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2025年第3期|蘇莉:在格爾瑪家里
編 者 按
2025年,《草原》策劃推出“陪護記”欄目,刊發(fā)作家蘇莉長篇非虛構(gòu)作品?!芭阕o記”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病榻紀(jì)事,而是將“陪護”升華為對生命本相的溫柔凝視——是一位女性寫作者對生命韌性的注解,呈現(xiàn)剛?cè)岵臄⑹旅缹W(xué)。疾病對生命、家庭、親情是一個巨大而漫長的考驗,在尋醫(yī)問藥的過程中,作家與社會上“透析人”這個特殊的群體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在奔走醫(yī)院的十二年里,蘇莉用一個作家的眼光觀察著經(jīng)常來往于醫(yī)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以深刻的生命感知,見天地、見眾生,并始終保持著觀察者的謙卑與書寫者的倔強。這是最真實最溫暖的生命故事。《草原》雜志意在通過此專欄,關(guān)注一位創(chuàng)作者在時光中努力的生長,帶領(lǐng)讀者感受文字里滲透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格爾瑪家里
/ 蘇 莉
我的朋友格爾瑪住的地方傍著北京城的護城河,2012年夏天,我每天從北京醫(yī)院陪護住院的老金回來,要過一個天橋,就在護城河上,從天橋的兩側(cè)遙望護城河,真是挺美的,透著北京城的宏闊和潤朗,還隱隱地流蕩著一股王城之氣。
和格爾瑪認(rèn)識源于2000年夏天,在呼和浩特舉行的“達(dá)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少民族女作家的作品研討會上。那時候她還在《呼和浩特晚報》做編輯和記者,應(yīng)邀前來報道我們的活動。當(dāng)時我也不記得也不認(rèn)識都有哪些記者到場,只專心地聽著老師們的點評。帶去的書也只當(dāng)作宣傳之用分發(fā)給了到場的記者和嘉賓。誰知道一個長久的緣分會因為這本書而在十年后開啟并伴隨我的余生。
后來,雨含告訴我,《呼和浩特晚報》的記者非常喜歡你的《舊屋》,特意開設(shè)了讀書專欄,第一個就推介了你的書。我輾轉(zhuǎn)要來報紙讀了,才知道一個叫慧芳的人寫了推薦語:“今年夏天,內(nèi)蒙古作家協(xié)會為幾位三少民族女作家召開了一個研討會,至今認(rèn)為,知道了蘇莉,讀到了她的作品,是我采訪那次研討會最大的收獲。在那之前,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我們內(nèi)蒙古還有這么好的年輕作家。我仍然記得采訪完畢回到家之后細(xì)讀蘇莉的散文集《舊屋》時那種既驚且喜的心情……”
而我最后也沒想起她是那天的哪一個。
時間呼呼地向前走著,我們也在各自的閉環(huán)人生里起起伏伏。2010年我出版了自己第二部散文集,文末收入了一段時間以來各位老師們對我文章的評論,我也收入了慧芳的這段推介。想著應(yīng)該把書寄給她,跟與她相熟的老朋友打聽,得知她早已辭去晚報的工作,考上了研究生,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呢。沒想到她這十年的變化這么大,也沒想到她去北京即將有一個使命,是出現(xiàn)在我們后十年的生活里充當(dāng)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有時命運的安排的確超乎我們的計劃與想象。
重新建立聯(lián)系后,我們加了QQ好友,也加了新浪博客好友。她的QQ名是花鳥清樽,博客名叫作格爾瑪,我后來就叫她格爾瑪,好像這個名字更接近來自內(nèi)蒙古的她。我們經(jīng)常用手機短信聊天,那時候還沒有微信。一天,她說她初讀我的文章時,想起了陶淵明的一首詩: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fēng)。
清風(fēng)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一下子被擊中,知道了格爾瑪是懂我的,那種心靈的相親仿佛久別重逢一樣忽然就近了,足以升起全部的信賴。跟她聊起我痛不欲生的婦科病,說想去做手術(shù),她說先別做,她正在學(xué)中醫(yī),等她學(xué)好了給我治病。記得我當(dāng)時笑出了聲,以為就是一個玩笑,是為了安慰我的吧!
