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浦》2025年第1期|陳世旭:雪竹(節(jié)選)
一
百花洲頭,狀元橋邊,藩王舊府。
江南二月,乍暖還寒。柳樹像碧玉妝成,春風剪出細葉,萬條垂下綠絲絳。春日寂寂的深處,鳳管龍笙或有若無。
一年一度,馬球競技。樓上美婦簪纓搖動,鶯聲燕語。雪竹,一身縞素,靜靜地站在人叢邊。
樓下,馬作的盧飛快,場上卷起煙塵。鮮衣怒馬少年郎,俯身一揚球桿,地上的繡球高高飛起。
人打球來馬打球,年年二月百花洲。
百花二月春風暮,誰共美人樓上頭?
“馬球”,木制,鏤空,著色,漢唐自西域傳入。打球時人驅奔馬,以杖擊球。詩典“馬球”,出自《居士分燈錄》:“一日明問曰:‘今日何故入院遲?’曰:‘看打球來。’明曰:‘人打球來馬打球?’曰:‘人打球。’”
七彩在藍天下熠熠閃光。一道炫目的弧線,直落在雪竹面額,頓時血流如注。
“呀!”
個山失聲大叫,翻身坐起。
火盆將熄未熄,寒氣從門、窗、瓦和地板的縫隙里逼入,蜷縮在寒衾里的個山只得坐起,擁緊被子,無言對窗戶。
錦衣玉食的歲月轉瞬消失。眼前窗欞殘破。窗外的鶴林寺,月色如霜。
王府已是廢墟,“百花洲”石碑面目全非。
詩是一聲浩嘆。一個“暮”字,說盡幾多蒼涼。
窗外,明月如墜,藤蘿交錯,讓人覺出被棄的悚然。
一個前朝王公貴族子弟轉瞬間墮入深淵,其人生的傾斜與心靈的失落難以言表。若干年后,個山畫過一幅《藤月》,畫面的下部一輪碩大明月沉沉墜落,上部枯硬錯結的藤蘿盤旋呼應明月的墜落,殘缺的圓與尖銳的線相互沖突,利刃鉆心般的痛感穿透紙背。
枯藤落月,是心象的定格。
遠遠的什么地方,驀然響起硬木板笞打石地的聲音。噠,噠噠,噠,噠噠,節(jié)奏分明而均勻。噠,噠噠,噠,噠噠,聲音從容,清脆得沒有一絲雜音。
一個僧人在萬籟俱寂中,獨自持著笞杖,邁過黑暗中的門檻,穿過清冷的院落,踽踽而行,堅韌而嫻熟地用笞杖擊打著門前的石階。廟堂永遠醒著,猶如佛座前香燈長明。
晨鐘響起,低沉而洪亮,悠然而深長,仿佛是從地的深處生發(fā)出來,先是在樓閣之間回旋,然后又遠出寺院之外,在周遭環(huán)立的山峰之間沖撞激蕩。節(jié)奏由緩而急,終至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萬山之巔,莊嚴梵宮,這一片震人心魄的轟然巨響,仿佛要喚醒一個渾渾噩噩的世界。
二
祖父流遠故侯家,雅擅詩翰,遍交海內賢豪,是一位詩人、畫家、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從小受祖父指授,精于繪事,擅長山水、兼工花鳥,名噪江右;族叔工書法,有“合二王、二米而為一身”之譽,又沉酣經(jīng)史,日以校閱著述為事。
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個山八歲便能詩,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尤精繪畫。他畫荷花在池中半開,橫斜水面,生意勃郁,掛在堂上,有清風徐來時便會盈香滿室,讓人想起《詩經(jīng)》的“彼澤之陂,有蒲菡萏”,和南唐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他還善畫龍,龍在丈幅之間蜿蜒起伏,欲飛欲動,若葉公見到,不免驚叫。
十一歲,個山已經(jīng)能畫青綠山水了。
