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重建與自我追尋——評劉國欣的散文集《次第生活》
內容提要:劉國欣是從陜北走出來的新生代作家,她的散文集《次第生活》從自然風物和民俗儀式出發,對陜北民間生態和童年經歷進行了深情回眸與審美觀照。她立足于根源悠久的黃土大地,試圖打破外界的主觀印象,重繪陜北的文化原貌,對故鄉進行描摹與重建。不僅發現了民俗儀式中對禁忌的超越和萬物有靈的生命意識,而且勇于直面傳統文化的鄙陋,深刻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作者在童年經驗和城市體驗構筑的敘事空間中,重新打量和盡情書寫故鄉,進行著自我追尋的心靈之旅,在陜北民間人神共生的環境中,試圖發掘一種精神力量,以此對抗個體生存的孤獨與虛無。
關鍵詞:劉國欣;《次第生活》;故鄉重建;自我追尋
陜北是劉國欣的故鄉,其歷史傳承和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滋養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作為新生代作家,走出故鄉而又回望故鄉的情感眷念及理性自覺,使她承擔起重建陜北文化圖景的使命。在當代文化語境中,陜北被賦予了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神圣色彩,但在陜北人心中,陜北已經不再是真實的陜北,而成為了“一個被別的文明解釋的文明,是一處文化受掩蓋的地理”。①對故鄉陜北的回望、追憶、重新審視和現代性反思,使劉國欣寫出了被評論者稱為“民間陜北”“人文陜北”的系列散文。②這些頗具文學地理學意義和原鄉情結的作品,經過作家重新整合編織而成散文集《次第生活》。該書在注重展現陜北文化原貌的同時,也加入了作家對童年經歷的回憶。散文集《次第生活》從自然風物和民俗儀式出發,立足于根源悠久的黃土大地,試圖打破外界的主觀印象,重繪陜北的文化原貌,對陜北民間生態和童年經歷進行了深情回憶與審美觀照。一方面發現了民俗儀式中對禁忌的超越和萬物有靈的生命意識,著重描寫村民們苦中作樂的堅韌品質和直面死亡的鄉村哲學;另一方面以辯證的態度直面傳統文化的鄙陋與不堪,揭露鄉村女性的邊緣化生存困境,尤其關注未成年女性在性朦朧時期的茫然無措。童年經驗和城市體驗使作者以過分清醒的立場直面人性丑惡,也形成了孤單絕望的創傷心理。作者在童年經驗和城市體驗構筑的敘事空間中,重新打量和盡情書寫故鄉,進行著自我追尋的心靈之旅,在陜北民間人神共生的環境中,試圖發掘一種精神力量,以此對抗個體生存的孤獨與虛無。從某種意義上講,童年時期形成的創傷心理持續影響著作者的現實生活,返回故鄉、書寫故鄉,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作者自我療救的目的。
一、禁忌與突破:民俗儀式書寫中的生命意識
現代社會信息的更新迭代速度極快,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異化而喪失了原初含義。陜北民間遠離信息化的都市,萬事萬物以一種傳統的慢節奏發展演變,這就給追溯陜北的文化原貌提供了可能性。劉國欣在散文中提到:“我們村子依然處于農耕時代,我家更還在前農業時期,放羊養殖,耕織生活?!雹蹚奈镔|意義上看,對農耕時代古樸生活方式的保留可能會造成陜北民間與現代工業文明的脫節,但從文化意義上看,正是這種原始古樸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不受現代文明侵染的文化原貌。儀式是人類早期涉及信仰的實踐活動,代表著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從遠古時代流傳至今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圖景,儀式“在原始文化里充斥于整個生活之中。每一具有某種重要性的事件都要伴隨以某種程度上相當繁復的,預先規定好了的儀式。很多情況都證明了儀典比對它們的解釋更為經久不變,證明它們代表了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觀念”④。從這一角度看,流傳至今的儀式儀典代表了一個地區或族群的集體無意識,也是其文化原貌的再現形式。
