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起風》:直面此刻與自身
朱強的散文集《起風》融合了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具象的、記憶的、身體的、靈魂的、呈現時光鱗片狀的諸多面相,于日常之中展現出非凡之處。該書并非采用自我和風物、靜與動、行旅和停駐、身體和情感這類主客體二元分類方法,而是運用了一種糅合情理的情緒微光切片法。在選材方面,朱強散文的選材并不復雜,復雜的是他加工這些“佐料”的隱秘思路。也就是說,作者切入日常生活的細節,直面當下的自己,看似展現的是平淡的生活切片,實則蘊藏著能讓讀者驚詫、繼而折服的“感性之核”。
從大的修辭角度來講,散文通常是“賦”的變體。然而,朱強的散文在賦的鋪陳中,摻雜了大量靈光乍現的比興手法。就如同在一次奔赴詞語核心的旅程中,屢屢停下腳步,以頓悟般的筆法,剖開事物表象,徑直抵達物質的內核。在細微之處,讓人領略到中國傳統散文所具有的神思、體式、風骨、通變的奧妙。
細看這五卷散文,部分篇章書寫了時間與人類的緊密聯系。在朱強筆下,時間仿若可隨意切割的晶體。他是書寫時間的能手,這源于他對時間感知的敏銳及哲學層面的探究。像《夜晚的沉湎》《物質生活》,從生活瞬間直抵人生真諦。作者曾言:“時間總是向著一個方向墜落,時間的運動就是下墜,像物體從高空扔下來,義無反顧,重重地、決絕地朝著一個方向砸落,但很少有人可以感覺到時間的這個殘酷向度,他們多數沉湎于重復的細節里,花開花謝花又開,花總是以這種方式制造著合理的假象,花的開與謝好像是人間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是鏡中的人知道花所使用的不過是一種障眼法。”此句盡顯于無聲處洞察本質的散文真諦。
針對時間現象的思考,能讓人聯想到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的《差異與重復》。與德勒茲的哲學話語不同,朱強的散文以感性文字抵達重復和差異的核心。不過,在揭示世界現象與本質的關系上,二者異曲同工。比如以故地重游為題材的《馬坡巷》,揭示了“看”的美學,“管窺和從門縫看到的東西到底是不一樣的”。其采用的素材,是身體自我親臨現場的可貴經歷,令人信服?!读嫛凡捎闷促N之法,讓6種生命的切片相遇,卻并不采用累加法,從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生命的美學,比如旅行、身處黃昏的某個時刻等。這些文字可被冠之以“生命的旅程”,讓讀者能夠輕易體悟。這種借助作者靈性文字顯影的世界,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行,而是伴隨著發現的一次次靈魂的內部“趕集”,是洞見世間造物奧妙之后的徹悟。
由于作者的行文里融合了詩人才有的妙法,因而在簡約中處處盡顯豐盈,如同火樹銀花般絢爛。部分散文從單純的生命美學,躍升為境界更高的“人間”美學,那是身體面對茫茫塵世的感知與宿命,是身體在場的空間書寫與發現。作者既可以穿梭于回雁峰、郁孤臺、岳陽樓這些地理坐標,與古人對話,也能在現代場所和空間“邂逅”詩意,這些描寫都給讀者展現了不同的生活面向。
朱強不僅截取了人間百態百景,為讀者還原了一幕幕當代生活語境里都市人的生活橫剖面,還鮮活地展現了一個現代人的憂思和存在感。朱強散文中的生活還原,呈現出王國維所謂的“無我之境”,它們氣息流動,具有與時間運轉節奏一致的自然屬性,或是透過現象對本質的思考。在日常的生活中,作者捕捉到古已有之的詩意,并將其闡發到一個哲思境界。
一言蔽之,他的這些散文,常常在人與季節、風物、自然、街巷的情境中展開記敘,于細微處見深奧,在平淡中讓讀者感知萬千氣象。這些散文篇幅短小精悍,卻蘊含無窮的禪意與哲思。作者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寫出了“活在感官與情緒中的人此刻最真實的狀態”,或是他自己所坦言的“與神交匯”的體驗。作者穿梭于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中,然而其身影并未徘徊在傳統里,而是讓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共同迸發出散文的張力,這便是《起風》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