青綠山水始創(chuàng)于唐代,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的王翚說:“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
然而,大明王朝的頹勢,卻幾乎是從個山出生起,就給他涂抹上濃重的悲情底色。
自明成祖始,朝廷和宗室的關系日趨緊張。明成祖以“親藩”起兵篡位稱帝,自然著意提防其他藩王兄弟仿效。為此,他一是減削親藩衛(wèi)隊,對宗室加以嚴苛限制,藩王之間不準私自交往,即便出城祭掃祖墳,也須經(jīng)批準。宗室徒有“尊榮”,“特權”成為終身的桎梏。一是同時宣布“厚其祿養(yǎng)”,對藩王實行贖買。等到皇位穩(wěn)固,“祿養(yǎng)”就每況愈下。到嘉靖年,宗室的俸祿連半數(shù)也領不到了。
祖父屢屢哀嘆“薄祿藜羹堪養(yǎng)老”,父親只能曉夜為人作畫,受饋贈以補貼家用。所謂貴族,早已與鐘鳴鼎食、詩禮簪纓無緣了。
朝廷俸祿難以為繼,不得不讓宗室以民籍參加科考,自謀出路。
由于家道中落,個山未及成年就已經(jīng)明白,不能仰仗祖蔭,不能指望朝廷賞賜的“爵祿恩澤”了。
十八歲,個山毅然棄爵科考。
深厚的家學讓個山的科考如囊中探物。同門師兄心悅誠服:“少為進士業(yè),試輒冠其儔,里中耆碩莫不噪然稱之。”
個山輕取諸生銜。
所謂“諸生”,語出《管子·君臣上》:“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最早是指有學問之士人,后引申為眾弟子。這些生員又有貢生、增生、附生、廩生、例生、庠生之別,統(tǒng)稱諸生。明清兩朝則是指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是宰相的苗子。
個山年少得志,意氣風發(fā),娶妻生子,準備參加鄉(xiāng)試,以期一展抱負,重振家聲。
錦繡前程的序幕徐徐拉開。
卻不知萬丈懸崖就在前面一步之遙。
洋溢的喜氣還沒有消散,一場巨大的寇亂從天而降。
張獻忠先克湖廣,后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權,繼而攻城略地,逼近章城。個山舉家傾出城內將軍府,避禍于城外的蓼洲。當時的寇亂大都以殺宗室、掠錢財、越富貴為目的,呼嘯而過,劫掠迅速,來去如風。因此,人們在寇亂來臨之時,紛紛出逃,但不離家太遠,寇亂過后,即返家園。
蓼洲在章城城西一里南塘灣,二洲相并,水自中流入章江,有居民數(shù)百家,與東面的滕王閣隔江相望。明末清初學者在關于募修石岸的疏中說:“豫章澤國也,湖西諸郡之水懸流而下,勢且嚙城,賴諸洲以為之蔽,而蓼洲最近,阛阓居積之會形勢,亦最勝。酈道元所稱:章貢水流經(jīng)谷鹿洲是也。霖潦不時盱汝之水,皆橫流以入章江洲實受之……”明清之際,其地偏于城外,兩岸往來交通,唯有渡船而已。這種隔江而望的天然屏障,使章城城內的宗室和百姓可以暫避寇亂鋒芒,又可以在寇亂劫掠之后,拖家?guī)Э诩皶r返回。
這一次,遠不是人們先前想的那么美了。
距大明王朝覆滅尚有整整一年的這次寇亂,日久不休,危害甚烈。個山有暗疾的啞巴父親驚恐而死。
個山撫柩葬父親于寧藩宗室的西山祖墳地,并按祖規(guī)守孝三年。
西山,石壁斗絕,飛湍奔注。傳說中有道教仙人在這里隱居,也許因此這里成為家族的祖墳地。
寇亂后的將軍府完全敗落。個山在西山每日以毛芋果腹。
毛芋,書上叫作“蹲鴟”,當?shù)剞r人多種以度歲荒。理學家朱熹為它寫過詩:“沃野無兇年,正得蹲鴟力。區(qū)種萬葉清,深煨奉朝食。”
個山用枯澀的筆觸畫了《蹲鴟》,寫詩說:
