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北:人生四十,離鄉與歸“家”
伊北,18歲帶著夢想離開故鄉淮南,獨自漂泊、打拼……40歲帶著《六姊妹》返回淮南拍攝電視劇,成為2025年開年爆款。從離鄉到歸鄉,從迷茫無助到立志反哺,他用一支筆,書寫“家”與時代的故事,走出屬于自己的路,為故鄉帶來喜聞樂見的變化。不惑之年,未言滄桑,歸來仍是少年,做男兒,當如是。
伊北198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2007年開始發表作品,已出版十余部長篇小說,其中《小敏家》《熟年》《小日子》和《六姊妹》四部長篇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1
關門大哭,開門坦然:他從淮南走出
初見伊北是今年2月2日,央視開播電視劇《六姊妹》前一天下午,淮南市文聯、作協和新華書店聯合舉辦小說《六姊妹》作品研討會,我應邀出席。
伊北面色白凈,身形瘦削,戴著一副眼鏡,溫文爾雅。交談中,他像是鄰家弟弟,親切,隨和。
隨著《六姊妹》熱播,我們常微信互動,看到收視率一路長虹,又在東方衛視等播出,我給伊北發去微信:“祝賀伊北,你是我們淮南的驕傲。”伊北說:“淮南是我成長的地方,我人生前18年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這座城市的歷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文化風貌,深深影響了我的生活態度和文學創作。”
淮南是安徽省一個地級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滾滾淮河穿城而過,楚風漢韻給予這方水土深厚的文化內涵。淮南是一座移民城市,《六姊妹》故事的前史就是何家夫婦從揚州江都來到淮南支援國家建設,電視劇開篇就是奚美娟飾演的阿奶帶著大孫女從老家來到淮南,整部劇講的是這個普通大家庭隨時代變遷近50年歷經的碰撞、裂變、自愈與成長。
伊北出生于淮南市田家庵區一個普通家庭。小學就讀于田四小,初、高中就讀于淮南二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本科考入江南大學。本科畢業時,伊北第一次考研沒能成功,關上房門,伊北大哭了一場;但打開房門,他神色坦然。學院里的老師勸他別考了,“不可能的,因為你是三跨,北京是什么地方,人家不會接受你的!”然而伊北不認可這種聲音。他辭去工作,他倔強地堅持自己的夢想,他堅持要去中國文藝的中心——北京。
復習備考的日子是艱苦的,伊北每天早早來到安徽理工大學圖書館自習室,潛心復習。第二年,他以將近400分、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攻中國現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全公費。面對家人欣慰的笑容,伊北心里好受了很多。
北師大開設小說研究、散文研究、詩歌研究、戲劇研究等多門專業課,伊北在課上專心學習,下課后就一頭扎進圖書館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在完成文學創作的早期儲備后,他開始躍躍欲試。2007年,伊北寫了一篇散文投稿給《合肥晚報》,很快發表,這是他發表的第一篇作品。2009年,伊北創作了人生第一篇小說《醉太平》,投稿《遼河》雜志,不久就在“遼河有約”欄目發表,雜志還在導讀里進行了推介,伊北再一次嘗到了文學創作被人肯定的喜悅,這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最初的動力。
2
三十三歲選擇“上網”:他的破圈之路
三年充實的研究生學習結束了。2010年,伊北畢業,順利獲得碩士學位,進入全國總工會下屬的中國工人出版社做編輯。2015年,他進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雜志社做編輯。
2010年到2015年,伊北一邊工作,一邊積極創作,一系列小說分別發表于《鴨綠江》《滇池》《長江文藝》《安徽文學》《小說界》《創作與評論》等文學期刊。但是,伊北很快發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閱讀方式的改變,在網絡平臺上閱讀正迅速走進中國家庭。他意識到,如果還是按照老路子創作和發表,作品所能觸達的讀者和帶來的感受是有限的。
