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生活饋我無盡藏
【欄目語】
2024年,《作家通訊》全新改版,推出新欄目“扎根筆記”,邀請在基層一線工作、駐點、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學工作者分享他們對于廣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觀察與體悟,展現新時代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向人民學習”的精神風貌。
生活饋我無盡藏
■雖然
眾所周知,教育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關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長,也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理應成為文學發揮作用的空間。然而,以教育為題材、反映當下教育生態的現實主義作品卻較為稀缺。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數作家對當下校園生活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則與教育分工日益細化,地域性差異和個體性差異愈發顯著有關。要想寫好教育題材的作品,必須深入生活、扎根校園。生活廣博厚重,其豐美汁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2022 年冬天,我寫了一部教育題材的長篇小說《小如意》(后改名為《高考小史記》),即是在這個領域深耕細作的收獲。這部長篇小說也入選了2023年度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
一
我深入生活的地點是石家莊實驗中學,這所學校的前身為河北無極師范學校,1979年建校。當初選校址時不知為何沒選在無極縣城,卻選在城北王家莊附近。當年這所學校很了不起,只有初中的尖子生才能考進來,多少人一戰不成二戰,二戰不成三戰,只為考入這所學校,一朝考上,等于魚躍龍門,羨煞旁人。
2001年,這所學校由中等師范類院校轉制成高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師資。原班人馬中的年輕老師還好說,上點歲數的則要從頭學起,攻克高中課程,年齡大的教師把這叫作“老馬學跳”。實在攻克不了的教師只能轉崗,或去后勤或干教輔,同時招聘外地老師來“共襄大業”。一線老師自然沒人愿去后勤,誰也不肯扔掉專業,于是大家只能埋頭苦學苦練。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開始進行業務考試,組織各科老師在規定時間內做高考試卷,考完分次公布。在多年的考試中,50多歲教化學的武老師從來都是滿分,只有一次是98分——這是他喝了酒之后考的,丟了2分。外地的老師是唐校長輾轉于各地高招會游說來的,他對這些年輕人說:“學校在石家莊?!比藗儽愫灹撕贤蟮綍r坐車到石家莊,卻找不見這所學校。一路打聽著向郊區尋,一走就是100多里地。到了無極縣城,以為就在城內了,卻依然沒有。又打聽,才知還得出城向北走。當時正在修路,路面坑洼不平,他們帶著行李租了蹦蹦車,顛顛簸簸4里地,終于到達目的地。那時他們深刻領悟到這種電動小三輪何以稱作“蹦蹦車”,實在是會讓人在車上坐著也蹦個不停。好在做老師的人都本分,既來之則安之,年輕的老師們逐漸成了學校的新鮮血液。因頭一批來的女老師多,為留住她們,第二年唐校長又下狠功夫招來了一批男老師,內部消化,解決了多數人的婚戀問題。若要問他們何以就這么暈乎乎跟著唐校長來了,答曰:看他長得儒雅可親,沒想到會“騙”我們。
另一大難題就是招生。那幾年地區師范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突然搖身一變成了高中,家長們當然不會買賬,怕耽誤了孩子。第一屆高中招生時,求爺爺告奶奶招來了兩個班,多是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反正也念不起書,有個學校肯免3年學費,這種好事哪里去找?于是家長把孩子交給了招生老師。即便這樣招生也難。那一年我還沒來應聘,據參加第一屆招生的同事說,他們全地區各縣去跑,知道家境好的不肯來,就專挑貧困學生,許以各種優惠,好話說盡舌頭磨破,終于招夠100人。在平山縣招生時,還從山路上撿了個學生。這個學生本是去縣里中學報名的,走累了正在路邊坐著。招生老師見他可憐,有意載他一程。上車后大家說起話來,得知這個學生家境貧困,老師們便鼓動他過來了。全校教職工“磨刀霍霍”,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志氣。盡管這屆學生入學時的成績與縣里其他學校持平,也許還低于各縣一中,可3年后愣是一飛沖天,打響了頭一炮。
