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寫詩:低于創造高于平庸
有媒體報道,被譽為詩歌第一刊的《詩刊》,其副主編在朋友圈發布“告詩人”聲明,對AI詩歌投稿發出警告。無獨有偶,創刊20年的詩歌刊物《青春詩刊》也在官方微信號發文,公布了部分用AI寫作的投稿者,并表示將建立黑名單機制拒絕此類投稿者。
AI寫詩與人類寫詩,孰優孰劣?筆者分別將這個問題拋向了一位詩人朋友和DeepSeek。
詩人的回答很簡潔,也很自信:AI寫詩,將像上漲的海平面,把人類逼到一個個藝術的孤島上,只有在山頂上的人才能活下來。
DeepSeek的回答,則十分周全:AI寫詩與人類詩人的創作在多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兩者各有優劣,無法簡單斷言孰優孰劣。AI的優勢在于數據驅動,通過學習海量詩歌文本,能快速模仿不同風格,甚至進行融合跨時代、跨文化的表達,并能生成反常規的詞語組合,打破語法慣例,帶來意外的新鮮感,幾分鐘內生成數百首詩歌的速度將遠超過人類速度。而高質量的人類創作的優勢在于有著明確的情感動機和精準的語言控制力,其情感“在場”性、對文化背景的深切把握是無法經歷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的AI不能比擬的。
詩歌,是語言的舞蹈,也是情感的煉金術,考驗的是詩人的想象力、意境、思想深度和文字表達,承載著文明的集體記憶與個體覺醒——
“玫瑰是紅的,紫羅蘭是藍的,糖是甜的,你也是”,辛波絲卡的詩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喜悅,打通了私人化表達的空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詩不僅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與志向;“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狄金森的詩句道盡欲望與存在的悖論……最優秀的詩歌能帶來個體瞬間的震顫,無論是愛、孤獨、絕望、狂喜,都提煉成跨越時空的普遍經驗。而目前的AI詩作,即便乍一看像模像樣,但都只是人類規則下文字的游戲。
真正的藝術創作,不是集大成而是擇優,是從0到1、從無到有。隨著AI不斷進化,我們也許會看到,很多詩人都將敗給AI,因為AI有著比一般人強大得多的數據庫和算力。但這兩者,也永遠無法涵蓋有創造力的詩人包括藝術家的“下一個”作品。而所謂“下一個”作品,就是人類還沒有寫出來的“杰作”。只有等“下一個”作品出現之后,才會進入AI數據庫和算力。換句話說,看似新穎的AI詩歌,本質只是語料的重新排列,永遠無法追問“為何寫詩”,其創作永遠在人類設定的框架內,也無法主動打破規則。這就是AI可以打敗大多數平庸者,卻無法打敗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