陜北地區在當代被賦予了紅色的標簽,成為了革命圣地的代名詞。作為一個生長在陜北民間的青年作家,劉國欣不僅感受著陜北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神圣色彩,更切身體驗著幾千年來扎根在這片土地中的文化脈絡。她將這一體驗以民俗儀式的形式進行了表達:《領牲》中用豬或羊祈雨祈豐收的祭祀儀式,《送燈》《小村墳塋》中的喪葬儀式,《謝土》中謝土地爺的儀式,《香梅姑姑的靈歌》中的請神送神儀式,等等。這些民俗儀式既承載了鄉民們對死亡和禁忌的突破,也暗含了他們對生命與靈魂的敬畏。死亡在現代語境中是一個需要避諱的詞語,人們既懼怕死亡的到來,又想在死亡到來時盡快收場,裝作無事發生來掩蓋內心的悲痛。久而久之,死亡就成為了一種群體性禁忌,連紙火鋪、喪葬場的工作者也因與死亡的靠近而成為了某種隱喻的對象。而在陜北,死亡不是一種禁忌,“死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延續”⑤。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也不是恐懼,而是對靈魂的敬畏。紙火、謝土、送燈、墳塋,一項項與之相關的儀式,既表達了對死者的重視與敬畏,也通過喪葬儀式時的群體相聚效應帶給生者陪伴與力量?!端蜔簟分袑懙?“先是族人,再是村人,排成一條長龍,前前后后,人各一盞亮著的油燈,或是手電筒,手里提著或者握著,不能熄滅,前進,燈燈相續,不可嬉笑怒罵,人人正肅神情,默默走在大道上?!雹抟蝗怂劳?,全村相送,一方面是對死者靈魂的敬畏與尊重,另一方面是對生者的愛護,給予活著的人以力量,讓他們走出悲痛,認真生活。陜北民間對禁忌的突破不僅表現在對死亡的態度上,也體現在道德倫理上。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自有一套道德價值體系,而性是被這兩種道德價值體系共同掩埋的對象?!稄R戲及其他》中有違綱常人倫的二人臺卻頗受年輕夫婦們喜愛,性的張揚代表著道德與理性的消解,突破禁忌,回歸自我。“陜北屬于‘圣人布道此地偏遺漏,禮儀廉恥到此一筆勾’的地域”⑦背后,是不受道德理性馴化的叛逆靈魂,是集體無意識中的野性與自由,也是原始質樸的生命觀和鄉村哲學。
陜北人民對禁忌的突破背后,傳達出了萬物有靈的生命意識。因此,他們不僅對活著的人保持尊重,更對一切生靈都持有敬畏的態度。送燈是敬畏死者的靈魂,謝土是敬畏蟲豸的靈魂。陜北人民不受道德理性馴化的靈魂所帶來的并非粗獷濫殺的野蠻,而是扎根于土地、成長于自然的對生命的尊重。他們看中生命,但并不因此患得患失,而是遵循著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對孩子們進行保鎖儀式是對生命的珍視,十二歲開鎖則是生死有命的灑脫,這種樸素的鄉村哲學帶給了陜北人民坦然接受一切的強大內心。陜北的萬物有靈,不僅指向有生命的群體,也同樣包含自然意象。《小石獅子》和《石碾》寫出了陜北人民對石文化的崇尚,對石頭亙古不變的沉穩與堅韌的贊美?!蛾儽钡幕稹吠ㄟ^寫人們對火神的推崇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拜和對生死輪轉的敬畏?!饵S土高坡的風》中對風神的塑造是對自身靈魂的召喚,也是對來去無蹤的自由的贊美。陜北人民不斷從風、土、火等自然意象中發現神靈并敬畏神靈,自然萬物也因這種賦予而成為了陜北民間文化的載體。可以說,陜北人民對神的發現與塑造已經脫離了表面意義上的崇拜和信仰,而內化為思維模式中的神話思想。在崇尚科學與理性的當下,陜北民間的民俗和儀式似乎成為了巫術,但“我們最好不要把巫術和科學對立起來,而應把它們比作獲取知識的兩種平行的方式”⑧。從這一角度再看《香梅姑姑的靈歌》中的巫術描寫,就能夠撥開愚昧迷信的偏見而看到一種與科學并立的原始思維方式,這是陜北人民在扎根黃土感悟自然的生命歷程中形成的野性思維。