西山老夫煨榾柮,撥盡寒灰手加額。
是誰敲破雪中門,愿舉蹲鴟以奉客。
“老夫”是上年紀人的自稱。把不到二十歲的人叫作“老夫”,是一種苦澀。
撥弄火堆中煨烤的毛芋,以手加額擋住灰燼飛進眼中。大雪封門的日子,要是有誰來敲破門,主人愿意——其實是只能——把煨熟的毛芋恭敬相送。
落魄,凄涼,不著一字,畢現(xiàn)無遺。
詩中的“撥”,字面是撥火,卻又是禪語。
禪典有:“緣禪師寒夜孤坐,撥爐見火一豆許,恍惚自喜曰:‘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手加額”,明是擋灰燼,暗喻額手稱慶。
“雪中門”是大雪封門,也是禪中話頭。《五燈會元》有云居道膺禪師曾問雪峰義存:“門外雪消也未?”答:“一片也無,消個什么?”
為毛芋作畫寫詩是出家之后的事,在墓地守孝的個山不可能那么淡定。“撥盡寒灰手加額”,活現(xiàn)出一個曾經(jīng)世代食祿、而后功名在身卻又突然陷入困境的大明王孫的期盼。
這“期盼”是那么盲目。
三
大明開國皇帝十幾個兒子中,最強悍的是寧王和燕王,各擁重兵雄鎮(zhèn)一方。皇太子死,太孫繼帝位,密謀除諸王。燕王以“靖難”之名即皇帝位。寧王自請棄兵權,遠徙江南,脫出權力中心,避免猜疑致兄弟鬩墻,此后隔絕朝政,沉浸于筆墨管弦,成為當時著名的音律家、戲劇家。以至與世無爭,超然物外,潛心藝事成為家風,代代傳承,到個山,已歷九世。在家族精心營造的繭房中長大的個山,對世事幾乎闃然無知:
不知道當朝最后一位帝王是如何除閹宦、禁朋黨、平冤獄、飭邊政、聽禪經(jīng)、問國策,減膳撤樂,勤于政務,事必躬親,殷殷求治以圖中興;
不知道朝中如何黨爭不斷,矛盾叢集,積弊深重。而國君又如何剛愎自用,急躁多疑,苛察太甚,使人懷自免之心,朝政屢鑄大錯,無奈中四下“罪己詔”,終無法挽救王朝于危亡;
不知道后金大軍是如何直逼帝都,北京城外園亭莊舍被蹂躪殆盡;
不知道晉陜大旱,赤地千里,民大饑。李自成如何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攻克洛陽,殺萬歷皇帝的兒子福王,將其肉與鹿肉共煮,開“福祿宴”;
不知道后金軍進圍宣府,兵掠大同,沿邊城堡多失守。崇禎殺袁崇煥,遼東防御體系完全崩潰;
不知道李自成兵至昌平,剛剛穿好龍袍的崇禎大驚失色,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大殿上長久死寂無聲。忽有大臣號啕出聲,隨即哭聲一片;
不知道北京城被圍。城防明軍已無抵御之力。崇禎繞殿環(huán)走,捶胸頓足,痛哭失聲,直至天明;
不知道內城破,守城官兵逃散,太監(jiān)踉蹌?chuàng)淙胱尦绲澸s緊設法逃命,報畢轉身逃竄,連頭都不回;
不知道大明王朝最黑暗、最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那個時刻:只剩一個太監(jiān)跟隨,崇禎爬上紫禁城最高處萬歲山,立此玄武之位大內“鎮(zhèn)山”,放眼京城內外,火光沖天,殺聲陣陣,崇禎仰天長號,淚如雨下;
不知道崇禎如何下山回宮,提筆敕令,內閣卻早已無人!于是撂筆,再次放聲哀號,最后一次行使皇權:把皇后、貴妃喚到身邊,召來眾皇子,命左右用破衣爛衫換掉他們身上的綾羅綢緞,交代他們隱沒民間,由太監(jiān)領出宮門。繼命皇后回坤寧宮自盡,賜白綾予貴妃及西宮眾嬪妃自縊,提劍往寧壽宮殺兩公主及五名出逃妃子;
