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孟昭旺:董村見聞錄
    來源:《作家通訊》2024年12期 | 孟昭旺  2025年03月19日08:13

    【欄目語】

    2024年,《作家通訊》全新改版,推出新欄目“扎根筆記”,邀請在基層一線工作、駐點、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學工作者分享他們對于廣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觀察與體悟,展現新時代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向人民學習”的精神風貌。

    董村見聞錄

    ■孟昭旺

    今年6月,我的首部長篇小說《北鄉謠》入選中國作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我把定點深入生活的地點選在了我的家鄉——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董村。此前,我發表的一些中短篇小說,也常以董村為背景。董村于我而言,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存在,更是承載著深厚情感與心靈寄托之所在。這次計劃創作的《北鄉謠》篇幅達40萬字,是一部大部頭作品,我力求借這部作品全景式展現改革開放初期北方農村的風貌。這部作品的時間跨度不大,涵蓋婚俗、喪葬、集貿、生育、耕種、養殖、服飾、方言、交通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我原有的生活經驗已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敘事框架,急需補充生活的“養料”。項目獲批后,我數次返鄉,沉下心來,深入生活,汲取養分,向父老鄉親虛心求教,搜集到許多寶貴素材。

    與老孫談村史

    董村原是鄉政府駐地,以十字街為界,分東西南北四街。1995年前后,擴鄉并鎮,董村劃歸寨子鎮。家住北街小石橋頭的老孫,年逾七旬,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看起來其貌不揚,早年讀過書,能識文斷字。他當過生產隊會計,也當過民調主任,是個有文化、腦子活、點子多的人。去年秋后,他在橋頭開了家馃子鋪,一早一晚,炸馃子賣。他炸馃子,用的是老手藝,用堿發面,柴火鍋燒油,炸出的馃子勁道,香而不膩。

    父親愛吃老孫家的馃子,清早,我去買。老孫一邊抻面、切面,一邊與我攀談。他說:“聽說你在省城搞寫作,寫的都是咱董村的事兒?”我說:“確實寫過一些。”他便來了興致,說:“我考考你,你知道咱董村叫啥名不?”沒等我回答,他便搶先說,“老輩子叫四合廟、高樂城。原先還有個大牌樓。” 說罷,揚起手臂,指向遠處,“大概就是那個地界。”四合廟跟高樂城我是知道的,大牌樓卻沒聽說過。他見我有些遲疑,便滔滔不絕地說起董村村史來,從高樂城說到思鄉城,從“九雞夢”的故事說到“狀元墳”的傳說。說20世紀初期,董村商業發達,往來客商云集于此,便有了“二抓雞”燒雞、“王小眼”冰糖葫蘆、宣記木匠鋪、李家澡堂子、莊記茶館、王三爺棺材鋪、徐記杠簽子饅頭、孫麻爺羊油干碗蠟等。說起這些,老孫如數家珍,眼里閃爍著光芒。稱了馃子,我從包里拿出新出版的小說集送給他,說:“這里頭,都是寫咱董村的故事。”老孫略顯驚詫,接過書,連聲說:“好啊,好啊。”說罷,開心地笑起來。

    村里有了“保潔員”

    問題是,我們時刻身處現實生活當中,到底怎樣才算“深入生活”呢?回村之后的我,也變得猶豫、困惑起來,一時竟無從下手。我琢磨著,不妨來個逆向思維,先搞清楚什么不算“深入生活”,把不屬于“深入生活”的情況剔除掉,剩下的,應該就離真正的“深入生活”不遠了。答案并不難想,成天悶在家里,肯定算不上“深入生活”。思慮良久,我決定先得讓自己“動”起來。

    第二天,我開車載著父親,前往村子最東邊那片地里去看玉米。在大隊部門前的官道上,我們遇見了福爺。福爺跟父親是老伙計,年輕時他倆一起挑河、逮鵓鴣、打野兔。兩家又是地鄰,每逢施肥、耕地、收麥子這類農活,一家忙完了,便主動到另一家幫忙,多年的交情就這么延續了下來。

    福爺前幾年得了血栓,在縣醫院住了十幾天,雖說保住了命,卻落下后遺癥,走路腿腳不太利索,再也干不了重活了。如今的福爺,騎著一輛電動三輪車,身穿橘黃色馬甲,胸前印著兩個醒目的大字——保潔。瞧他的樣子,精神狀態極佳,說話時聲如洪鐘,臉上洋溢著光彩,滿滿都是自豪。彼此打過招呼后,我載著父親繼續前行。