招第二屆學生時,一位姓張的書記自告奮勇要開著新買的車去山區,兩個搭車的同事自然高興,去年招生是坐公交,不通公交的地方只能坐小三輪,這回有了私家車,可得享受享受。但讓他們莫名其妙的是,車上放了塊大石頭。沒想到進入山區,這塊大石頭派上了用場。原來張書記還不大會控制離合器,這是他頭一回出遠門。逢到上坡,他的車便要打滑,得讓同事抱著石頭趕快下去墊住后輪。下坡時情況更危險,他的雙腳不停地操作,踩急了車就會熄火,一旦熄火又得讓人抱著石頭趕緊下去墊住前輪。兩位同事被他嚇出一身冷汗,才知道坐免費車的代價有點大,不敢坐了。張書記再三保證,他們才又坐了上去。這一路驚心動魄,好歹完成招生任務,平安回來了。去外縣招生不過三五天,而學校所在地無極縣的戰線則拉得較長,自從轉制,縣一中平白多出個競爭對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于是兩所學校展開拉鋸戰,縣一中的老師們也下鄉了。同一個學生你招我也招,你方唱罷我登場,力陳己方優勢。市里新辦的私立學校也把手伸了過來,他們直接用錢砸那些高分的學生。話不多說,直接給錢,哐的一萬塊錢往桌上一放就問:“來不?”不來就再哐地又放一萬。眼看這錢一萬一萬往上摞,結局可想而知。直到新學期開始,學生入了學,招生才算結束。
隨后幾年的招生競爭更激烈,局面也越來越亂。幾個男老師甚至挨了打,招生成了地下工作,不敢住在固定地方,必要時還得啟用往屆的學生家長做掩護。這些經歷我都寫進了中篇小說《大招生》。每到開會,當時的一把手李校長都一再強調要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強調學校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每個人都要爭做“拼命三郎”。2005年形勢好轉,一不小心多招了200個學生,教師不夠,宿舍不夠,李校長一急,腦血管出了問題,緊急送往醫院,出院之后辦了病退。這一年之后,招生還算順風順水。好學校的基礎是好學生,沒有好學生做種子,學校也出不了成績。重點中學之所以是重點,基本上得益于教育資源的豐厚,越豐厚越能吸引高分學生……越有高分學生高考便越出成績,能吸引更多學生,如此形成良性循環之后,某些地方便把教育辦成了龐大的產業,拉動了當地經濟,創造了一方神話。其實這種龐大的教育集團對當地的教育生態損害很大,尖子生被它拔個干凈,搞得其他學校難以翻身。
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招生情況,若不深入一線積極參與,在寫作中涉及此類問題恐怕也只能隔靴搔癢?!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正是“深入生活”的意義所在。
二
我在創作中始終思考如何務實地在現有的教育環境、教育條件的基礎上,以教育者的人文情懷,以“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代入感,以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觀察和書寫校園生活,也試圖提出克服焦慮、面向高考的可行性方案。我力求以貼切細膩的描寫,表現教育者的人文情懷,從而協調短期目標和長期育人之間的關系。而這些,正是我在教育領域深扎之后的思考所得。
很長一段時期,教育行業“卷”得很,好了還要再好,優了還要再優,已是登峰還要再創高峰。有時我也想:這么拼命是為了什么?一本率已是百分之百,又要比拼重點大學的錄取率,重點率到了某一水平,又要比考上清華北大的有多少,這比來比去何時是了?俗話說:“鞭子打的是快?!保闶侵攸c中學,升學率不能下滑,也不能原地踏步,必須一直攀登。一旦升學率下降,家長就會失望,就會把孩子送到別的學校去了。沒了學生,老師們該怎么辦呢?當然,問題不在于這些,而在于社會在快速發展和變遷過程中,教育領域產生的陣痛。比如沒“雙減”前,連幼兒園的小孩都抱怨作業多,比如家長嫌老師分派的任務重,學生則怨恨假期沒歇夠就開學……
我對這個行業更深的領悟是在2014年至2017年,這是我最煎熬的3年。起因是我的女兒上了高中,開始了長達3年的叛逆期。我重新審視自己,我也曾和許多家長一樣,認為考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我是1981年上的小學,說實話那時真正重視教育的家長并不多,大多數孩子野生野長,常有同學念著念著不來了,也不向老師打招呼就不見了,我們也習以為常。這些學生極少是因家里窮念不起書,而是他們覺得念書沒意思,寧可閑在家里;家長也不強求,隨他們的意。于是留在學校的便是有上學意愿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肯“主動學習”的。老師教著也省心,學生學著也上勁。這樣刷掉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大浪淘沙似的。到了高中,用我們那時班主任的話說就是“能上高中的都是學生中的偉大者”,能參加高考的是“偉大之中的尤其偉大者”,這樣的學生還用得著老師督促嗎?不待揚鞭自奮蹄,爭著學比著學,即便高考失利,也要復讀一年期盼東山再起。那時候的家長供孩子念書只管提供學費、書費和餐費,現在呢?學費、書費、餐費是小意思,擇校費、補課費驚人,饒這樣還有學生鬧騰,動不動要休學,急得家長呼天搶地。