不知道死到臨頭的崇禎自己換上便裝試圖潛逃。出東華門,到朝陽門,被兵士堵住。由胡同鉆出紫禁城,奔正陽門,正陽門已陷,白燈高懸。轉向安定門,安定門緊閉。朕即天下,天下無路。回到皇極殿,敲響景陽大鐘。這一次,是大明王朝的喪鐘。鐘聲久久回蕩,毫無響應;
不知道萬歲山干枯的虬枝上,一襲黃綾如何了結了一個王朝;
不知道崇禎死時是如何“以發(fā)覆面,白袷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遺詔,以倉皇的死,向列祖列宗兌現(xiàn)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諾言。歷經(jīng)生長、強盛、腐敗、衰竭的王朝,在第二百七十七個年頭,走完了一個輪回,以窒息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釋放;
不知道打進北京的李自成如何立大順王朝,封宮女為妃,大順軍如何拷掠明官,四處抄家,劉宗敏制作五千夾棍,拷夾百官,木皆生棱,用釘相連,夾人無不骨碎。數(shù)稍不滿,兼以炮烙,不死不休。士卒搶掠,殺人無虛日;
不知道吳三桂如何降清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lián)手擊潰李自成。多爾袞率大軍抵達燕京,并定議遷都燕京。順治帝自正陽門入宮,隨后舉行入關后的登極典禮,首次祀天于圜丘;
不知道清軍南下,如何橫掃中原和江南。
直到清軍至章城城外西山石頭口,在祖墳地“撥盡寒灰手加額”,等人“敲破雪中門”的個山,等來的是自石頭口長驅直入的虎狼之師,他方如夢初醒:曾經(jīng)的大明江山,已乾坤倒懸,天崩地解。
清軍鐵騎滿西山,還沒有扎營,已經(jīng)血刃數(shù)百里。章城西岸哭聲震野,田禾、山木、廬舍、丘墓,為之一空,成了人間地獄。
數(shù)月后,“嘉定三屠”慘案發(fā)生。
章城清軍燒殺搶掠奸淫,婦女被各旗分取之,同營者迭嬲無晝夜,淫虐而死者不計其數(shù)。清軍虜獲當?shù)匕傩眨b船外運販賣,男女老少按斤計價。開始有人指望明軍殘部勝利,等到看見只能被抓了轉賣,無不奮身投江赴死。
又數(shù)月,章城糧盡,人相食。許多未能逃出的宗室紛紛殉節(jié)。城內外死者數(shù)十萬。會天旱水涸,尸首淤塞于江,無法行船。
章城殉難的人數(shù),不亞于“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殉難的民眾,入清幾十年后,都是當?shù)匕傩蘸瓦z民士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舉國上下的大明宗室,均因兩京繼陷,天下藩服,委身奔竄,改姓易氏,匿跡銷聲,東奔西走,各逃生命。北望痛哭,隨竄伏荒崖窮谷中,喑默憤惋,若不知有人間世者。
章城城中的王府、將軍府十室九空。個山祖居邸第蕩于劫灰。周邊的縣鄉(xiāng),到處是攜家?guī)Э谕揭疤痈Z的大明宗裔。個山妻、子死在亡命流離中。
“石頭口”是章城與西山往來的要津。曾經(jīng)的“石頭口”是一處滋養(yǎng)誕生詩歌的名勝,從唐朝開始,在這里吟哦的詩人不計其數(shù):
山檻憑高望,川途渺北流。遠林天翠合,前浦日華浮……(張九齡)
……連雁沙邊至,孤城江上秋,歸帆背南浦,楚塞入西樓。(郎士元)
……寒口夕始照,江風遠漸平。默然都不語,應識此時情。(韓愈)
而今,死亡的刀劍帶著血腥的氣息,逼近了大明王孫的咽喉。清廷下令:凡故明宗室……若窮迫降順,或叛而復歸及被執(zhí)獻者,無少長盡誅之。不管是降是逃,是老是少,只要是故明宗室,抓一個殺一個!
