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生活:外賣詩人王計兵的詩歌之路 ——與大學生聊普通人的煙火與詩意
3月12日,由西北師范大學、人民文學出版社、99讀書人主辦,西北師范大學中外寫作中心、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新聞學院)、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承辦的“文學與生活:外賣詩人王計兵的詩歌之路 ——與大學生聊普通人的煙火與詩意”活動在西北師范大學云衢樓傳媒學院六藝影廳舉辦。
外賣騎手、詩人王計兵,西北師范大學中外寫作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徐兆壽,批評家、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院長、甘肅省作協副主席唐翰存,詩人、《手持人間一束光》責編郭良忠,作家、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成志達,詩人、畫家莊苓,西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馮樹賢、董彥成、金新輝、陳錦榮等6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由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外寫作中心副主任楊天豪主持。
活動伊始,楊天豪對王計兵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說,邀請一位登上央視春晚而爆火的外賣詩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話題的熱度,在這位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現實之路和文學的理想之路的結合,對于當下迷茫的大學生有著很大的參考意義。隨后,楊天豪就“成名后如何看待目前的現狀”“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家人的情感與外賣的工作對詩歌創作的影響”等問題做了交談。
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才算“成名”
對于這次“外賣詩人”的突然成名,王計兵表示,他早已放好了心態,至于所謂靠文學的“一夜暴富”的夢想,那是“看高了文學,也看低了文學”。春晚只是為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種高度,當熱度退去,他的作品是否能經得住這種高度的檢驗,是否能被讀者所喜愛,才是真正的“成名”。
回顧自己的創作之路,王計兵說,他也曾受到過家人的不支持和工友同事們的嘲笑,面對文學與生活,他的夢想常常太大而使生活無法承載,但是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堅持寫作,從未中斷過。王計兵認為,真正好的作品,無論什么載體,都是以情感的真最重要,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詩歌首先要處理好情感,其次則是語言,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載體,它的語言十分重要,要有一種留白,才能產生語言的張力。
文學應回歸本源、真情、倫理
徐兆壽從多個方面討論了“外賣詩人”這一現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成因。他指出,王計兵的詩歌代表了一種精神的向度,在當今詩歌同質化十分嚴重的局面之下,我們看到了如此樸實、真摯的抵達心靈的詩歌,它來自于一位凌晨送外賣的底層的普通人,而非精英人士。文學是人生,沒有學科的界限,人生所有的地方都流淌著文學的血液,這也是王計兵詩歌的價值所在。徐兆壽說,王計兵的詩讓我們聯想到諸多底層的勞動者,他的詩體現出對底層的關懷。文學應回歸本源、真情、倫理,關心底層民眾與自我。
唐翰存認為,對于王計兵的贊美以及“外賣詩人”產生的影響力,與他現在的個人職業有關,是附加的標簽,但這樣未嘗不好,契合了某種社會心態。他認為,王計兵詩歌中情感深處的那些寫親人的故事,表達得很好。其感悟力很強,但寫外賣的詩細節可以更加精細,寫詩需要慢,句子和構思需要提煉,詩歌應從生活發現新東西。好詩的標準應該是形式感好,有精彩句子、詩意兼具認知價值。
郭良忠圍繞王計兵的詩歌展開討論,涉及詩歌爆火、創作特質等方面。2022年,王計兵因《趕時間的人》一夜爆火,其詩歌受廣泛關注。他認為,王計兵的詩歌擁有一種特質,即將經歷的苦難化為詩歌的韌性,始終保持對生活的樂觀。他的詩歌用詞要求嚴格,有發現生活的能力,展現出多重的身份與情感。
平凡的力量最能打動人
成志達以王計兵詩歌產生的文學現象展開討論,探討了文學標簽化及王老師詩歌特點。他從作協角度看待“外賣詩人”王計兵的詩歌現象及此現象的持續性,強調應借詩歌審視內心、堅持自我、保持真誠。成志達反感給作家貼標簽,但認為當下標簽化現象有其存在必要,可借標簽讓人認識自己,但最終還是要回歸純粹。他說,王計兵的詩歌簡短而樸實,在追趕時間中形成,贊美小人物的微光,能讓人審視內心。
莊苓表達了他對王計兵詩歌的理解,他認為,王計兵的詩真誠而感人,讓人反思當下的創作傾向,且王計兵的詩中有鮮活的生活畫面,讓讀者能感受到詩人的真誠。他的詩中,尤以寫父母的部分最為感人。父母在世時,他就佳作頻出,而父母離世后,他內心的情感愈發濃烈,詩作中也更多地流露出悲憫情懷。
徐兆壽在總結環節說道,在當下這個時代,平凡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人產生共鳴,也希望有更多平凡的作家能堅持創作。
圖片:白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