后來她知道我到底去做了手術(shù),還發(fā)生了大出血,春天的時候她網(wǎng)購了好幾袋新疆和田大棗寄過來給我補身體。我居然第一次吃雞蛋般大的棗子,來自未曾謀面的朋友的關(guān)懷,心里滿滿的感動。
我說,不如見一面吧!我至今還不知道你長什么樣呢。約了五一來通遼,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真的來。
接到大棗后有段時間,我總是收到莫名其妙的快遞,我那時候還不會網(wǎng)購,哪里會有東西呢,可是快遞員十分篤定,就是我的地址和電話。問了一圈,也沒問到是誰寄的,打開一看是一雙小孩子穿的涼拖鞋,更讓我覺得十分荒謬。然而過了幾天,又收到一雙涼鞋,還是那么小。無奈發(fā)了微博,感嘆這奇怪的事。于是格爾瑪終于想起是她網(wǎng)購的,因為給我寄了大棗,網(wǎng)購地址默認(rèn)是我家的地址了,于是這陸續(xù)而來的鞋子都是她的。
后來她跟同屋的楊麗說:我真得去看蘇莉了,我把新買的鞋子都寄到她家了……
于是那年六月的一天,格爾瑪來到通遼,跟我想的不一樣,嬌小玲瓏的一個女孩子,比我九歲的女兒高不了多少,但是風(fēng)趣幽默,我們一下子都喜歡她了。給她熬奶茶,請她吃蘇子餅,讓她住在我女兒的二層床上,給她講我們正看著的《甄嬛傳》。那段時間,老金正在浮腫,我還在恢復(fù)中,比剛出院時狀態(tài)好了一些。格爾瑪問到他浮腫的事,我說外甥女建議去北京看看,我們還拿不定主意去不去,先在我們這里住院治療一下。她說如果去北京看病,我們可以住在她那里。當(dāng)時就是隨口那么一說,誰想到她這次來拜訪其實是一個未來日子里的接引,沒有這次見面的融洽,我們后來去北京治病也許不會住到她那里去,誰會心大到去一個未曾謀面的人家里去住呢!
一切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
最后我們到底決定去北京看病。到北京那天,她在西直門火車站接我們,我把9歲的孩子交給她,自己帶我愛人去醫(yī)院。忙乎一天把我愛人安頓好了之后,我獨自按照格爾瑪告訴我的線路找到她的住處,好多年不曾在大城市里駐留,記得以前坐車都是要買票的,而開過了奧運會的北京處處有了新的變化,要使用公交卡坐地鐵、坐公交了,再也沒有了售票員。那一年的地鐵無論到哪里、坐多少站,票價都是2元。我一路觀察北京最新的交通規(guī)則,默默記下沿途路標(biāo),因為我不知道我會在這條路上還要奔波多少天。到了格爾瑪?shù)淖√幹螅野l(fā)現(xiàn)女兒已經(jīng)跟格爾瑪以及她的同屋楊麗混熟了,這對于她這個社交挑剔的孩子還不多見。楊麗居然是我新近認(rèn)識的內(nèi)蒙古女作家楊瑛的親妹妹,我的《舊屋》也是格爾瑪推薦給她們姐妹的。格爾瑪說她這十年生活變化這么大,但是《舊屋》這本書她一直帶在身邊。我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好,我沒有想過自己孤寂的寫作會有這樣的回響,能夠結(jié)識如此善良的朋友,還在我如此困窘的時刻給我提供這么大的幫助。
兩位女士見我回來準(zhǔn)備給我做頓好吃的接個風(fēng),于是帶我們娘倆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因為她們是主人,我就沒伸手,累了一天躺在床上睡著了。她們倆忙乎了半天終于做好了一桌菜,我一看就不像是慣常會做飯的人的手藝,反正是煮熟了。