文本中一系列的民俗儀式,因作者的情感投射而承擔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意味。作者以一種超脫的視角,重新觀察著儀式背后的文化原貌,發現了陜北人民苦中作樂、敬畏大地的生活方式,挖掘出陜北民間尊重生命、萬物有靈的鄉村哲學,重現著陜北地區幾千年來不變的崇尚野性與自由的文化底色,這是作者以其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陜北故鄉的描摹與重建。在這一重建過程中,作者既毫不掩飾對陜北鄉村哲學的喜愛,也敢于直面傳統文化的鄙陋。
二、偏見與歧視:直面女性的生存困境
陳平原曾提到:“比起‘新小說’家充滿政治熱情的破除迷信,五四作家對民風民俗的理解無疑更深刻,更多一點同情心與審美眼光——盡管也不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派生出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⑨小說如此,散文也一樣。劉國欣知識分子的身份立場讓她帶著同情心與審美眼光重新回望故鄉的民風民俗,也“揭示了她回憶時所受制的是啟蒙‘框架’”⑩。這使她在通過民俗儀式書寫出陜北人民尊重生命的文化底色的同時,也看到了女性在民間的邊緣化地位。除此之外,劉國欣的性別本身也讓她對女性的生存困境有著切身體驗。對此,作者并沒有避而不談,而是以坦誠的態度直面陜北民間女性所面臨的偏見與歧視,既肯定陜北“傳統文化有許多讓人覺得溫潤祥和的地方”?,也坦露“旮旯犄角之處,藏污納垢,有時分明殘酷得過分”?。
《領牲》中祭祀從不讓女性介入,領牲的會首從沒有女性,過年時的對子也從不讓女性寫?!都埢ㄤ仭分凶黾埢ú荒茏屛闯黾薜呐诱词郑幢慵蘖巳艘膊荒軉为氉錾舛且心腥艘黄鸾洜I。《送燈》中送燈的人只能是男性而不能有女性,女性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是被列入享受送燈的尊者行列,前提是已婚已育且有功無過。《小村墳塋》中鄉人認為懷孕死去的女人是不潔的,要在男人的見證下將其開膛剖肚才能安息。由此可見,村莊中的女性是被排斥在儀式之外的。儀式伴隨著重要性事件而發生,無論是領牲、做紙火、送燈,還是立墳塋等,將女性排除在儀式之外,也就是將其排除在重大事件之外,剝奪她們參與重大事件的資格,淡化其話語權,從而將女性的現實地位邊緣化。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兩千多年歷史中,中國農耕社會的特點、儒家主導的思想體系等雖因朝代更替而時有變化,但整體社會文化體系并未發生顛覆性變更,婦女也長期處于弱勢位置。新中國成立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使得中國女性相較別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具有較大優勢,“在這短短一世紀的時光中,婦女命運的變化幅度恐怕超過了任何一個社會群體……中國婦女在法律保護下享有著發達國家婦女迄今還在爭取的某些經濟權利和社會地位”?。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平等具有一種表面性,民族文化深層的男權中心結構仍然難以顛覆。透過劉國欣筆下的陜北民間民俗,可以看到這種制度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著中國婦女便從此沒有問題”?;“中國婦女解放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自發的以性別覺醒為前提的運動”?,而是“由近現代史上那些對民族歷史有所反省的先覺者們提出,后來又被新中國政府制定的法律規定下來的”?。特別是在民間地區,受教育程度較少的女性難以有明確的性別解放觀念。陜北民間保留著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拒斥現代文明與工業理性,形成了文化上和道德上的保守傾向。這種保守一方面維持了陜北人民自由野性的靈魂,使人作為人而非異化的工具存在著;另一方面也鞏固著傳統的男權中心文化秩序。劉國欣以知識女性的目光注意到領牲、做紙花、送燈、進廟宇、立墳塋等鄉村民俗儀式對女性的排斥,以無情揭露和反復訴說的形式抨擊著鄉土民間穩固不變的男權中心結構。