那時還有一種情況,學校的名氣大了之后,每到招生季,校長和副校長們就東躲西藏。找他們的家長不知有多少,找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往這里送,當然都是分數不夠想擇校的。有一年,兩個家長費了很大力氣也沒辦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開學時連行李帶孩子一齊卸在副校長家里,扔下就走了,揚言辦不成就絕交。此事后來不知如何,總之副校長上了大火,生了大氣。直到省里不讓擇校之后,這種情況才見好轉。有的擇校生根本跟不上課程進度,可家長認為,讓孩子來這兒就是希望能得到學校的嚴格管理,在這學上幾年還能落些好人脈。
在我看來,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走“高考上大學”這條路,我想如果他換一條跑道去讀職中,也許未來也能干得很好。有的學生想念文科,家長不干,非讓念理科,于是爭來斗去,最終從了家長,苦了學生。有一年,有個愛好播音的男生想學文科,家長不許,他不敢和家長硬來,讓班主任勸他家長。班主任勸了又勸,家長才允了,把等在辦公室外的兒子叫進來,家長訓話道:“看你有沒有吃文科這碗飯的命了,以后是好是壞不要怨我,我盡到心了?!边@才讓兒子念了文科。
前幾年,職業中學的學生很少。那時候還能擇校,家長們優先考慮重點中學,其次考慮縣一中,縣一中去不成就去二中,二中也去不成才考慮職中。所以這所學校前些年門可羅雀,學生少得可憐,據說學生人數與老師人數相等。自從不讓擇校,學生才多了起來。地方不夠用,還借了一處空校舍。但學校的辦學模式越來越高中化,據說要趕超縣二中。家長們還就認這個,希望孩子能從這里起步考個好大學。
每當有煎熬的家長向我痛斥學生的種種不是時,我在理論上總能說得一套一套的,也的確能勸得他們暫時釋懷。然而,當我的女兒想要放棄學業時,我才發現那些理論在自己身上根本不頂用。我和她先是陷入冷戰,接著又爆發熱戰,熱戰過后再度冷戰,最長的一次,我們整整一個月都沒有說話。
有一位同事曾現身說法,她的孩子在高中時想學文科,可她不同意,孩子無奈只好選擇理科。雖然高考成績還不錯,大學也順利讀完,但孩子心中的結始終未解,打算畢業后重拾當初的理想,報考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此時孩子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同事的反對毫無效果,只能徒呼奈何。痛定思痛后,同事感慨地說:“早知如此,我當初絕對不會干涉她選科,你看這繞了多大的圈子啊!”有了這樣的經歷,我也重新思考,最終決定讓女兒去學美術。從那以后,我不再輕易給家長們支招,除了勸告他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外,我不會再輕易干涉別人家的“內政”。曾經我還自以為是,覺得自己能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在學生面前說一不二,有時還會在家長面前發表一些強硬的觀點。但現在,我變得小心翼翼,深知自己其實并沒有那么厲害,不敢再表現出那種盲目的自信。畢竟,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會憑本能去探索、去嘗試,試圖突破常規,追尋自己的人生軌跡。這個過程中,外力很難阻攔,即便強行攔住,最終的結果是好是壞,也實在難以預料。
三
我的長篇小說《小如意》采用了兩條線索分頭敘述的結構:一條以觀察、陪伴女兒成長的媽媽的視角,講述女兒從學習落后轉軌學藝術,直至最后順利升入大學的過程;另一條以管理、陪伴高考生成長的班主任的視角,講述住宿生在備戰高考過程中面臨的心理、生理及人際關系的變化 。前一條線索,既可以看作家長和孩子在初高中階段,于斗智斗勇中相互體諒、相互適應、共同成長的 “小歷史”,也可以看作家庭在教育系統聯動中,不斷面對問題、化解難題的“蛻變史”;而后一條線索,則以更多的個案、更豐富多元的故事和人性展現,關注不同家庭背景的青春期學生,描繪他們半是孩子半是成人的特殊心理狀態,書寫學校在教育系統聯動中與孩子互動時,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 “日常史”。這部小說動用了我深入生活多年積累的素材。其實早在10年前,我就想寫這樣一部長篇,但嘗試后發現難以駕馭,或者說沒有足夠的故事和細節來支撐,無法完成。經過七八年的扎根生活,積累了足夠多的素材,我才終于得償所愿。
所謂教育,顯然不只是高考指揮棒下追逐高分的奔赴,也不只是求職就業實用性目標之下的工具化思維體現,而更應當是青春期成長過程中愛的播撒,是人與人之間溫暖的良性互動。古人曾感慨 “得經師易,得人師難” ,時至今日,這種感慨依然適用。作為教育者,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且以愛為本,方能走進學生的內心。通過同教師和家長的頻繁接觸,我獲得了很多啟迪,深知這部小說不僅要展現善良和愛在日常表達中的艱難曲折,還要展現其中孕育的樂觀與光明,這才是這部成長小說的高光之處。
