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圖往事》:歷史記憶的文化書寫
位于中國西北邊陲的塔城地區,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走廊,巴克圖口岸更是具有超過兩個世紀通商歷史的重要商埠。盡管其歷史鮮為人知,但作為西部重鎮,在新疆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巴克圖往事》主題深刻而宏大,通過民國時期塔城地區3個家族繁衍生息的故事,展現了歷史變遷和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生動演繹了各族人民在內憂外患的時代動蕩中,為爭取獨立自主、民主和平的幸福生活而奮起抗爭的故事,展現了樂觀積極、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每個渺小的個體都與國家命運緊密交織。整體故事鏈以孔、吳、牛三家兩代人為主要線索展開,以重要歷史節點為切口,展現了個體在這些歷史坐標中經歷的變化:孔淑儀從現代文化思想教育中獲得啟迪,由普通女性轉變成了有信仰追求的革命青年;牛大腳被迫替姐出嫁,從質樸堅毅的少女成長為歷經生活磨難卻依然堅強勇敢的母親;傳統閨秀孔淑慎成長為“德勝行”獨當一面的女商人……這些人物在完成個人命運的同時展現了特定歷史節點下的人生,人生軌道雖截然不同,但貫穿他們人生的主線一直是在大動蕩中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的精神。
作者用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串起偉大的歷史,以人物視角展開歷史敘事,使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得以體現,從人物出發,有故事可依,有歷史可循,使讀者感受到時代洪流下塔爾巴哈臺人民的生活軌跡及思想轉變,具有較強的沉浸感和真實感,生動再現了塔城地區的社會發展史。
由于《巴克圖往事》敘述的時間跨度長達30多年,作者采取了群像式人物設定來還原真實歷史。該書中每一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形象立體豐滿。主人公吳鳴璋博學多才、思想開明、支持子女進新式學校接受教育,又深諳中醫之道,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孔云清帶領商隊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既有經商頭腦,又有著樸素的愛國情懷,多次發動塔城商戶開展募捐全力支援抗日救國運動;牛道全作為保衛邊民的地主,在利益與邊疆安危中,毅然決然放棄種植罌粟……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都懷揣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塔城幾次危難之際齊心協力堅守家園。書中孔淑魁、吳懷仁、努爾別克、牛玉琴等人物形成了開放多面的結構,他們或忠誠高尚、或勇敢無畏、或怯懦自私、或陰暗卑劣,在歷史變革中的抉擇展現了各自的掙扎與抗爭,構成了一幅生動真實的人性畫卷。
在當時兵匪混雜的塔爾巴哈臺,小人物的命運無從把握,一邊感嘆命運的捉弄,一邊奮力抗爭,他們的成長經歷推動著巴克圖的歷史發展軌跡,最終參與和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該書的語言敘述簡潔流暢、質樸自然、富有力量,作者運用了大量細節描繪和心理刻畫,同時還巧妙運用了時間跨度等敘事手段,將小說的情節發展推進得緊湊有序,不僅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和感染力,又充滿詩意和美感。
該書還巧妙地融入了塔城方言、民間習俗等文化元素,如阿斯哈爾把羊腸子編成細辮子制作美味的羊湯、德羅布哲夫逃亡中在氈房討奶茶和奶疙瘩等描述,使作品含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增強了作品的親切感。同時將近代以來的政治爭斗史,置于社會文化結構中,展現了變幻莫測的世事變遷,對于認識這段復雜而久遠的新疆歷史具有文學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