劉國欣對陜北民間女性苦難的關注,一方面體現在對成年女性邊緣化地位的揭示,另一方面則直面未成年女性性朦朧時期所遭遇的引誘。作者在《小城筆記》中回憶中學時期的黑暗經歷,揭開層層面具掩蓋下的人性丑陋。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塑造著學生的是非觀與價值觀,這種職業性質使大眾對其抱有較高的道德期待。對于學生而言,往往會對教師從知識上的崇拜發展成人格上的崇拜,進而形成盲目的信任感。當被學生崇拜和信任著的教師對性朦朧時期的女孩進行引誘時,女孩們往往無法分辨對與錯,卻以得到老師贊揚為目的而接受引誘。特別是在長期以來淡化性教育的大環境下,女孩難以得到有效的知識進行自我保護。這種分辨力需要時間的滋養,“需要二十年,我才于模糊的獨自一人書寫時候的記憶里,辨別出,這是不應該的,甚至是骯臟的,我們被猥褻,被引誘??墒?,我們當時認識這樣的詞,卻無法辨認這樣的動作,沒有人會教我們”?。小時黃河灘岸邊男人撒尿的聲音、中學時代男教師對女學生的引誘、父親對女兒的禁忌窺視、大學網吧的固定露陰癖、博士校園圖書館的男體自慰圖等,成為作者無法拒絕的記憶?!霸谶@樣的以男性/陽具為中心能指的社會性別獲得過程中,女性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壓抑的對象”?。劉國欣以自我童年經歷為切入點,輻射整個女性群體,展露女性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壓抑與挫敗,正如她所言:“這種挫敗感一直在,嚴重的喪失感,在我早年就存在了,也許早在我被孕育在一個叫母親的子宮里就存在了?!?
劉國欣以女性視角直面和揭示女性苦難,完善了陜北的地域形象,逐漸建構起一個屬于作者自己心中的故鄉圖景。陜北民間對民俗儀式的保留與對工業文明的遠離形成了人們敬畏大地、萬物有靈的生命意識和不受道德約束的自由野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與糟粕。作者以《小石獅子》《石碾》《陜北的火》《黃土高坡的風》中的石、火、土、風等自然意象搭建出陜北原始粗獷、蠻荒豪爽的風物骨架,以《領牲》《送燈》《小村墳塋》《謝土》等民俗儀式儀典凝聚起陜北人民尊重生命、敬畏大地的精神支柱,同時直面陜北民俗儀式中傳統文化的鄙陋之處,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自此,作者既搭建起骨架,又進行了血肉與精神的填充,以真情實感完成了對故鄉的重建。
三、掙扎與平衡:自我追尋中的生命之思
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與鄉村沖突不斷,眾多年輕人受到城市吸引而離開故鄉,卻在城市中失去自我,掙扎求生。他們看到了城市的人情冷漠、利益至上和物欲橫流,但感受過熱鬧與浮華的心卻已經不再適應沒有高樓大廈和電影院的鄉村。生活在城市的人往往只能看見城市的冷漠而向往鄉村的美好,生活在鄉村的人也往往只能看見鄉村的鄙陋而向往城市的浮華,在人性驅使下不斷進入一個又一個“圍城”。
生長在鄉村而生活于城市的經歷,讓劉國欣在書寫故鄉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城市和鄉村進行了對比:“有時候,在城里生活久了,我分明感覺到人與人靠得太近,與泥土靠得太遠,生出很多妄念,貪欲太多。我鄉間的生活,吃喝拉撒在泥土上展開,都是可見的,生在土地上,睡在土炕上,一茬莊稼一茬人,構成一整個生態系統,不斷闡釋著‘土生萬物’的道理,因此糧倉滿了,牲畜和人都睡在家的屋檐下,也就心滿了。”?對比本身的情感傾向已經鮮明地表達了對城市物欲的厭惡和對鄉土民間的向往。在現代化和城市化轉型的當下,社會在經歷狂歡后開始暴露出種種問題,城市化不斷擠壓著鄉村生存空間,也擠壓著人們的精神領地。劉國欣敏銳地感受到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種普遍彌漫在人們精神層面的焦慮與不安,現代工業文明不僅沒有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互助,反而造成了更深的孤獨與絕望,一味追求進步并沒有讓人獲得更適意的生存環境,反而讓人成為了公式化、工具化的存在。