這些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導致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有的在高中階段就已爆發,有的熬過了高中,進入大學后卻患上了抑郁癥。究其根源,還是在高中階段埋下了隱患。面對問題學生,最痛苦、最煎熬的莫過于家長。本是懷揣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沒料到中途出了意外,一腔熱忱化作冰冷現實,然而又不能輕言放棄,只能咬緊牙關,守護著孩子繼續前行。見多了這類事情,我對家長們的堅韌真是佩服至極 。
這所學校曾有幾年允許退休教師將家屬樓的房子租出去,于是每年都有家長來家屬樓租房子陪讀。為了免去孩子這二三百米的奔波路程,他們一日三餐準時送到教室外,看著孩子吃完后再拎著保溫桶回家。有一位頭發半白的女家長,常在絲瓜架下殺雞殺魚,手法十分利落,她家飄出的香氣常彌漫整個院子。她是專門請假來陪孩子的,一請就是半年,半年之后再去續假。還有一位家長,同樣是一日三餐悉心伺候,夜里還要盯著兒子。一天深夜,娘倆發生了激烈爭吵,又是叫嚷又是摔東西。原來是兒子半夜偷偷玩手機,被她從鎖孔里發現了,她踹開門,搶過手機摔在地上。這事氣得她肝疼,但為了不影響兒子學習,第二天清早,她依然準時起床做飯,匆匆忙忙地送過去。甚至還有奶奶過來陪讀的,為了吃得放心,在樓后開辟了菜園種菜。至于那些800元一盒的“忘不了”之類的保健品就更不用說了。聽說吸氧能增強記憶力,有個家長在高考前專門帶著孩子去醫院吸氧……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俗話說“河里無魚市上見”,如果不深入生活,你根本想象不到問題學生的家長有多艱難。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說這種特殊性是暫時的,卻最能折射出家長的辛苦。
有個男生不愛說話,也不愛和老師交流,上課突然異樣起來,總是含情脈脈地偷看老師們,看得眾人莫名其妙。后來他便想到班主任家里吃飯,還要約3個同學過去打撲克。他說餐廳的飯吃不下去,大師傅沖他飯盆里吐口水甩鼻涕,班主任隨他前往餐廳,并未發現他所描述的情況。不久又說同學們欺負他,說得像真的一樣,但經調查又是子虛烏有。于是班主任聯系家長,家長對此表示懷疑,班主任又聯系了其家中一位在教育局工作的親戚,親戚聽罷立刻讓家長把孩子領回,抓緊時間去看病。還有個學習很好的女生,忽然有一天出現幻聽,說是全班同學都在罵她。班主任苦苦調查,得知是她想象中有個男生向她表白,她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拒絕了對方,但拒絕之后又十分后悔,覺得自己夠傻,于是在想象中覺得別人都在罵她很傻,青春期的萌動在她身上就這么曲曲折折地表現了出來。
有位親戚有段時間曾頻繁來找我談心。她兒子上高中后,特別不讓人省心,她滿心悲苦,無處宣泄,便來找我傾訴。我引經據典,開導她一兩個小時,她心情便舒暢許多,不再氣悶,回去后能安穩地睡上幾天。然而,一兩個月后,她又回來了。說實話,我實在想不出新的勸慰之詞,只能翻來覆去說些車轱轆話,可她依舊聽得津津有味。她并不在意我說的話是否陳舊,關鍵是傾訴之后能得到我的安慰,而我的安慰就如同她熬過艱難時刻的良藥 。她也曾佯裝生病,想以此引起兒子重視,沒想到兒子一眼識破,冷冷說道:“少來這套,不會裝就別裝!”這話深深刺痛了她,后來真把她氣得心口疼,發作時直接摔倒在地,兒子這才害怕起來。好不容易熬到孩子高中畢業,可他考得并不理想,打算復讀。這位親戚原本只盼著孩子能隨便考上個大學,只要能離開自己眼前就行??纱藭r,她好了傷疤忘了疼,再度燃起斗志,決心與兒子并肩作戰,期望通過這一年的復讀,為兒子的后半生搏出幸福前景 。
行業內的人要寫好行業生活并非易事,絕非理所當然就能做到。唯有認真觀察、處處留意,才有可能創作出鮮活生動的作品。實際上,在這所學校扎根得越深,我越覺得自己對很多東西還不夠了解。且不說那3000余名學生和200多位教職工,即便是每日散步其間的校園,仍有一些角落我從未涉足。那天,我不經意間走到學校的最東邊,接著順著小路向北走,竟看到靠著北墻生長的一片洋姜花。我似乎已經很多年沒見過洋姜了,最早的記憶還停留在童年時期,那時看到一片洋姜在矮墻上搖曳著它們嬌黃的花朵,沒想到如今在這里又得以重逢。
這占地140畝的學校,不知還隱匿著多少景致與故事,靜靜地等待我去發現。雖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給人的感受想必還是大不相同的。如此看來,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更多的精彩還將等待著被發現,等待著進入文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