住久了才了解,原來兩位大小姐根本不會做飯,點外賣吃是常有的事,屋子也是不收拾的,隔一段時間會請一位家政來幫她們收拾一下,想必我到的第一天給我做了一頓飯是她們給我的最大禮遇了。
格爾瑪讓出她的主臥大床給我們娘倆,她收拾出雜物間去那里住。
我以為只是暫時住幾天,沒想到居然住滿了整個夏天。我曾經(jīng)表示我出兩個月的房租,被格爾瑪斷然拒絕。我感受到了她們倆足夠純粹的情誼,就不再提這件事了。她們一直陪伴著我們娘倆,尤其她們性情里的松弛極大地緩解了我的焦慮,而且隨時有人商量,也緩解了我在異地的無助感,慢慢地和這兩位原本素昧平生的人處成了親人。
格爾瑪說她經(jīng)常在河邊散步,有一次居然一直走到了頤和園。黃昏的時候,她帶我們?nèi)ツ莻€護城河邊走過,旁邊的綠化帶上還栽著梨樹,已經(jīng)結(jié)滿了果實,北京大雨過后被雨打下來不少,我們挑大的撿了一些,已經(jīng)有點甜了。路邊的綠化帶上栽滿了各色月季,聞著汽車尾氣自由自在地開放著……
離她們住處最近的公交站名很古怪,叫善家墳。不知道有什么典故,有什么故事。我女兒在北京發(fā)現(xiàn),北京的地名里墳多,這墳?zāi)菈灥?,門也多,這門那門的,細(xì)想也是呢。
格爾瑪?shù)淖√幭旅媸且粋€早市,我喜歡這樣的地方,有人氣,有生機,于是我成了這個早市里的???,每天下來采買早點、水果和新鮮的蔬菜,有時還會碰到便宜的褲子、帽子、鞋子之類。我在醫(yī)院的小賣部里發(fā)現(xiàn)了一種酸奶很好喝,有時還特意買回來給她們嘗一嘗,后來才發(fā)現(xiàn)早市里就有,比醫(yī)院里的還便宜呢,再后來干脆買回一整箱的三元牛奶來自己做,放上茯苓酸奶的菌種,和瓶裝的一樣好喝。
每天等我買完早點上樓,她們往往還沒起來。她們似乎并不清楚樓下的早市里那么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而我這個做慣了主婦的人對這樣的地方是非常關(guān)注的。只要我不用去醫(yī)院,我會給大家做飯吃,顯然我的廚藝很對她們的胃口,不然格爾瑪總是煮兩個土豆蘸醬吃,我算是見識了北漂們自由而粗糙的生活。
我自己早早吃完早點就把女兒扔給她們匆匆去醫(yī)院,腎內(nèi)科住院部的看門老太總是對我有意見,沒有好臉色,所以我基本上不等她上班就溜進病房,孩子她爸眼睛不好,看不清輸液是否完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叫護士。護士雖說很周到,但是她們非常忙,不一定顧得上。另外,把病人扔在醫(yī)院也不放心,每天總要過去看一眼。我出行的時間也是上班族們擠公交地鐵的時間,人潮洶涌,完全是人體的河流,密不透風(fēng)。我也置身其中,跟這些辛苦謀生的人一起貼身肉搏,仿佛投身北漂們生活的河流。
我第一次把女兒留給格爾瑪就很放心,女兒跟她們倆也十分親近。格爾瑪去出版社上班還帶上她,假裝教她校對書稿,說找到一個錯別字就獎勵她一塊錢。這讓她興趣倍增。盡管出門治病本應(yīng)是令人焦躁的事情,但是女兒跟著她們沒有這種感覺,還挺長見識的,覺得事事都好,晚上被蚊子咬也沒關(guān)系。
我走在路上還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有什么不測的話,把孩子交給格爾瑪,我的孩子一定不會受委屈的?;貋碚f給她聽,她不禁大笑起來,說我居然還想托孤了!格爾瑪說:好吧,那就讓金吉雅養(yǎng)我的老!