陜北民間對工業理性的拒斥和對古老傳統的保留,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保守主義傾向,通過對原始古樸生活方式的保留,鄉民們在理解與尊重中以人類適意的生存方式生活著。民俗和儀式中深藏著鄉民們代代相傳的精神信仰,鄉民們在信仰的支撐下敬畏生命、苦中作樂,也因此收獲了精神上的安定與平和。實際上,劉國欣通過城市和鄉村的對比來逃離充斥著焦慮與不安的現代都市,意在追尋故鄉黃土大地上平緩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安定寧靜的精神空間。
劉國欣對故鄉并非一味地贊美,而是懷有一種既向往又厭惡的復雜情感。作者直言:“我從來沒有肯定過這廉價的有缺陷的鄉愁,從來都有懷無戀?!?她可能懷念故鄉,可絕不懷戀故鄉。這種厭惡源于作者的童年經歷,在《小城筆記》中有詳盡敘述。小時候被父母拋棄送到祖父母身邊,因利益被老師扣上抄襲的惡名,不得不直面性朦朧時期被引誘的女孩……當別的孩子享受著父母的疼愛和師長的引導時,作者擁有的卻是一個與此完全不同的殘酷童年,面對的似乎是一個與快樂幸福絕緣的世界。她沒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而是直面了親人間的冷漠無情,她沒有得到師長的諄諄教誨,而是看到了利益與性帶來的扭曲與異化。似乎所有人在她面前脫去了身份的外衣,毫無掩飾,而僅僅作為人本身存在著。這種對惡念與欲望毫無遮掩的生長環境造成了作者痛苦的創傷體驗,讓她“討厭那種群體的合謀,獨自的心懷鬼胎”?,認為“世界永遠屬于獨奏,合唱是一種陰謀”?。《小城筆記》意味著作者的自我剖析、自我尋找與自我塑造,童年創傷帶來的孤獨感與城市生活帶來的焦慮不安成為了作者生活的底色。
城市的人情冷漠與童年的殘酷經歷讓作者對現實的苦難持有一種過分清醒的立場,因此難以融入群體而保持個體的獨立,也不斷體會著孤獨與絕望。這不單單是作者個體的生存困境,也是人類群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面臨的問題。作者在這一困境下對故鄉的書寫嘗試把關注點從現實中的人與人轉向民俗儀式中的人與神,關注人與神之間虔誠的敬畏和信仰,追尋故鄉人的精神高地。在崇尚科學理性的當下,“神話思想就是一種理智的‘修補術’”?,劉國欣在陜北人神共生的環境中追尋陜北源遠流長的神話思維,即黃土大地上自由野性的精神面貌和敬畏生命的人生態度。劉國欣對故鄉的回憶與重建,并非簡單地思念故鄉,而是在民俗儀式中汲取鄉村人民苦中作樂的精神力量,用以支撐當下的生存,對抗焦慮與不安,“看似粗鄙甚至帶有迷信的民俗里,藏著鄉村人渴望安穩生活的期待,同時也是他們的生活哲學和信仰。萬事的不安與焦慮,都可以在日常里找到開解之法,都自有解釋和相通處”?。作者對民俗儀式的書寫帶有自我的情感投射,這種對鄉風民俗的喜愛投射進儀式中化為了神圣肅穆的色彩而淡化了荒誕愚昧的神秘感,對儀式的解構造成了去神秘化的效果而形成了一股源自黃土大地的安定平和的精神力量。這股力量源自作者的情感投射,同時反哺著作者的精神世界,在無法逃脫人際交往的當下,用以對抗生存的焦慮不安,用以安定存在的虛無漂泊。這是作者對生存困境的艱苦掙扎,以內在力量的尋求達到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平衡。
結語
散文集《次第生活》是劉國欣對故鄉的重建過程和自我追尋的心靈之旅。在對陜北故鄉的重建中,作者從民俗儀式和自然風物兩方面著手,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即使是自然風物,也因萬物有靈的生命意識而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情感。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善于抓住蘊含哲理性的瞬間,稍加放大,形成對生活的哲理體悟,富有詩意,韻味深長。