    路上,我問父親:“福爺在村里當保潔員,一個月能掙多少錢?”父親答道:“一個月800元呢,在農村,有這么一份穩定收入,活兒又不累,還給發服裝,算是挺不錯的差事了。”我接著問:“這錢是哪兒給發呀?”父親說:“縣里統一開支,每月到日子就發錢。自從村里有了保潔員,大街上再沒人亂扔亂倒了,村子比以前干凈了不少。”這么說著,路上又陸續瞧見兩個保潔員,同樣騎著電動三輪車,穿著橘黃色工作服,在車窗前一閃而過。那一刻,我對“生活”二字,似乎有了些許真切的感觸。

    收玉米

    在農村,大部分“生活”和田間的勞作連在一起。深入生活,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就是到田間地頭,體驗耕耘、播種、收獲的過程,體會其中的艱辛與喜悅。我家如今攏共四畝三分地,分成兩塊,一塊在“東天邊”,一塊在“狀元墳”,都種了玉米。金秋十月,玉米已經干包,玉米粒壯到頂尖,露出金黃的顆粒,珍珠一樣,到了該收的火候。如今,村里有了大型聯合收割機,再不用人力,戶主只需在一旁抽煙喝茶,玉米連收帶運,不消一頓飯的工夫,全部搞定。

    我們正吃早飯,二叔騎車來通知父親,國財的收割機收到“狀元墳”一片了,眼見就能排上。父親聽聞后,撂下筷子,披衣跟二叔出門去。我也想跟著去看看,母親說:“這有嘛好看的?想看,吃完飯再去。”吃完飯,收拾好碗筷,打了幾個電話,回了幾條微信,正準備出門,卻見父親從外面進來。我問他:“排上咱家沒?”父親說:“早收完啦,直接拉到收糧點。瞧,錢都拿回來了!”

    要知道,早些年,收玉米可是件大事,男女老少齊上陣,男人倒玉米秸,婦女剝玉米,還要裝車、卸車,少說要忙個三五天,累得腰酸背疼。不知不覺中,農村的生活漸漸變了模樣,再不用起早貪黑、汗流浹背……

    新式“大喇叭”

    清早,村里的大喇叭發布廣播:“南皮縣氣象臺2024年10月3日發布天氣預報——”女播音員語音標準,聲音溫和。廣播喇叭播天氣預報,倒是頭回聽到。父親說:“這是縣里統一安裝的農村大喇叭,每天不定時播報。”我問:“都報什么信息?”父親說:“國家大事、科技信息、天氣預報、詐騙防范、文明祭祀、鄉規鄉約,嘛都有。”

    大喇叭是村里非常重要的物件。早年間,通知村干部開會、出門在外的親友來信、催促晚歸孩子回家、尋找丟失的鐵锨草帽鑰匙雞鴨,全要到大喇叭上喊一喊。我問:“現如今,丟了東西,還要往大喇叭喊不?”姐接過話茬兒說:“有群,微信群。”說罷,把我拉進董村的微信群,群名叫“董村學習強國二群”。姐說:“我在一群,你在二群。村里有什么事,耽誤不了。這可比大喇叭好用。”的確,相比之下,大喇叭顯得太費事,人要跑到大隊部,還要找專門管大喇叭的老馮,老馮不在,事便耽擱下來。微信群更便捷、更及時,手機放在身邊,拿起來就用,大事小情都能在微信群喊一嗓子。

    果然,接下來的幾天,微信群里新消息不斷:繳納養老保險、申請生活補貼、孩子打疫苗、某公司搞活動、新開樓盤大促銷……五花八門。到開飯前后,十字街的各種營生——蒸包子、烙大餅、壇子雞、涼拌菜都往群里發照片、發視頻,供大伙挑選。帶著鄉音的吆喝聲,配上生動的圖片視頻,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那一刻,我心里升起一陣溫馨的暖意,我想,深入生活,不就是要融入這濃濃的人間煙火之中嗎?

    體檢記

    這天,天氣晴朗,董村微信群里發布信息,組織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到鄉衛生院免費體檢。我問母親:“這政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母親說:“有好幾年了,之前大伙兒嫌麻煩,不樂意去。后來,想了個辦法,誰去體檢,就能免費領禮品。”我問:“都是什么樣的禮品?”母親說:“有時候是雞蛋,有時候是衛生紙,最近幾次都是塑料盆。”我才注意到,灶臺一角摞滿了塑料盆,紅的黃的綠的,五顏六色,想必都是體驗時領回來的。

    清早,我開車拉著父親跟母親早早來到衛生院。院子里早已排起長隊,都是村里上年紀的老人。他們互相說笑著,有人去抽血,有人去拍CT,有人去量血壓。有熟識的長輩見了我,互相打招呼。退休賦閑的老校長,剛做完心電圖,我問他:“身體怎么樣?”他說:“都好,除了有點血脂稠、血壓高。”我問他:“校長,您今年有六十幾歲?”他笑著說:“過完年七十五嘍。”我稱贊他:“可不像,看著也就六十多歲。”校長說:“現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舒坦,活個七八十歲不算嘛。”