宗室出身,曾經(jīng)是無上的榮耀,而今是生存的禍根。
國破,君亡,家敗,父、妻、子俱死。個山面前只有兩條路可走,或以死殉國,像當時許多義士一樣;或隱遁逃避,茍全性命于亂世。
個山走了后一條路。
石頭口有石頭廟。面對兇殘的清軍,個山再也顧不得宗室之尊,在石頭廟求得僧人衣缽,喬裝比丘,自取法名“個山”,隨后風餐露宿,流徙于窮鄉(xiāng)僻壤。
皂襪芒鞋,在鄉(xiāng)野的土路上跌跌撞撞;百結僧衣,在峽谷的曲折中飄飄搖搖。身后是滿含殺機的狂風,眼前是高低莫測的陌路。悄無聲息地,遺落在林木茂密的褶皺里。群星閃爍時,步履浸漬晨露;野火熄滅后,新月從樹梢落入潭底。
曾經(jīng)高踞在蕓蕓眾生之上的王孫,變成了一個竄伏山林的逃亡者。
也許因為恐懼,也許因為蔑視,本來穎異絕倫、善詼諧、喜議論,娓娓不倦,常傾倒四座的個山,承父志,亦喑啞,跟父親生前一樣做啞巴,三日無聲,十日無言。不同的是,父親啞巴是真,他啞巴是假,只是裝得跟真的一樣:
有人有事問他,他只點頭或搖頭;他若有事問人,只用手勢比畫。聽人說古道今,覺得會心的,最多就是無聲一笑。再也沒有當初的口若懸河,談笑風生。
這種沉默,不是有話說而咽下去,是根本沒話可說,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寂然,唯迦葉破顏微笑,這會心微笑勝似千言萬語。蓮池大師說得好:世間釅醯醇醴,藏而彌久而彌美者,皆繇封錮牢密不泄氣故。古人云:二十年不開口說話,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言語道斷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現(xiàn),沒有饒舌的必要。
然而“繇封錮牢密不泄氣”并不是想要“藏而彌久而彌美”;“不饒舌”也并不等于“塵勞煩惱早已不放在心上”,“言語道斷之后”是不是一定就“性水澄清,心珠自現(xiàn)”是大可懷疑的。真正說得透徹的,是比個山出生晚近九十年的曹雪芹所作《紅樓夢》里的跛足道人:“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真正的放下乃是寂滅。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放下,活著就是沒有放下。所謂放下,不過是一聲無奈的嘆息,騙不了別人,更騙不了自己。
個山后來在自畫像上題跋,說自己“羸羸然若喪家之狗”。
明祚式微,一個喪失了家國的宗室子孫似僧而非僧,這疲于奔命、彷徨無依、“羸羸然”的“喪家之狗”是誰?是我嗎?我又是誰?中夜臥起,涕泗縱橫。
后世大家吳昌碩有一首悼個山的詩,對此唏噓不已:
繁華夢破入空門,畫不加題但印存。
遙想石頭城上草,青青猶自憶王孫。
……
完整版請閱讀《萬松浦》2025年第1期
【作者簡介:陳世旭,當代作家、詩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曾任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江西省文聯(lián)主席、江西省作協(xié)主席。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隨筆集二十余部。小說《小鎮(zhèn)上的將軍》《驚濤》《馬車》《鎮(zhèn)長之死》分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第四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7—198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首屆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