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子《名人題簽本》手稿
題簽本背后
文藝盛會與珍貴留存
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隆重召開,這是一場被戰爭分隔在各地的文藝工作者們的盛大聚會。當時37歲的鳳子,身兼作家、編輯、演員、記者多重身份,還參與了大會籌備工作。
籌委會發放的“代表紀念冊”,就像是一個特別的“記憶收集器”。會議期間,鳳子邀請大家在上面簽名、題詞,這些記錄占據了紀念冊的半壁江山,如今筆跡已歷經76年的歲月洗禮。這本紀念冊比手掌稍大些,15.5厘米長、12.5厘米寬。封皮上燙印著獨特的會徽,是毛澤東和魯迅的側面重疊頭像,毛前魯后,頭像上方有紅色飄帶(或系紅旗),綴著“1949”字樣,周圍環繞“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十五個字,還印著“一九四九年七月,北平”。冊子共有140張白道林紙,兩面都能書寫。
后來,它又記錄下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1985年第四次作代會、第四次劇代會以及重慶霧季藝術節紀念會等重要會議中眾多文藝界人士的留言、簽名和繪畫。最終,在珍藏45年且所有頁碼用完后,1994年5月30日,鳳子鄭重地將它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舒乙先生見證了這一時刻,并在最后一頁寫下對紀念冊價值的高度評價。
名人印記
星光璀璨的文藝陣容
翻開這本紀念冊,仿佛走進了一個文藝名人殿堂。有些簽名格外引人注目:
胡考畫的毛澤東速寫側面像旁,有毛澤東親自簽下的“毛澤東”三個大字。這可是鳳子在一次出國藝術團演出審查時的意外收獲。當時,毛澤東突然來到會場,鳳子鼓起勇氣拿著紀念冊上前,幸運地得到了這份珍貴的簽名。
周恩來留言“為建設人民藝術而努力!鳳子姊,周恩來。七.十六。”寥寥數語,卻飽含著他對文藝家的親切關懷和對文藝事業的殷切期望。
此外,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聶榮臻、郭沫若、茅盾、周揚等的簽名題字也在其中,星光熠熠。鳳子作為演員,在戲劇界頗有影響力,她曾飾演中國第一個陳白露,在1937年上海戲劇工作社排演的《日出》中表現出色,還赴日本演出,聲名遠揚。因此,紀念冊上也有許多戲劇界頂尖人物的痕跡,文學編輯家蘇予就留言稱她為“第一個陳白露,第一代影劇人” 。
藝術長廊
畫筆下的時代記憶
美術界的朋友們也在紀念冊上留下了精彩的作品。趙望云畫了小歌劇人像,陳秋草、吳作人繪制了晚會會場素描,方成、鐘靈創作了國際時事諷刺畫,汪刃鋒有自畫像,邵宇畫了梅,張悟真畫了松等等。
吳作人的那幅舞臺速寫很有意思,舞臺上空無一人,觀眾席卻坐滿了人,據說其中一個打瞌睡的側影就是鳳子,旁邊還標注著“七月二十五日從四點鐘等到七點鐘”,生動展現了當時演出組織經驗不足的情況。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上出現的松、梅畫作,則反映出文藝工作者們歷經磨難后依然壯志在胸。劇作家吳祖光的留言講述了在團泊洼干校的有趣經歷,讓我們看到了文藝家們生活中的另一面。
題字背后
人民文藝思想的傳承
冰心先生在1992年7月7日,鳳子和丈夫沙博理去看望她時,在紀念冊上題寫“天下誰人不識君!”并注明鳳子是第一個采訪她的女記者,這是對鳳子的高度肯定,也體現出對女性文藝工作者的支持。
第一次文代會時的題字是紀念冊的重頭戲。羅烽、白朗夫婦題的“在毛澤東的文藝旗幟下共同努力前進”,體現出當時文藝工作者們的共同信念。鳳子的老師洪深和趙景深的題字,與毛澤東“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的題詞相呼應,展現了“先生”和“學生”之間的辯證關系,揭示了文藝工作者與群眾之間雙向互動啟蒙的重要性。
在現代文學館40年館慶之際,這本鳳子的簽名紀念冊,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性文藝思想的力量,領略到眾多文藝前輩的風采。希望大家能從這本紀念冊的故事中,汲取文藝傳承與發展的力量,也期待更多朋友走進現代文學館,去發現那些藏在文物背后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