    文學作品中的生活,源于現實的生活。如今富足美好的農村生活,蒸騰著熱氣,充滿著喜氣,這樣鮮活的生活,也必將以文學的形式,被記錄、被書寫、被銘記。

    農村的超市

    西街口開了家超市,規模不小,這在農村是件新鮮事。這天,我領著小歌去逛超市,超市門前的空地上停滿各式車輛。顧客從門口進進出出,個個喜氣洋洋。進到超市里,發現這里竟與省城超市無異。商品品種齊全,分門別類擺在貨架上:有生鮮、有食品、有干貨、有護理用品、有文化用品,林林總總,琳瑯滿目。小歌7歲,活潑好動,在門口推上購物車,左瞧右看,興奮不已。邊走邊選商品,他選了奧利奧、喜之郎果凍、香飄飄奶茶和一個“奧特曼”玩具。選完后,他開心地喊:“哇,今天又是個大豐收!”

    我像小歌這么大的時候,董村物資匱乏,很難買到像樣的物品,倒是有些傍名牌的“山寨”貨,“鴕島”墨水、“雷碧”汽水都有。

    結賬時,意外發現表妹家的大女兒春燕在超市做收銀員。她原本在省城讀大專的,怎么會突然出現在超市呢?一問才知道,學校正組織畢業生實習,她學會計,沒在省城找單位,便在這家超市兼職,掙來的錢,準備買一部心儀已久的手機。我由衷地祝福她,也相信這只春天的燕子,一定會沐浴著和煦的春風,飛得更遠,飛得更高。

    跳舞記

    吃過晚飯,我正在看手機。村西的德龍嬸子推門進來,問大隊部門口的汽車是不是我的,讓我把車挪一挪,她們要在廣場上跳舞。我忙拿了車鑰匙,跟隨德龍嬸子出門,把車停到另一偏僻處。廣場上已經響起音樂,是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伴隨著節奏感極強的樂曲,大家歡樂地跳起舞來。

    細問才知道,教中學音樂課的侯老師退休后,回村居住,專門購置了音響設備,利用業余時間,教村里的婦女跳舞。剛開始時,人們放不開,人少,漸漸地,隊伍越來越大,發展到現在,老老少少,竟有三四十人之多。舞蹈隊伍中,我意外地發現了三大娘的身影,她就住在我家斜對門,從小看著我長大,我對她再熟悉不過。想當初,她可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多么保守而靦腆的人啊。她也看見了我,主動停下來,跟我打招呼,問我什么時候回來的,是全家都回來,還是自己回來的?我一一答了。說罷,她重新加入跳舞的隊伍中,伴隨音樂,舞動起來。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腳下的土地已經變成一片嶄新的土地,眼前的農村已經變成嶄新的農村。我的鄉親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成為嶄新的人。

    老席新售

    我們董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吃食——孫家老席。孫家老席是清朝年間,宮廷御廚嫡傳,歷經六代傳承,名氣越來越大。孫家老席,以傳統扣碗為主,分“四頂六”(四個大件、六個壓桌碗)或“二頂八”(兩個大件、八個壓桌碗):有紅燒肉、黃面雞、清水丸子、紅燒魚、芙蓉雞、酥肉、紅肉、白肉、紅燒丸子、咸鲅魚。小時候,凡遇有婚宴,也是上蒸碗,印象中必上兩道“硬菜”,一個汆丸子,一個芙蓉雞。菜一上桌,必然是一頓哄搶,瞬間盤光碟凈。

    那天,我特意去十字街的孫家飯店,點一桌“八大碗”。到飯店門口時,見路旁早已停滿汽車。吃飯的客人,有鄉鎮的,有縣城的,更有鄰縣不遠百里、驅車前來嘗嘗鮮的。我見一旁有真空包裝的蒸碗,工作人員正在打包,便問老板:“這是要往外郵寄?”老板說:“這幾年,學著在網上銷售。賣得挺好,跟到店的銷售量不相上下。”我說:“咱這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老板說:“聽說你在省城寫文章,有機會給咱的老席打打廣告哈。”我說:“一定一定。”

    熱氣騰騰的蒸碗裝進提籃,我的思緒又回到年少時那熱鬧喜慶的時光。美食勾連著我們童年的美好記憶,也寄托著出門在外的游子們說不盡、剪不斷的鄉愁。

    這段時期的“定點深入生活”,讓我感觸頗多。在我看來,對于一名寫作者來說,只有把文學的根脈深深扎進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不斷汲取養分,創作出的作品才會有生命、有力量。未來的日子里,我也會繼續誠實生活、扎實寫作,寫好我的家鄉“董村”,用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回饋給我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

    国外AV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成a人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多人p群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99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九九久福利精品视频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在线观看自拍少妇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 精品九九久久国内精品|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日韩深夜福利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