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變”與“不變”
近年來,網絡文學的傳播范圍持續拓展,影響力與日俱增,從草根圈層逐步邁向主流視野,從本土走向國際舞臺,網絡作家群體也在不斷更新迭代、成長蛻變。在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大眾文藝推陳出新、海外市場風云變幻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網絡作家們有著怎樣的思索呢?
帶著疑問和思考,筆者采訪了四位備受認可的網絡文學作者,他們是:1970年出生的庹政、1981年出生的阿菩、1985年出生的童童(女)和1989年出生的凈無痕。通過與他們深入交流,試圖探尋時代發展給網絡作家帶來的改變,以及作家們眼中不斷變化的網絡文學風貌。
創作生態與接受模式的重塑
文學載體伴隨著傳播技術的變革持續演進。網絡文學從論壇連載起步,發展到移動閱讀,又從單文本創作邁向全 IP 開發,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在重塑文學的創作與傳播生態。阿菩指出:“數字性、及時性的讀者反饋促使作者快速成長。”“現場寫作”這一新模式,以及及時發布并與讀者互動的方式,深刻影響著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寫作風格。在技術發展的浪潮中,文學的創作環境、創作體驗、接受模式不斷發生變化,網絡作家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中持續迭代。
阿菩將網絡作家劃分為五代,他認為:“第一代網絡作家活躍于網絡論壇,繼承了印刷體文學的風格,帶有濃厚的印刷體文學大家的痕跡;第二代,互聯網網站興起,網絡文學自身的特色愈發顯著;第三代,閱讀模式再度轉變,手機讓網絡文學進入移動閱讀時代,創作體驗也截然不同;第四代,全版權開發時代來臨,作者對作品寫完后改編成電視劇有了更多期待;之后便是第五代,作者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對他們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p>
網絡作家通過實時互動調整敘事節奏和故事走向,讀者借助彈幕、打賞等方式影響創作。凈無痕認為:“歷史對很多人來說枯燥乏味,但在網絡作品中,讀者能夠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領略歷史的精彩。”技術賦能使得網絡文學從單向輸出轉變為雙向互動,作者與讀者在創作與接受過程中相互配合,彼此成就、相互影響,共同構建起完整的網絡文學生態。
觀照現實是永恒的底色
在時代的變遷中,文學表達也在持續解構與重塑。作家們將視角轉向市井小巷,構建起更具現代性的敘事倫理。庹政表示:“以武俠題材為例,新武俠作者在人物塑造上,不再局限于傳統大俠和鮮明反派,而是融入了許多社會邊緣人、畸形人、普通人和病態人物;小說主題也不再僅僅圍繞武林爭霸、家國天下,而是聚焦于世俗的溫飽追求、平淡的家庭愛戀、簡單的出人頭地等。在情節設置上,更加緊湊新穎,充分考慮當下的閱讀習慣,從現實角度出發,直到最后才拔刀而起,顛覆以往對大俠的定義?!碑斀姆懂爮膹R堂延伸至市井,俠義精神才真正擁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力量。
無論小說創作如何貼合現代快節奏的敘事方式,故事的核心始終是對現實的觀照。庹政認為:“武俠小說往往是披著武俠外衣的現實主義作品?!?無論是金庸筆下的江湖,還是當下官場小說中的權謀爭斗,本質上都是在探討人性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庹政談到:“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耗費在觥籌交錯的無聊酒局上。但這十年的經歷,直接反映在我的創作中,為小說提供了詳實準確的素材?!爆F實經驗是豐富的創作養分,正如庹政所說“架空小說其實無法真正架空”,平行空間無法脫離人物的社會關系、倫理階級、秩序法令,歸根結底還是源于現實生活世界。在時代的更迭中,小說的題材視角不斷變化,但始終深深扎根于現實的土壤。
跨文化敘事背景下的自我突破
網絡文學逐漸駛入全 IP 開發的商業快車道。2023 年,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達到43.5億元,同比增長7.06%。部分小說在海外的點擊量突破一億,影視改編熱潮更是推動 IP 價值持續攀升。這一年,作家童童在國家網絡文學周榮獲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個人獎項。她認為,過去十年,網絡文學在海外傳播中扮演了“排頭兵”的角色。“未來,網文創作的多樣性、傳播的便利性以及作品數量優勢,在先進文藝理論的指導下,將進一步凸顯其傳播價值,也會有更多外國人接受網絡作家的文本與故事。”
在技術革命、全球化與商業化的多重推動下,網絡作家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積極求新求變。童童提到:“小說是作者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多年的創作積累中,會沉淀許多情緒、價值觀與思考,期望通過某部作品傳達出來。當原有的創作框架無法承載想要表達的內容時,就會向外拓展邊界?!?從玄幻到科幻,從武俠到時政,跨界創作成為常態。庹政從商界題材轉向武俠創作,再到書寫官場沉??;童童從愛情小說主筆拓展至科幻領域;阿菩嘗試歷史題材的年輕化表達。創作者的自我挑戰為全球范圍內的網絡文學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當人文精神遭遇工具理性
面對快速發展、功能日益完善且涉足寫作領域的AI,網絡作家們觀點各異。AI技術正在重塑創作生態。數據庫輔助、素材檢索等功能提高了創作效率,一鍵生成內容甚至可能顛覆整體創作模式。童童說:“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替代人類獨特的感性與表達能力,但未來必然會更加完善,那些創作同質化、不思進取的作家將會被淘汰。未來或許會出現與AI結合的全新文學創作方式,網絡文學必將以我們難以想象的態勢生存與發展?!盇I是創作的工具,而非搶奪資源的對手。作家們需要順應時代潮流,擁抱技術變革。
技術發展的背后是對高質量作品的迫切需求。在積極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作者們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創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阿菩認為:“網絡文學適應了這個時代,與當下的文化生態、經濟生態、科技生態緊密結合。任何違背這種生態趨勢與時代發展的人,都將被歷史淘汰?!?/p>
文化根脈的當代書寫
凈無痕談到:“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明清小說,作家的寫作方式不斷變化,但文化根脈從未改變。網絡文學只是順應時代發展,以更通俗易懂的文字傳遞創作者的價值觀?!北M管網絡文學的形式與載體日新月異,但其精神內核始終如一。它記錄普通人的情感與夢想,探討愛、勇氣、犧牲等永恒主題。中華文化的魅力,是讀者內心深處的追求。無論是《伏天氏》中的俠義精神,還是《大茶商》里的匠人堅守,都呼應著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認同。
網絡文學的發展已進入“下半場”。庹政說:“網絡小說發展至今,可以階段性地畫上一個句號。之前的繁榮意味著成熟,也是對過去野蠻生長的總結。當新的媒介技術出現,產生新的形式和傳播方式,網絡小說創作必然會隨之發生適應性變化,這值得期待?!?/p>
中國網絡文學宛如一面多棱鏡,既折射出信息化、商業化與全球化的時代光芒,又始終聚焦于人性書寫與文化傳承的永恒主題。在變與不變的張力中,網絡文學不僅是數字時代的生動寫照,更是連接現代與傳統、本土與世界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