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基層作家深扎泥土寫春秋
日前,第五屆“三毛散文獎”評選結果出爐,新疆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憑借散文集《克蘭河畔》斬獲新銳作品獎。這部以阿勒泰市拉斯特鄉諾改特村為背景的作品,通過95后哈薩克族青年的視角,記錄了克蘭河畔三代牧民的生存圖景與時代變遷。從氈房炊煙到定居新居,從馬背童年到都市求學,作者以細膩筆觸串聯起個人成長與邊疆巨變,讓阿勒泰的冰雪松林、牧歌晚照躍然紙上。這部作品不僅是新疆基層文學創作蓬勃發展的縮影,更成為展現新時代新疆民族團結、生態和諧的文學樣本。
近年來,新疆基層文學創作持續迸發活力,涌現出《巴克圖往事》《塔城密鑰》《王三街》等一批扎根大地、觀照現實的佳作。
塔城作家古爾圖歷時五年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巴克圖往事》,以百年口岸風云為經緯,再現了塔城各族兒女在抵御外侮、建設邊疆中鑄就的血脈深情。書中“界碑下共飲馬奶酒”“商隊駝鈴中的雙語情歌”等場景,成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生動注腳。同為塔城作家的郭天成,則在報告文學《塔城密鑰》中刻畫了23位民族團結典型人物,從戍邊老兵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師到跨國商人,立體呈現“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精神密碼。
阿克蘇地區成為基層文學創作的標桿。3年來,當地累計投入243萬元扶持資金,推出《火之惑》《托木爾峰下》等25部作品。作家圖爾貢·米吉提的小說《王三街》以阿克蘇老城改造為背景,通過馕坑匠人、玉石商人、援疆干部的命運交織,展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融合。該作品由玉蘇甫·艾沙任翻譯,獲得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翻譯獎。阿克蘇地區作家協會更被中國作協命名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建立起“田野調查+駐地創作”機制,組織作家深入牧區、塔里木油田等30余個采風點收集素材。
在新疆這片文學沃土上,創作者們用腳步丈量大地:作家王瑋扎根阿拉山口20年,將護邊員雪夜巡邊的鏗鏘足跡化作《界碑上的冰凌花》;于田縣作家艾比白汗·買買提艾沙傳承庫爾班大叔精神,在《石榴花開葉爾羌》中記錄沙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昌吉作家李健的中短篇小說集《臍血之地》,則讓木壘河畔的百年坎兒井成為透視新疆水利史的文學地標。正如石河子大學教授張凡所言:“這些作品將個體命運嵌入時代經緯,用胡楊般的堅韌根系深扎泥土,開出了既有泥土氣息又具美學高度的文學之花。”
自治區文聯數據顯示,全疆現有1.5萬名省級文藝協會會員,近三年通過“千人大培訓”培育基層創作骨干2.5萬人次。在年度文藝扶持資金激勵下,《本巴》等作品先后斬獲茅盾文學獎等國內大獎,12部作品入選“中國好書”榜單。“我們正構建‘深入生活—創作扶持—精品孵化—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機制。”自治區文聯副主席熊紅久表示,“未來將實施‘天山作家方陣’計劃,重點扶持50部反映共建‘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主題的現實題材作品,讓新疆故事傳得更遠、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