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讀詩:讀書不覺已春深
你還在“春眠不覺曉”?得了吧,趕緊起床,驚蟄過了,冬眠的蟲子醒了。春分將至,蟲子們都在唱著歡快的歌。你啊,抓緊起來讀詩。我教你怎么樣讀春天的詩。春天讀詩有兩個主題。一個主題是雨水,一個主題是花草樹木。你說,很多詩歌兩者兼備啊。那先歸類到雨水。春雨至,萬物生。雨水是因,花草樹木是果。找個小本本,把你喜歡的詩分門別類抄下來——你不但在讀詩,還在編詩,一不小心就在填補詩歌出版的空白。
先說雨水的詩。在古人筆下,春雨不僅僅是雨。春雨是時空的坐標。“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用春雨串聯晝夜,“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以微雨定格早春。春雨是生命的禮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春雨是勞動的美學,“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春雨是情感的承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春雨是感官的交響,“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聽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是視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觸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所有感官交織的靈魂共鳴。
再說花草樹木的詩。不起眼的小草,是春天的主角,倉頡造字就用草代表了春天。“春”的本義就是小草破土而出。《說文解字》說:“春,推也。草春時生也。”春草里面有喜也有悲,有相聚更有分別,有鄉愁還有國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可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天是一幅油畫。底色是綠色的草,花和樹綻放或婆娑于上。詩人寫得最多的樹是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柳樹是春色的象征,更是離別或時光流逝的傷情。
春天詩詞中出現得最多的花,有梅花、桃花、李花、梨花、海棠、牡丹等等。梅花的詩最多,多到用牛車來拉,牛要累到大汗淋漓。也難怪,梅花凌寒傲雪,在凜冬之中最早宣布了春的來臨,因而是二十四花信風之首,是百花之首,是萬花之首。“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梅花的形、色、香、神,都是詩人的最愛。梅花是獨行俠,百花是大部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李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梨花)、“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菜花)、“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海棠)、“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總之,“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各種花的詩詞有得你找,有得你背。
以上只是略舉,按照這種思路去找春天的詩詞,就有了頭緒和方向,就不會在詩詞的海洋中迷茫。春天,不背誦100首詩詞,怎么能算個愛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