同時,作者從童年經驗和城市體驗出發,在回憶中審視自我、追尋自我,直面人性之惡,還原人性本相,也因此面臨著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機。所以,作者的故鄉重建并非單純建構其文學地理版圖,而是在對故鄉的深情回憶與審美觀照中試圖發掘對抗個體孤獨與虛無的精神力量。陜北民間的儀式與信仰,是在“以對未來無限美好的憧憬,引誘那疲倦的探索者、困乏的追求者,讓他穿越對當今現實感到失望的荒野”?,重拾希望與未來?!洞蔚谏睢返倪壿嬛c便是虛無與掙扎。虛無是作者童年創傷體驗與現實生活刺激雙重作用下的心理狀態,而掙扎則是作者直面人生的不屈意志和精神動力。在充斥著焦慮與不安的現代生活中,劉國欣敏銳地感受到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失落以及隨之而來的精神領地的失守,并嘗試尋找和重構人類自我的價值。在對陜北故鄉的深情回望中,她發現了人神共生環境中對生命的虔誠和敬畏,陜北鄉民因對信仰的堅守而保持著精神上的平淡充實,在浮躁喧囂的現實環境中固守自我精神高地。劉國欣將故鄉描摹與自我生命體驗緊緊勾連,熔鑄于對現實的真誠觀照中,在對故鄉的重建過程中叩問人類生存困境,也完成了自我的生存之思。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①③⑤⑥⑦?????????劉國欣:《次第生活》,西安出版社2019年版,第38、11、21、21、10、19、19、154、149、97-97、91、169、169、70頁。
②參見王克明:《真正的陜北——劉國欣“民間陜北”系列散文讀后》,《延安文學》2017年第3期;董首一:《“鄉土的緬懷”對人類現代困境的反抗——劉國欣“人文陜北”系列主題探討》,《延安文學》2017年第3期;周海波:《回歸,為了新的告別——簡評劉國欣陜北系列散文》,《延安文學》2017年第4期;王文勝:《“被喚醒的空間”——劉國欣“民間陜北”書寫中的文化記憶》,《當代文壇》2018年第4期。
④[美]弗蘭茲·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項龍、王星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5頁。
⑧?[法]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8、22-23頁。
⑨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頁。
⑩王文勝:《“被喚醒的空間”——劉國欣“民間陜北”書寫中的文化記憶》,《當代文壇》2018年第4期。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24、24、頁。
?宋素鳳:《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頁。
?[英] J?G?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冊),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89頁。
【作者簡介】
孫欣,山東青島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22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陳夫龍,山東棗莊人,文學博士,博士后,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人文教育與傳統文化。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等課題多項。在國內CSSCI、中文核心等各類期刊,以及海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九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