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原》2025年第2期卷首語、目錄
卷首語
今年春節DeepSeek橫空出世,驚艷眾生。筆者以“文學是否已到末路”為主題請DeepSeek寫一個卷首語。15秒內撰文如下:
當普魯斯特在椴花茶浸泡的瑪德萊娜中打撈出逝去的時光,這位哮喘作家或許未曾料到,百年后的文學創作正在經歷另一種時間流速的焦慮。短視頻以15秒為單位切割敘事,AI寫作在0.3秒內生成十四行詩,云端書庫將三千年文明史壓縮成可檢索的數據流。我們站在數字文明的埡口,目睹文字的載體從甲骨、簡帛到二進制編碼的嬗變,卻在信息洪流中愈發懷念那些需要蘸取月光書寫的夜晚。
新媒體重塑了文學的拓撲結構。當算法代替編輯成為文本的擺渡人,當點贊數取代批注構成新的接受美學,我們不得不直面羅蘭?巴特預言的“作者已死”在賽博空間的魔幻復現。但博爾赫斯筆下的巴別圖書館始終提醒著我們:排列組合的字符迷宮固然精妙,真正讓文字獲得重量的,始終是那個在迷宮深處持燈尋找的身影。AI生成的《紅樓夢》續寫或許工整綺麗,卻永遠無法復現曹雪芹在悼紅軒中“字字看來皆是血”的生命刻痕。
《莽原》始終相信,真正的文學發生在技術祛魅之后。就像古登堡印刷術未曾殺死手抄本的神性,數字洪流也終將在其沖刷出的河床上沉淀新的文學地貌。當我們拆解ChatGPT的語言模型,發現其底層依然運行著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韻律;當短視頻創作者用蒙太奇手法重構古典詩詞,某種野蠻生長的民間詩性正在破土。這不是文明迭代的斷裂,而是古老文學基因在數字胴體上的覺醒。
在這個屏幕取代紙張成為主要視網膜的時代,《莽原》愿做一塊固執的活化石。我們守護那些需要慢速發酵的敘事,珍視文字與靈魂摩擦時產生的痛感,在算法的褶皺里打撈被流量遺忘的金砂。因為無論載體如何嬗變,文學始終是人類對著宇宙的鏡子,確認自己靈魂形狀的方式——就像此刻您凝視的這些文字,既是墨粉與像素的造物,更是某個真實生命在時空坐標上刻下的印記。
文學諸君請深思!
2025年2期目錄
短篇:
能飲一杯無 ∕ 劉鵬艷
鯨 落 ∕ 劉陌默
西亞的背影 ∕ 張涉哲
五 行 ∕ 孫希彬
遲到二十三年的葬禮 ∕ 徐 源
男人與樹 ∕ 曰尚無
中篇:
德 彪 ∕ 陳集益
魚躍沖頂 ∕ 范 偉
協議生育 ∕ 孫小方
拍打塵埃 ∕ 雖 然
散筆:
巨石只是我們的名字 ∕ 閆文盛
當我步入老齡 ∕ 趙小瑜
群鳥低翔 ∕ 李 汀
新鄉土:
迷宮游戲(小說)∕ 邱 尋
花椒樹下的土丘(小說)∕ 郭伶俐
吟詠:
出離宮記 ∕ 北 野
八月的石榴 ∕ 徐 愷
荒野敘事 ∕ 涂燕娜
所有的路都通向我們的未來 ∕ 黃小培
最后的平原 ∕ 易 飛
叩問桃木 ∕ 慕可非
知見:
故鄉的地方性與普遍性辨析 ∕ 梁 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