帶著思索和新的認知,2016年,33歲的伊北開始在豆瓣閱讀上發表作品,最先連載的是長篇小說《安居樂業》。2018年夏,伊北開始創作《六姊妹》,狀態非常好,每天都寫得心潮澎湃,人物像是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小說中,故事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同時,這部小說也是伊北寫得最苦的一部,每天在北京租住的小房子里揮汗如雨,手指不停地打著鍵盤,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抓緊完稿。最多時,一天更新七八千字。
伊北寫得入迷,讀者看得入迷。平臺的編輯說,平臺后臺顯示,許多讀者在網頁停留時間高達幾個小時。
繼《六姊妹》后,伊北在網絡平臺上寫得越來越得心應手,積累了不少作品。
2018年,伊北做出了人生第二個重要決定:辭職,成為職業作家和編劇。他說:“當時時間不夠用,創作熱情燃燒著自己。”上午辭職,下午就離開了,“必須趕緊走,我怕自己會后悔,舍不得離開”。
3
一年四部小說:他的春天與“家”
2019年是伊北文學創作爆發的一年,1月,推出小說《小敏家》;4月,推出小說《美人余》;8月,推出重寫版《熟年》(原版2013年出版);年底推出小說《娃兒》。一年推出四部小說,伊北的創作強度和創作能力,可見一斑。
伊北勤奮而努力,迎來了文學創作和影視改編雙豐收。2019年1月,小說《小敏家》開始在網上連載,202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電視劇《小敏家》播出,這是伊北的小說首次被改編成電視劇。籌拍時,有一天,伊北正在地鐵上,接到項目聯系人的電話:“已經確定《小敏家》由周迅和黃磊主演。”聽到這個消息,伊北開心得差點跳起來,他知道,屬于自己的春天就要來臨了。
《小敏家》熱播后,根據他的小說改編電視劇駛入快車道。伊北第二部小說被改編的電視劇是2023年央視一套播出的《熟年》,該劇聚焦中國式家庭關系,由郝蕾、劉奕君、宋丹丹等主演。第三部是2024年3月在東方衛視等播出的《小日子》,陳曉、童瑤、薩日娜等出演,小說《小日子》也是2020年在網絡平臺先行連載,后于2024年出版發行。
親子、夫妻、婆媳、姐妹、鄰里,戀愛、結婚、生子、育兒、工作、養老……包括《六姊妹》,這些作品故事不同、年代不同、人物性格不同、命運不同,然而相同的是,每部作品寫的都是大時代中的平凡人,每部作品都似蚌殼內痛苦與沙礫共舞而成的一顆珍珠,而那串起它們成為動人心神項鏈的,便是伊北多年來的創作暗線:家!伊北說:“我們的文化始終在家庭的延續中傳承著。”家,是歷史,也映照著現實,與時代同頻,故而他的作品能突破代際壁壘,吸引更廣泛群體。而在短劇起蓬頭的環境下,這部年代大劇有著特別的意義。
4
回家鄉拍自己的劇:他的反哺夢圓
2020年,西嘻影業找到伊北,表示打算籌拍《六姊妹》電視劇。考慮短期內很難找到那么熟悉和了解安徽的人,尤其是風土人情和當地特色語言等,結合對小說的理解,他們認為伊北做編劇最合適。伊北工作起來不分黑夜白天,寫得投入時常常顧不上吃飯。幾個月后,有一次偶然照鏡子,被自己嚇了一跳——瘦到脫形快認不出了。
故事在平平中起筆,日常細節支撐主題,現實感滲透其中,細膩與厚重,所有的微小匯聚,成為強大的力量……這是伊北第一次當編劇,三年打磨,劇本令人滿意,制片方開始選擇拍攝地。作為淮南人,在家鄉拍攝自己寫的劇自然是伊北心中所想。他說,離開這么多年,越來越喜歡淮南,喜歡日夜奔流的淮河水,喜歡蒼翠巍峨的八公山,喜歡熱氣騰騰的一碗牛肉湯,喜歡焦酥香脆的上窯馓子……后來,伊北受同學之邀牽線,在淮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劇組經考察比較,選擇淮南為拍攝地。得知消息,伊北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反哺家鄉的心愿實現了。
淮南人寫淮南人家故事,而且有高度還原的地域美學,讓觀眾感受到淮南民俗生活和美食文化。這部劇也帶動了當地文旅,主場景何家樓房如今已經成為最吸引游客的網紅打卡點。認識的、素不相識的淮南人通過網絡留言等各種方式向伊北表達同鄉情,感謝他讓淮南走到全國人民面前。現在的伊北,供職于紫禁城影業,繼續從事著和文學、影視相關的工作。他希望將來如有機會,仍能帶著新作品回到家鄉。
伊北說,他越來越喜歡家鄉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