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央美百年中國畫臨摹教學面貌
觀眾在展覽上參觀。
主辦方供圖
畫家李可染說:“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前半句講的是學習臨摹,后半句講的是個性創造,前者是后者的基礎。
3月2日,“傳移模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臨摹教學作品展”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同期圍繞“中國畫的演進模式與文明特質”“臨摹實踐與教學”等主題舉辦研討會。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展出央美百年來中國畫臨摹教學的相關作品300余件,旨在挖掘“傳移模寫”古法在當代中國畫創作、研究、教學中的價值與新意。
“傳移模寫”是中國古代繪畫“六法”之一,指臨摹作品。中國畫的發展創新,離不開對傳統經典的傳承。20世紀中葉,在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郭味蕖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在方法上將臨摹、寫生與創作有機結合,從原則上使傳統、生活與創作相統一。其中,臨摹教學既是傳統技藝的傳承基石,也是推動“古為今用”發展的重要支點。
本次展覽呈現了從北平藝專到當下中央美院的臨摹教學,包括“經典”“遺產”“精研”“變化”4個板塊。各板塊之間相互關聯,組成了系統性的中國畫臨摹教學體系。
葉淺予臨敦煌石窟壁畫珍禽瑞獸、齊白石臨清代朱耷《瓶花》、于非闇臨北宋趙佶《御鷹圖》……現代名家的臨摹作品,為銜接傳統與現代審美觀念帶來啟發。除了書畫作品,莫高窟、麥積山、永樂宮等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畫臨摹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展出吳作人、孫宗慰、張仃等畫家的壁畫臨摹作品,用筆觸再現古代藝術瑰寶。
臨摹可以深化對中國畫語言特性、美學觀念的理解,其根本目的是入古出新,實現具有時代特色的個人藝術創造。中國畫的臨摹,不僅有對臨、背臨,還有意臨、擬仿,后者強調的正是藝術家個人對于經典的理解。展覽中,《人工神經雅集》等作品,展現了臨摹與創作之間的轉換。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認為,面對當今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中國畫既要守護文化底色,也要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臨摹教學不僅是挖掘耕耘的過程,更是一種植根于傳統而服務于創作的文脈源泉。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將繼續深化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推動跨學科融合與理論創新,建設更具開放性、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創作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