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三用
不少舊書淘友都有從目不暇接到初識門徑、再漸入佳境的轉換性體驗,就是人在書中求知陶冶、提升內涵,書也隨人增加效用、拓展外延,這部大約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上海圖書公司福州路門店淘來的《心太平室集》,就是一例。
《心太平室集》作者張一麐(1867—1943),亦作一麟,字仲仁,別署心太平室主人,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清末特科進士,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延攬入幕,入民國后歷參北洋政府頂層機要,因反對袁世凱帝制自為而辭職出京。九一八事變后,他在蘇州以倡設“老子軍”抗戰和營救救國會七君子,贏得社會敬重。全面抗戰爆發后去重慶,有“首席參政”之譽。本書是他歿后四年,由通家世侄顧廷龍先生匯其生前未刊詩文遺稿筆記雜著等分卷編定,于1947年9月付梓。堪稱稀見的是當時“舊平裝”已成為圖書出版普遍形態,但本書卻是溫潤古雅的一函四冊的線裝書,活字套印,裝訂精美,沒有出版和印制單位,也沒有定價,推想是沿襲古人做“家刻本”分送親朋、留傳子孫的傳統。
且說我在上海圖書公司福州路門店看到此書時,還是一個利用廠休日業余淘書的“青工”。張一麐何許人不知道,《心太平室集》也從未耳聞,一見鐘情是因為這么精美的一套線裝書只標十二元,那張鈐有“文物不準出口”印章的購書發票至今還夾在書里。后來省悟這個印章不是店家自作多情、就是當我“洋盤”,不過四五十年前的我在做沒有半點技術含量的倉庫搬運工,月獎十元,全廠最低,可是再加上二元便能購藏一套“文物”,那絕對是撿了大漏!現在看,這部“三無”圖書盡管用年代衡量還稱不上“文物”,以其兼備金融巨子眾籌的來歷,錢大鈞、葉恭綽、葉景葵等各界名流題書鈐印,顧廷龍親手校輯題照,韓國鈞、唐文治作序,以及在民國舊平裝中獨出其秀的線裝形態和“家刻”版別,在書史和版本意義上還是有收藏價值的。
舊書是特殊“文物”,可供摩挲鑒賞,還能翻翻看看。我先從黃炎培、錢基博所寫的張一麐傳記和軼事狀,以及郭沫若、王寵惠、邵力子、梁漱溟等一眾名家的回憶和紀念文章看起,這才驚訝地發現,這位從未聽說過的作者,其半世閱歷居然足當北洋軍閥從興起到覆滅的歷史見證。當時我正跟著市委黨校李海生先生學習寫一點讀史札記之類,聽我告知其人其書后,他也很感興趣,于是一起研求探討,拓展閱讀,終于在日積月累中慢慢地整出一部張一麐傳記。壞消息是那會兒出版社的編輯與我們一樣,也不認識張一麐,所以書稿未能推銷出去;好消息是傳主的游幕經歷開啟了我們對傳統幕僚文化的探討與書寫,由此形成的《中國幕僚制度考論》和《幕僚政治》都付刊了,自然都少不了《心太平室集》提供內容與參考。
繼續去福州路淘書的同時,我與上海圖書公司的關系也經歷了從讀者到作者、再到被接納成為編輯的角色轉換。從此與也是資深淘友的總編輯金良年先生一起近水樓臺,天天結伴在午休時淘書。淘著淘著,他起了利用舊書編纂一套“民國史料筆記叢刊”的念頭,策劃停當后交我執行,陸續出書幾十種,其中《古紅梅閣筆記》就是我從《心太平室集》里輯出整理的,其對清末民初政壇內幕的披露,定義了該書珍貴的史料價值。套用“一雞三吃”的俗語,這部我做讀者時開卷增知、做作者時參考取材、做編者時又發掘資源的民國線裝書,亦可謂“一書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