笑歸笑,能讓人有這樣托孤沖動的人都是心里有大義的人。別看格爾瑪瘦小,從后面看像個小朋友,但是她心地善良寬厚,不斤斤計較。我把格爾瑪?shù)墓豢〒?jù)為己有,在北京的近兩個月里拿著她的公交卡奔波于醫(yī)院和住處,有時間還帶著女兒逛逛北京城,讓孩子開眼界。搞得格爾瑪自己坐車倒麻煩了,但是她從未有過怨言。我們在她們那里洗澡、洗衣服,隨便打開她的電腦上網(wǎng),隨便用她的東西,但是她從沒有對我們娘倆表現(xiàn)過不耐煩,反而時常有一種更深的憐惜。
甚至暑假她回呼和浩特看望父母,直接把家就扔給我們娘倆。
楊麗身為首都師范大學(xué)的英語副教授還常常給我尚在小學(xué)的女兒補英語,陪她玩。女兒似乎和楊麗更親近,兩人在一起時總是笑個沒完,有時候兩人還搞個燭光晚會,隨著音樂搖搖擺擺地跳舞,楊麗叫她“小奶豆腐”。有一天夜里,女兒忽然睡不著,我因為拔牙后發(fā)低燒,睡得昏昏沉沉,她跑到楊麗的房間看書,楊麗也不煩,陪她待得自己最后在沙發(fā)上睡著了。等我半夜起來找孩子,看見楊麗的樣子我感動得鼻子發(fā)酸……
后來,我們簡直就像是一家人了,誰晚回來了,女兒總惦記著打電話問幾點回來?到哪里了?我有空兒給大家做飯,女兒也打電話給還沒回來的人說,做好吃的啦,快回家吧……
很慶幸我能擁有這樣值得信賴的朋友!
女兒回家后一直懷念在北京的日子,天天無數(shù)次地念叨格爾瑪和她同屋的楊麗,因為她們給了她足夠多的溫暖和許多愉快的回憶,她們請她吃各種好吃的,我原來不曾給她買的那些洋快餐她這次嘗了個遍,她們還給她買書啊衣服啊包包啊等小玩意兒,格爾瑪還給她辦了個手機卡,讓她時常跟在醫(yī)院的我們聯(lián)系。女兒第一次給我發(fā)短信的時候,我問是誰的手機???女兒非常驕傲地回短信說是她自己的……
格爾瑪一開始非要給我一大筆錢,是她剛得的一筆校對費,她掙的也不多啊,還要租這么貴的房子,我們白住在她這里已經(jīng)幫我省了很多費用了,我不要,她非得塞給我,都把我急哭了,只好先收下。臨近我們離開北京,她還特意請我去做了按摩,燙了一個新發(fā)型,想必是想讓我換換心情,從那種焦慮中走出來,回到日常里。
格爾瑪?shù)臒o私感染了我,讓我的“我執(zhí)”逐漸消解,性情慢慢松弛圓融起來。原來我還有個消費記賬的習(xí)慣,丁是丁卯是卯的,有點小計較,希望一切都你我分明,和格爾瑪生活了一個夏天我也不再記賬了。格爾瑪有蒙古族的那種非常寬廣的包容力,生活比較隨意,自然而然,不糾結(jié),不擰巴,還自帶一股很強大的定力。她推薦我讀《次第花開》,的確讓我開悟不少,對于生命對于現(xiàn)實對于命運都有了更深層的認(rèn)識,不再委屈,不再抱怨,用更為積極的心態(tài)應(yīng)對接下來一場接一場的戰(zhàn)斗。
2012年的夏天,因為有了格爾瑪和楊麗,北京給我留下了無比溫暖的印象。在這個艱難的人世里,有了格爾瑪和楊麗這樣純粹、善良的人做我的朋友,日子也變得不再那么難捱,反而值得期盼,也許,后面的日子會越來越精彩也說不定呢。
之后我們每次去北京復(fù)查,都去格爾瑪那里住。有時她還沒從呼市回來,就提前把房門鑰匙放到一個地方,我們到了門口摸出鑰匙直接進去入住。偶爾我會帶女兒去別的親友那里住,女兒非常不習(xí)慣,她會偷偷聯(lián)系她們倆,要求去她們的出租屋那里。自然她們是歡迎的。
