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喬:從趙本夫小說《賣驢》看黃河故道文學底色
《賣驢》是一部充滿鮮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短篇小說,也是從黃河故道走出來的著名作家趙本夫的處女作、成名作。曾幾何時,手捧《賣驢》如饑似渴,如癡如醉,不僅因為小說寫得感情深沉、氣象闊大,至今讀來仍感震撼,而且還在于作者不露聲色、含笑訴說的故事,恰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黃河故道這片熱土。
一、田園風光,地域風情,奠定黃河故道文化底蘊
讓我們跟隨作家趙本夫的描述,一睹黃河故道田園風光:“孫三的家在老黃河沿上。這一帶是三省交界的窮鄉僻壤,上級管顧不周全,莊稼沒種好。倒是一種叫‘沙達旺’的茅草特別茂盛,黃河故道里里外外全是,一望無邊”。作者進而寫道,“每逢夏秋季節,藍天之下,風吹草低見牛羊,頗有塞外風光”。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黃河歷經無數次泛濫、改道,留下了黃土漫漫、溝壑縱橫的荒涼與蒼茫,但同時,也留給了黃河故道藍天白云、原野無邊的自然景觀。天高云闊,廣袤延綿,牛嘶馬鳴,裊裊炊煙……在作者深情描述里,這里雖是黃河泛濫留下的故道,卻也幾分塞外風光的優美意趣。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正是這里的淳樸自然,才造就了黃河故道人勤勞質樸、古道熱腸的秉性,主人翁孫三“來往縣城一趟往返百多里,起五更睡半夜,天天如是”,同時不忘幫“日子瑣碎”的莊戶人扯幾尺布、捎幾斤糖,為生產隊捎買水泵、化肥等生產資料。“一個六十多歲的老漢,拉著一條半癱的腿,伏天能熱個昏,數九能凍個僵。付出比常人多數倍的血汗,終于使日子有了轉機”。
當“大批促大干”一股風刮來,孫三老漢的腳力活只好終止,鄉村再沒人往縣城跑了,人們購物捎貨、生活不便,“很多人都希望再有一個人能出個頭,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孫三,意思很明白,不過誰也沒出口,怕的是戳痛老人家尚未平復的創傷”。而孫三老漢生就一副熱心腸,“他從那些期待的目光里感受到了鄉親們對自己的信任,一顆僵冷的心重新激蕩起來”,政策剛一放寬,他立刻又當上了腳力,“這一下,大伙全樂了”。
善良是刻在莊戶人骨子里的天性。與人為善,古道熱腸,不僅對周邊鄉鄰友好,哪怕是牲畜大青驢,孫三也同樣表現出一份悲天憫人的心性。當獸醫站劉站長批條子準備宰殺大青驢的時候,孫三老漢立刻感到了不舍,“他記著大青驢的許多好處,人和驢共局,也不能不講良心”。重情重義的孫三對毛驢格外心疼,“說不定有個人買去能調理好驢的一條瘸腿,也算救它一命哇!至于賒錢不賒錢,孫三老漢就不去管他了”。
莊稼人對牲畜有著特殊的感情,就像心中賴以生存的土地,“這一帶村莊稀少,有的大田離家十里八里,運糞拉莊稼,套上毛驢,猶如水鄉輕舟,便當極了”。鄉親們寧愿買一頭牲畜,也不愿買一輛時髦的自行車。因為這里處處是黃沙土路,毛驢速度并不比自行車慢。
勤奮善良、吃苦耐勞、古道熱腸、有情有義,是黃河故道這片土地的根本底色。《賣驢》以其深刻的主題、生動的人物及獨特的敘事風格,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中一部重要作品,作為黃河故道文學流派的發軔之作,《賣驢》表現出了應有的稟賦與大器。1981年,趙本夫以黑馬姿態殺入文壇,憑借此文一舉奪得全國短篇小說獎,評委會副主任張光年深感意外,驚問“看你作品的結構能力和文字非常老辣,怎么現在才開始創作”。
當然,黃河故道人也不乏精明,還有些許的自私與保守。歷史上的黃河反復決口、變遷,這里的人們多了份堅韌,多了份憂慮,多了份對土地的依賴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此多了份宿命心理。“迷信在人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時最容易復活,經不得一點風吹草動”,聽說政策要變,莊戶人拿不定主意,天天晚上圍在孫三家里閑嘮,議題都是“莊稼人啥時候才能清清靜靜的過日月呢?”
