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引擎
在新技術涌現、多元文化激蕩的今天,文化出海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橋梁,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引擎。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促進文化企業和產品、服務‘出海’”。在此背景下,文化出海不僅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戰略選擇,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具體路徑。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余年,從甲骨文到敦煌壁畫,從書法國畫到昆曲京劇,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更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近年來,以舞劇《朱鹮》為代表的文化作品,將東方美學與現代敘事相結合,成為文化出海的新標桿。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向全球觀眾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打破了非英語電影的票房天花板。影片中,哪吒與敖丙的“一體兩面”設定、水墨丹青與賽博朋克美學的碰撞,既保留了東方哲學的內核,又以人工智能優化角色表情、動態水墨渲染引擎等技術革新實現了視覺表達的國際化。
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微短劇被稱為文化出海“新三樣”。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超過40億元,海外訪問用戶達2.3億,東南亞市場更成為網絡文學與當地文化深度融合的試驗田。諸多網文作品通過人工智能翻譯技術快速推向全球,也鼓勵了海外作家結合中國元素進行創作,形成“雙向輸出”的新生態。一些網絡微短劇憑借“節奏快、高能反轉”的特點,在美國、泰國等地建立本土制作基地,通過“框架出口+本土化填充”模式,在頭部海外微短劇App上年度累計下載量超億次。
文化出海需要政府、企業、民間力量的協同發力。近年來,浙江省提出“支持優秀文化走出去”,通過政策扶持國潮精品、影視出版、文創動漫等積極出海,打造“浙產好劇”“浙里大戲”等品牌,推動游戲《黑神話:悟空》、越劇《新龍門客棧》等成為現象級爆款。上海市通過“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項目,將原創芭蕾舞劇《茶花女》、紀錄片《前浪》等54個文化項目推向全球。廈門自貿片區則出臺專項政策,對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給予最高150萬元獎勵,并通過租金補貼、國際活動經費支持等方式,成功吸引數千家文化企業集聚發展。
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民間力量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通過社交媒體、個人旅行、志愿服務等方式,將中華文化的點滴與細節傳播到世界各地。例如,泉州南音傳承人在倫敦泰晤士河畔唱響千年雅樂,李子柒以詩意化的田園生活場景和精益求精的非遺技藝展示,構建獨特的“東方美學符號體系”。
文化出海的終極目標并非單向輸出,而是推動中外文明平等對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全球熱映,標志著中國電影擺脫了“功夫片”的單一標簽,以東方價值觸動人性共鳴,被外媒評價為“超越文化邊界、傳遞人性共鳴”的佳作。2024年,“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借此契機,全球100多個國家舉辦“歡樂春節”活動,增進了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了解與認同。
馬耳他瓦萊塔的廟會上,木偶戲與西方街頭藝術同臺演出,苗繡“龍鱗鐵塔”驚艷亮相巴黎時裝周,中國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讓世界目睹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中老列車上的“跨國春晚”、巴拿馬夜空的“自貢彩燈”,以本土化表達實現中外文化的共生共情;良渚論壇、世界佛教論壇等國際活動,則通過學術與宗教交流深化文明對話。
文化出海,既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時代課題。從《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票房神話到網絡微短劇的全球滲透,從數字技術的賦能到跨界融合的生態構建,中華文化正以多元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文明譜系。這場始于文化自信的出海征程,終將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永恒引擎,也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軟性支撐。
(作者:陳云云、高興,分別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