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卷33冊新修《上海通史》呈古今演變,熊月之帶讀者探城市文脈
“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認知現實的鏡像。就像上海的發展歷史,它是江南甚至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縮影。從上海的崛起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外部文化和社會變革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了城市騰飛,這不僅僅依賴于資源和天時,更多的是創新交流、人才匯聚的融合。”3月15日,“讀上海通史,探靜安文脈”系列講座在靜安區圖書館啟動,首場講座現場,《上海通史》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主講“靜安在上海版圖上的絢爛色澤——從上海通史看靜安經緯”。
新修《上海通史》2013年啟動編纂工程,經眾多學者十多年努力,以31卷33冊規模呈現出都市古今演變,面向大眾亮相,參與現場活動的讀者們紛紛駐足翻閱,一睹為快。
作為上海城市中心區之一,靜安區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重要承載地。讀上海通史,可以從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系統理解靜安文化;探靜安文脈,可以更生動細膩地呈現上海歷史文化,解析上海文化。
“靜安是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載區,是上海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具有悠久性、豐富性、強烈對比性、待發掘性的特點。”熊月之舉例談到,中共二大在這里舉行,毛澤東曾在此居住,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指揮部設于此,都是較為大眾熟知的紅色文化底蘊。閘北公園、四行倉庫等處具有革命文化的豐富內涵。此外,商務印書館、張園、哈同花園、愚園、百樂門、上海火車站等彰顯著海派文化特點。
其中,靜安段的蘇州河是上海特色鮮明的河流之一,靜安寺是上海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承載著宋元明清時期極其豐厚的江南文化。熊月之談到多位歷史名人與這片土地的密切關聯——如王國維與靜安的關聯、張園主人張叔和家族沉浮、滄州飯店的故事等,解讀這些人物事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
不少讀者聽完講座表示意猶未盡,激發了閱讀《上海通史》的興趣。從書中直觀感受到,江浦合流,通商貿易的喧囂與靜安寺的鐘聲交織成故事序曲;電車鈴鐺清脆悠揚,南京西路的鉑金光帶流淌,映照著繁華的舊夢新篇。鐵與火的交響,見證了民族工業萌芽到現代化的飛躍歷程;人力車夫的吆喝、客船火車的汽笛、如同跳動的音符,奏響了城市發展交響曲……
結合新修《上海通史》,主辦方推出“讀上海通史,探靜安文脈”系列講座,由上海市靜安區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上海江南書院主辦,上海市靜安區圖書館承辦。每月一講,將邀請熊月之、忻平、蘇智良、戴鞍鋼、宋鉆友、葉舟、王敏、張笑川、張秀莉、徐濤等專家學者,從宏觀與微觀、事象與學理、歷史與現實相聯系的角度,講述上海歷史,梳理靜安文脈,助力書香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