的信》,《新晚報》1952年8月21日),而后,小舟從此逝,回家了,隱身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
《江湖兒女》海報
當然,“姚馥蘭”是誰這件事,很可能當時就為報界影界的內部人士知曉。何況,接著給《新晚報》寫“影話”、給《長城畫報》寫“特稿”的林子暢仍是查良鏞,不過,“子暢影話”直接面對電影和讀者,不再有親朋圍繞的日常情境書寫,“林子暢”無疑更接近“平生除看電影外無嗜好”(查良鏞:《來港前后》,《大公園地》1948年第十九期,12-14頁)的查良鏞本人。再后來,給《大公報》寫“每日影評”的蕭子嘉、寫“影評”的姚嘉衣還是查良鏞;在《長城畫報》寫“特稿”、在長城公司做編劇和導演的“林歡”又是查良鏞,他直接講起電影故事,塑造出了“絕代佳人”如姬這樣的銀幕經典女性。多個筆名分階段、有設定地使用是查良鏞影評突出且有趣的特點,報紙編輯工作的需要是他提筆寫稿的直接促因,但他對電影的愛好,以及作為報人的靈活與勤勉也毫無疑問。就在查良鏞作為“姚嘉衣”寫影評、作為“林歡”寫電影劇本的同時,在羅孚的推動與鼓勵下,從1955年起,他以筆名“金庸”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武俠小說。
同樣是1955年,張愛玲在香港再度涉足電影工作。在這之前,她在香港大學的求學以及遠赴日本的求職都不甚順利,靠在香港美國新聞處做些翻譯維生,在那里她結識了宋淇、鄺文美夫婦,并與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私語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152頁)。無論在生活上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上,宋淇夫婦都給了張愛玲切實的幫助與影響:這次是她承宋淇之邀進入國際影片發(fā)行公司(1956年改組為電影懋業(yè)有限公司,簡稱“電懋”),成為劇本編審委員會委員;而她正式為“電懋”編寫電影劇本,則在該年底移居了美國之后——這大概與宋淇在1956年公司改組后出任制片主任,掌管劇本的選取和定奪有關。1957年5月底,張愛玲編劇的電懋影片《情場如戰(zhàn)場》上映,這部影片頗為賣座,是她在香江打響編劇名號的開山作。可惜這時的查良鏞已經很少寫影評了,他的專欄影評見報頻率越來越低,幾乎就結束在這個5月初。已經在《香港商報》連載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的金庸,會留意到張愛玲編劇的新片嗎?看了又會有何種感受呢?兩個月后的7月5日,他發(fā)表了署名“姚嘉衣”的最后一篇《大公報》影評《談舊片的重映》:依然是在國泰戲院,只是所看的“舊片”是國內文化部剛評選出的“1949-1955年優(yōu)秀影片”,多少有點湊巧的是,他在文中重點談論的竟又是一部“文華舊片”——《我這一輩子》,它最讓他有“溫故而知新”之感。
值得補充的,還有前文提到的文華公司老板吳性栽,他因交誼深厚的合作伙伴費穆的去世,從龍馬公司撤資,另外投資成立了大地影片公司,其出品的唯一作品是1953年的影片《秋海棠》。秦瘦鷗原著的《秋海棠》是上海“孤島”時期大受歡迎的長篇通俗小說,費穆導演的同名話劇更使之名聲大噪,張愛玲是熱烈感應與細究過《秋海棠》的讀者與觀眾,在散文《洋人看京戲及其他》《詩與胡說》里,都忍不住提及,說它“風魔了全上海”,講它的成功“是有點道理的”。香港大地公司的《秋海棠》一上映,查良鏞就用名“蕭子嘉”撰寫影評,開頭寫道:
“舊時江南曾相識,今日海外又逢君”。這是《秋海棠》廣告中的兩句話,對于許多曾在江南住過的人,這兩句話是很貼切的。上海的知識分子不知道《秋海棠》的人大概是很少的吧。
“蕭子嘉”曾自嘲文字呆板,總“板起面孔”評電影,不如后來的“姚嘉衣”為人“牙擦”,能“家常閑話”地談電影(蕭子嘉:《與姚嘉衣兄一席談(下)》,《大公報》1953年12月31日),但《秋海棠》在香港的重拍上映,讓他如數(shù)家珍地說起上海往事,包括主演韋偉昔日在上海舞臺上同飾女主角羅湘綺,以及自己當年流連評彈書場,不知聽了多少回其中的“羅成叫關”云云,又說起這版電影《秋海棠》劇本好過更早的呂玉堃主演版本,因為“許多對話采自費穆等編的劇本,所以還保存著原劇本中一部分辛酸而芳冽的味道”(蕭子嘉:《秋海棠》,《大公報》1953年12月22日)。板正人物絲絲縷縷地情感流露,這句“辛酸而芳冽”形容,令人想起作者以“姚馥蘭”身份點評張愛玲的《傳奇》,她說它“酸澀中頗有甘味”。如若“姚馥蘭”還在香港看《秋海棠》,她又會如何講述與評說呢?而此刻正在香港、忙于翻譯和英文寫作的張愛玲,是否瞥見了《秋海棠》那句觸目的廣告詞:“舊時江南曾相識,今日海外又逢君”?
說到這里,始終是圍繞著電影,追根溯源,但遠兜遠轉、四顧茫茫地,談金庸與張愛玲的一點關聯(lián);然而,說到底,涉影書寫都并非他們人生的創(chuàng)作重心;這點交錯,是轉折年代與冷戰(zhàn)格局里,不同背景的中國人流動與碰撞的瞬間定格,為一些共通的、不絕如縷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