二、筆觸細膩,描寫生動,鑄就故道文學獨特魅力
趙本夫短篇小說《賣驢》,以其簡潔而富有張力的敘事風格深受推崇,這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文字——那些精準、精到、精確的文字。
首先是語言表達真切生動,淋漓盡致。毋容置疑,地域文明開發愈早,生產活動交流愈多,語言體系也必然更為發達。黃河故道位于黃淮海平原,歷史上屬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且不說這里早期的龍山文化、大墩子文化、下圓墩遺址,也不說近在咫尺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單是當地的劉邦、蕭何、張天師、李衛、李蟠,哪一位不是振聾發聵的重量級大咖?而且,最能代表中國氣候、物候的“二十四節氣”,其內容所指,幾乎與當地天氣、氣溫、冷暖一一對應,完全合拍,足見地方文明開發之早。表現在發達的文字體系中,敘述生動、表達簡潔、親切自然、意蘊悠長,應是黃河故道早期文明的生動具象,也是地域文明的鮮明特質。
在《賣驢》一文,孫三“懷抱鞭子,和衣躺下”的安然自適;火葬場死者親屬們面色陰郁,“三三兩兩或蹲或站”的無奈等待;大青驢“緊挨灰草驢那輛車,規規矩矩地挨上了號”的親昵依偎,受驚嚇后“靜穆的火葬場仿佛成了驢市”的驢聲大作;乃至柳鎮廟會一群人圍著一匹高大黑騾子叫好,“一個又矮又胖的老漢正在拉著往外擠,臉上興奮的泛紅光”的高與矮、黑與紅對比……無不使生動的人物形象、鮮活的生活場景、獨特的敘事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勤勞、精明的農村老漢形象躍然紙上,孫三的糾結與擔憂,因之也成為當時許多農民的真實寫照。通過孫三老漢的視角,感知到鄉土生活的獨特韻味,揭示了改革開放之初農民對政策變化的復雜心理。
其次是方言俚語的精妙運用。“腳力”是拉腳的勞力,“善相”是善良的長相;“眼熱”代表羨慕,“物件”相當于物什;“綆套”指套驢的繩索,“四歲口”指驢子的年齡;“走驢”視驢為出行工具,“打碼子”“勾指頭”則是牲口行人討價還價的動作。
至于“圈過牲口”寫的是牽繩往回走的動作,“擰煙袋”寫拿煙鍋去裝煙葉的傳神;“尥起一蹄子”指猝不及防一蹄子踢來,“吭哧半天”形容半天整治不好的笨拙。還有“怪牲口都出好活路”“會整不過一鞭子”“臉紅得像下蛋的雞”“不賣就揍他老小子”……如此等等,妙趣橫生。
方言俚語能增強地域的文化認同,展現最原始、最頑強的生命意向,在《賣驢》中,這些方言生動傳神,幽默風趣,生動再現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場景,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成為地域文化的生動表達。難怪我見到的趙本夫先生總是一口土話,好像從家鄉走來的老農。也許,經常置身于家鄉語境,時刻尊重生命的原始基因,正是作家趙本夫永葆文學創作活力的訣竅,家鄉題材也因之成為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趙本夫先生曾為自己刻過一枚“守住一座山”的閑章,應該就是希望長期續寫家鄉的文化堅守。據說,他在南京寓所里栽種了不少瓜果蔬菜,吃著自種的黃瓜、辣椒,他總能咀嚼出蘇北老家農村的味道。
再次是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賣驢》通過心理活動推動情節發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至今讀來,仍能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共情。