有一次復(fù)查去北京,我的腰疾犯了,完全直不起。我愛人那天提前出院,我勉力撐著辦好了出院手續(xù),打出租車把他接到格爾瑪?shù)淖√?,因為我們的返程車票還有三天,馬上走不了。到了她們的出租屋,我的腰徹底塌掉了,做飯都直不起來。孩子爸仍然是虛弱的,眼睛那時候也不行,孩子還小,格爾瑪那幾天回呼市了,楊麗也外出講課去了。無助的我真是欲哭無淚,不知道怎么把這一病一小順利地帶回家去。別看北京醫(yī)療發(fā)達(dá),我這樣的小毛病還真不知道找誰去處理,下樓或者走路對我來說都是極困難的事情。跟格爾瑪聯(lián)系,問她的拔罐器在哪里,我準(zhǔn)備自己給自己治療一下,看看能不能好轉(zhuǎn)。想讓孩子出門給我買點去痛片,她也不知道哪里有藥店。另外,她這么小,萬一走出去再找不回來就更讓人糟心了。格爾瑪?shù)弥业那闆r后說她明天一早就趕回來。
我自己用我粗淺的醫(yī)療知識自救,效果不明顯。通常在家這種情況我會找中醫(yī)給我針灸再加臥床休息一周時間才能康復(fù)。這次在外地,雖然家人都在身邊,但是都指望不上,真令人絕望。2012年前后,我還沒有使用智能手機,更不會網(wǎng)購藥物。
第二天一早,格爾瑪趕火車回來了。那時候她還沒有正式去學(xué)中醫(yī),全憑直覺給我做理療。她長時間地給我按摩腰部,點按,因為個子小,使不出力氣,她就跳起來使勁按,倒把我給逗笑了,心里眼里都是熱熱的。格爾瑪做完之后給我熬了碗生姜紅糖水,又跑出去給我買了藥。休息了一天,被她這個“江湖郎中”治療后,我居然奇跡般地直起腰來,順利地帶著孩子和病人返回了通遼。
那個秋天,格爾瑪報名學(xué)習(xí)厚樸中醫(yī),誰知道這竟然改變了她的人生,學(xué)成之后她辭去報社的工作,成了一名中醫(yī)理療師。
再次去北京到她那里小住,她會泡茶招待我們。她泡的茶的確非常好喝,好像還有調(diào)理身體的功效,在她那里喝兩天茶,身體很舒服。受她的影響,我回來也買了三才蓋碗學(xué)習(xí)喝茶、品茶。
因為學(xué)習(xí)了中醫(yī),格爾瑪對生活也不那么隨意了,好好做飯吃飯,生活理念有了很大變化。當(dāng)然每次見面她都不忘給我做做調(diào)理:針灸、刮痧、放血。在孩子爸病情加重那個冬天,她曾經(jīng)背著一大包各式艾柱特意來到通遼,教我給他做艾灸……她說放心,我會一直在你們身邊守護你們的健康。短短的幾年時間,她竟然從“江湖郎中”成了出身名門技藝高超的中醫(yī)理療師,想起當(dāng)年她說要給我治病的事竟然不是一個玩笑。
【作者簡介:蘇莉,達(dá)斡爾族,國家一級創(chuàng)作,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散文集《舊屋》《天使降臨的夏天》《萬物的樣子》,小說集《仲夏夜之溫涼時分》。曾獲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學(xué)創(chuàng)作“索龍嘎”獎等獎項。散文作品曾入選《1991散文年鑒》《生命的眼光》《人間:個人的活著》《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格言》《2018散文》等多種選本。散文《老蟑和干菜》入選內(nèi)蒙古大學(xué)《大學(xué)語文》教材,小說《仲夏夜之溫涼時分》入選《民族文學(xué)30周年精品集》。現(xiàn)居通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