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履職歸來,文藝界代表委員聚焦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真實、深度和人性,將永遠不可替代”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檔案等事業”。新的傳播格局下,如何激活文學的澎湃動能、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全國兩會日前在京勝利閉幕,履職歸來的文藝界代表委員們就此展開熱議。大家表示,在新的傳播生態中要更有定力,緊抓“出作品”這個根本,不斷提升文學的原創力;同時要強化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聯、轉化,借助新的傳播手段讓文學抵達更廣泛的受眾,不斷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守正創新,煥發文學新光彩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歐陽黔森說,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迅猛發展的新傳播格局下,面對讀者越來越“寶貴”的時間和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應該以創新為引領,以大眾參與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為保障,以理論評論為指導,以跨界融合為突破,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文學創作理念與形式要及時創新。積極吸收新思想、擁抱新技術,為文學注入新活力,保持文學的人文價值。要積極促進大眾參與和共享文學。通過各種渠道加強線上線下傳播互動,讓文學走進大眾生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到文學中來。加強文學人才隊伍建設,為作家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和發展平臺,讓他們能夠潛心創作。強化文學理論評論的助力作用,引導文學評論深入文藝現場,為文藝創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動文學跨界融合與發展,利用短視頻進行文學推廣,通過社交媒體加強作者與讀者的互動,為文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我們能夠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文學就一定能夠在新的傳播格局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作協主席尹學蕓談到,像很多傳統行業一樣,文學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文學會被科技手段取代的聲音不絕于耳。這讓她想起1989年10月,天津市作協為她舉行作品研討會,“一位作家在會上說,能寫的東西都讓我們寫完了,真替年輕人發愁。轉眼35年過去,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行業消失了,但文學還在”。她認為,新時代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提醒我們用新的思維去思考。新興產業的橫空出世不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傳播方式的便捷化、多元化,也更容易建構大眾新的審美趣味。文藝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并不是第一次,時代的發展需要文學能夠跟上節奏,也需要廣大作家一起努力,“守正創新永遠是對的”。
通過原創始終領先AI一個身位
全國政協委員、作家老藤認為,新的傳播格局對文學有著巨大影響,讀者分流、陣地失守的現象不容小覷。它倒逼文學必須走出象牙塔,走向城市的街巷、寫字樓、學校和廣闊的鄉村。“當然,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信心,外部環境的改變并不能阻擋和遮蔽文學的繁榮。作為精神食糧的生產者,只要人類在繁衍,作家就有生存的土壤。但AI介入文學創作后導致的模式化、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和審美取向的差異等,的確給文學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對此他談到,寫作者首先要提升文學的原創力,通過原創始終領先AI一個身位,不能跟著AI做重復勞動。原創的本質是發現和發明,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同時,還應該努力嘗試“跨界”“破圈”,許多深居書房的作家如今紛紛在直播間亮相,這是充分利用新傳播手段來爭取讀者、擴大影響的例子。此外,還要培育好文學刊物等文學園地,它們就像一方方綠洲,維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不被“沙化”。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文聯主席、作協主席東西表示,在新的傳播格局下,文學與影視等其他藝術形態關聯更加緊密,但他在寫作時不會特意去考慮影視改編的事。小說的探索精神永遠處于第一位,關鍵是要寫出故事的文學性與獨特性。另外,也要理性看待AI對寫作帶來的沖擊。AI擅長歸納、總結和模仿,它寫得“像”,但不等于寫得“好”,“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AI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像人類創作的好作品那樣打動我、驚艷我”。“也許AI留給我們的空間,恰恰就是這一點文學或文藝方面的創意。只要我們用心去體察世態人心,用皮膚去感受冷暖,用大腦去思考和想象,文學的獨特性和有效性就仍在我們手里。文學組織者要多發掘那些生長在曠野里、暫時還沒有被看見的創作者,因為好作品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
全國人大代表、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原社長徐錦庚說,在網絡時代、AI時代,無論是獲取信息還是分析數據,都變得越來越便捷。但作為報告文學寫作者,深入生活現場、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寫作者通過系統的走訪,深入挖掘事實真相,為公眾提供經過驗證的信息,這種基于證據的探索方式,能夠有效抵御虛假信息的侵蝕,幫助人們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中保持清晰的判斷。因此,在虛假信息和算法推薦泛濫的時代,調查研究通過嚴謹的方法和深入的挖掘,為公眾提供可靠的事實和真相,成為對抗“后真相”時代的重要力量。報告文學不僅是事實的陳述,還包含情感、思想和人文關懷,是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碰撞。AI可以生成流暢的文本,卻無法替代人類對復雜問題的洞察和批判性思考,無法替代人類在內容創作中的核心作用。
讓新時代文學的根扎向廣闊大地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協主席邵麗談到,文學創作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這就要求文學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廣袤的生活土壤中汲取創作養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奮斗故事、情感歷程,都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我們應將筆觸和鏡頭對準這些鮮活的人和事,創作出能夠引發群眾情感共鳴、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讓文學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滋養。要加強文學陣地建設,為文學創作營造良好氛圍。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讓文學更深入地扎向廣闊大地,讓更多人享受到文藝發展的成果。
全國政協委員、編劇王麗萍說,中國廣電“重溫經典”頻道播出了很多經典老劇,如電視劇《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家春秋》《茶館》等。觀看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文學的力量、經典的力量。在信息日趨碎片化的當下,經典劇目的重播能夠讓大家看到“娓娓道來講故事”的重要價值與意義,文學在其中又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經典文學作品也吸引著我們一讀再讀,從中得到有益滋養。她建議,當下還需要舉辦更多面對面的線下文學活動,線下閱讀交流可以讓讀者在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反觀自我、捕捉細膩情感。機器的閱讀永遠不能替代人類自身的閱讀,閱讀中勾勾畫畫的痕跡記錄著讀者思考意識的過程,夾入的書簽反映著讀者和書籍的情感聯結,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更多的線下交流活動去分享、碰撞、展現。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豐富實踐,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盡素材。作家藝術家要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書寫時代巨變,勇于守正創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昂揚的文學力量,推動文學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不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統稿:黃尚恩,參與采訪:李曉晨、王覓、黃尚恩、許瑩、羅建森、劉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