第一次心理活動是決定賣驢。驢子誤入火葬場,孫三老漢激靈打了個寒顫,“我的爹,可拉到好地方來了”,孫三思前想后,這是一個極為不利的征兆,內心充滿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死路一條”的恐懼,于是決定賣驢。
第二次是在柳鎮廟會上,孫三老漢被莊稼人的陣勢和氣魄振奮了,他開始懷疑這些天自己的神經是否正常。牲口市騾馬生意交易活躍,非常出乎孫三的意料,“看起來,莊稼人自信的很,社會上關于政策變化的傳言,并沒有引起多大騷動。也許,他們壓根就不信政策會往孬處變”。
第三次是看到自己的瘸驢無人問津,他開始煩躁不安,自己倒背著手在柳林里轉了一圈,發現大青驢已被一群人圍住,他心里一熱,賣驢的勁頭又來啦。忙擠進去,打量了一遍道:“哪個要買?這驢是我的”。
第四次是聽說“驢先生”王老尚開了私家診所,他“心里越發撲騰得歡了”,先前本打算一百塊錢賣的大青驢,現在他轉軸了,沖著王老尚伸出兩個指頭,以至于圍觀者驚叫,“這老小子漫天要價,不是誠實買賣”。
最后一次是神醫王老尚治好了大青驢的瘸腿,孫三老漢變卦耍無賴,突然大叫一聲:“我不賣了!”臉紅得像個下蛋的雞,從王老尚手中奪過韁繩,拉著大青驢扭身就走。
這些細膩的心理描寫層層推進,展現了孫三老漢面對命運捉弄時的焦慮與復雜心態。從恐懼、無奈到最終接受,小說深刻揭示了農民在時代變遷中的心理掙扎與成長,心理描寫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強了小說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感染力。
三、尊崇自然,有所作為,譜就故土家園時代精神
在趙本夫看來,好的文學作品應該好看、耐看,同時也要有巨大的思想容量,不僅從世俗的角度看待問題,還要從精神層面進行考量。表現在小說《賣驢》里,有三個方面的鑒賞維度值得借鑒。
一是尊崇自然、厚重質樸的民風民俗,自發組織起禮讓有序的和諧共存,充分彰顯了故道人民的聰明才智。從另一角度,民風民俗、神話故事的生動續寫,也逐步成為黃河故道文學流派一種常見的文學范式。
“牲口市設在一片烏壓壓的柳林里,里面拴著近千頭牲畜,牛、馬、驢、騾一應俱全”。這里比較安靜,除牲畜不時發出陣陣鳴叫,大多數人都在默默的轉悠、相看和等待,完全沒有街里市場上那種令人頭暈的喧囂。須知,在牲口市場,無論賣主還是買主,都是些沉穩而有心機的莊稼人,“多年形成的習慣,在這里搞交易,主要靠眼神和五個指頭捏碼子”。
逛過黃河故道農貿市場的人都知道,這種捏碼子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實用性,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和牲口行人用手指直接插進對方袖筒里,通過互相捏手指、打碼子討價還價、公平交易。作為一種暗箱操作,捏手指、打碼子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避免了傭金價格公開而可能引發的糾紛沖突。同時,鎮北牲口市的安靜與禮讓有序,買賣人的沉穩與不露聲色,討價還價時的斗智斗勇與欲擒故縱,也充分展現了黃河故道人的聰明智慧。
二是崇拜英雄、有所作為的敬仰心理,源于黃河故道人對穩定、秩序和可靠性的渴望,充分反映出樂觀積極、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表現在黃河故道文學流派層面,對英雄人物、歷史名人、文化先賢的生動續寫,對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的傳承弘揚,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黃河故道文學流派的重要使命。
讓我們共同看一看這位驢先生的“神鬼鞭”表演秀。王老尚收住笑容,突然挽起袖口,向周圍看熱鬧的拱一拱手:“請各位退幾步,閃個空。”等閃開場子,一圈人鴉雀無聲。王老尚靜靜地站在大青驢左對面,和眉善目地看著它,足有半分鐘,等完全喪失了警惕,突然二目圓睜,暴喝一聲“呔!”,同時向大青驢左耳尖刷地就是一鞭,大青驢猝不及防,猛然驚跳起來,整個身子全壓在右后方,只聽“呱嗒”一聲脆響,等大青驢前腿著地,右后邊那條腿也不再吊著,四條腿輪番踩動著地面。在突然的打擊下,利用牲畜自身的力氣接胯復位,遠比劉站長抱著驢腿捋高明得多。
在黃河故道鄉村,諸如王老尚這類權威人物,他們擁有超凡的能力與智慧,的確能給鄉村帶來現實的福祉與保護,在當地擁有極高的地位與威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沉淀,這些權威也漸漸成為一種勇氣、智慧與愛的象征,被莊戶人津津樂道、廣為傳頌。
曾聽趙本夫先生講過一位校醫的真實故事。他說當年在豐縣中學讀高中那陣兒,全校師生都對這位校醫奉若神明、尊敬有加。校醫舉重若輕,化繁就簡,無論遇見什么樣的重病頑疾,只需和風細雨地一句問診,慈眉善目地一個微笑,身上的病痛便立刻消退大半。正如《賣驢》中的這位王老尚,年輕時曾在張作霖部隊當過馬醫,他不僅能治療牲口疾病,而且還能給人們提供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莊戶人對神醫的景仰,固然有其醫術高超、手到病除的內在原因,更多的還是他們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愛心,無論貧富一視同仁,哪怕給窮人治病分文不取。
對于他們的事跡風范,莊戶人津津樂道,口口相傳,不惜夸大其詞奉若神明,也要囑咐兒孫學習、拜師、傳承、發揚,從而形成黃河故道一種崇文尚武的風氣,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一種文化賡續與文明傳承。
三是樂觀堅韌、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源于先祖長期與黃河洪災作斗爭的艱苦經歷,同時也塑造了黃河故道人敬畏自然、尊崇生命、堅韌不拔、隨俗為變的求生能力。反映在黃河故道文學流派作品里,這種依存與抗爭、掙扎與奮進或明或暗,或隱或現,成為地域文學時代精神的生動呈現,這種特色在趙本夫后期作品《天下無賊》《天漏邑》《荒漠里有一條魚》里更為凸顯。
莊稼人“像這耐貧瘠的茅草一樣,具有在困境中求生的能力”,“要說孫三有心事,一般人不會相信。大伙都知道,這兩年他給收購站當腳力,掙了一筆錢,加上隊里實行責任制,老伴做家務,兒子閨女頂趟干活,分配好轉。兩下一合,光景大變”。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的同時,孫三不乏頭腦靈活,精明沉穩。柳鎮廟會上,準備買驢的精瘦老頭問“老伙計,這牲口是賣的嗎”,孫三開始了他的斗智斗勇。他早就看見對方了,“卻佯裝不知,只管抽煙,聽到問話,才朝他乜了一眼,微微點點頭”。他準備拉點硬工,他懂得買和賣是心計和意志的較量,熱乎了反倒不好,“這在兵書上叫欲擒故縱,若認真考證起來,孫三是孫武子的后裔也未可知”。
當柳鎮街上屠戶胡二沖他齜牙咧嘴詢問驢子價格時,孫三不想理他,但知道此人不好惹,便冷冷地敷衍,“胡二掏出煙扔給孫三一支,孫三忙又扔回去。”他知道這煙不是白抽的,還是老老實實抽自己的旱煙袋比較踏實。
在作者筆下,“驢先生”王老尚更是老手、高手,他善于揣摩買賣方心理,“不急于問價,穩穩沉沉只打嘮”。
當大青驢得以醫治,當市場交易紅火而且有序,當“驢先生”王老尚重操舊業,孫三似乎嗅到了別樣氣息,內心有了諸多底氣。于是,他裝聾作啞,出爾反爾,任憑身后罵他老小子,也不再出賣那頭心愛的驢子。
孫三老漢滿懷期望,他翻身上驢,吆喝一聲,大青驢翻動四蹄,絕塵而去。
——得!——駕!